<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中文读者补缺——删改“山姆•布朗皮带”</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使斯诺原文之一文化和历史内涵空洞苍白</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胡立东 撰文</b></h3><div><b><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3年11月25日<b><br></b></div> (前注:立东原创文章,欢迎平面、网络媒体和个人引用、转载、转发。) 如果细心读过斯诺英文原著《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你会发现不少在中文版里看不到的有趣并富有知识内涵的文字。<br><br>例如,在中文版里,你可以读到斯诺记述起码两位红军腰束“军官皮带”。但与英文对比,就会发现斯诺在两处对皮带都加了一个相同的定语,使皮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因此厚重起来。<br><br>请看下列两个例子:<br><br>例一,斯诺记述刚抵达陕北红区时遇到一位红军安塞赤卫队卞队长的情景,立东抄写原著英文如下:<br><br>【when a young commander, wearing a <font color="#ff8a00">Sam Browne belt</font>, stumbled up on a sweating horse and plunged to the ground. He looked curiously at me. 】<br><br>《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文:<br>【忽然一个束着<font color="#ff8a00">军官皮带</font>的青年指挥员骑了一匹汗流浃背的马急驰而到,跨下马背。他好奇地端详着我。】<br><br>例二,斯诺在“红小鬼”一节里记述一个外号十分有趣的小红军向季邦,立东抄写原著英文如下:<br><br>【He had inherited a <font color="#ff8a00">Sam Browne belt</font> from somebody, he had neat little uniform tailored to a good fit,】<br><br>《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文:<br>【他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条<font color="#ff8a00">军官皮带</font>,穿着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br><br>对比以上两例斯诺的英文和中译文里的红色字,很明显,中文皆漏译了斯诺加注的“<font color="#ff8a00">Sam Browne</font>”这个定语。中文译者擅自把原文“<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删改成“<font color="#ff8a00">军官皮带</font>”。如此一来,所有的中文读者就与斯诺原文中的“<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font>”这个定语无缘了。当然,就都失去了了解斯诺所加的这个定语内涵的文化元素和历史感了。限于主题范畴本文不拟探讨中文译文对这短短的两段文字的其它的错误翻译。<br><br>在细考“<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之前,立东自己也曾经受到过困扰。<br><br>使立东得以深究“<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极其巧合的事情是,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载入了一张他于1936年7月中旬在中共中央驻地保安,为接待并全程陪同他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的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拍摄的单人照片,胡金魁腰间所束的皮带正是“<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br><br>而翻遍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所拍摄的其他所有红军将领的照片,包括彭德怀、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叶剑英等等在内,再无一人腰间所束皮带是“山姆•布朗皮带”。甚至包括后来1937年斯诺夫人海伦到延安访问时拍摄的朱德等红军将领的照片,他们腰间所束皮带也都不是“山姆•布朗皮带”。<br> 图 1936年接待并全程陪同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的原中央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画像。立东作于2021年。原载《画说那时红星闪耀》画集。 图 原中央外交部招待处长胡金魁画像照片。1936年7月中旬斯诺摄于中共中央驻地保安。原载《红星照耀中国》。1936年7月8日至10月19日胡金魁接待并全程陪同了斯诺首次访问陕甘宁红军。斯诺记述访问还未结束,与胡金魁已经成为好朋友。 请读者仔细观察斯诺为胡金魁拍的这张照片里的皮带就是斯诺上述两例记述的“<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其特点是有上下两个扣钉,而右边明显只有一排扣眼,在皮带扣环的左边,从放大的细部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上下两个扣眼,与右边单扣眼不同。这使立东作画时感到非常困惑,从而迫使立东要对“<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深探究竟。 图 胡金魁上述照片中<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放大后左侧双扣钉孔眼的细部。 后来细考了“<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之后,完全明白了这皮带的构造、来历,及其更多的相关信息。于是完成了为胡金魁所作的画像。而且,特别强调了皮带左边上下两个扣眼与右边单排扣眼的不同变化,以突出“<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的特点,更为突出斯诺在书中为皮带加注的这个定语。<br><br>“山姆•布朗皮带”的来龙去脉。<br><br>该皮带是一百多年前英国爵士山姆•布朗(Sam Browne)将军设计,至今许多国家军队、警察仍在使用。该皮带显著特点,就是有上下两个扣钉,而其右侧的一排单孔扣眼是用来系着斜挎于右肩的窄皮带的扣钉的。<br> 图 英国爵士山姆•布朗将军,<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的设计者。 搜索蒋介石、李宗仁等人的照片,腰间所束正是<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说明该皮带是当时国民党军高级将领的标配。 图 蒋介石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的照片,非常清楚地展示了该皮带与右肩左斜的细皮带正确搭配的佩戴方式,以及双扣钉及双层扣眼与单排扣眼的作用。 胡金魁所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的照片因为没有搭配右肩左斜的细皮带,因此很容易给人造成视觉困惑。<br><br>立东辨析,斯诺记述安塞赤卫队卞队长,并非红军高级干部,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可以推导出那应该是他在作战中缴获的。<br><br>而胡金魁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则可说明,当时作为外交部招待处长的红军外交官配发了比较少见的高级装备。<br><br>而至于当时红军高级将领束此腰带者不多,说明缴获国民党高级将领不多。<br><br>而斯诺特别记述了卞队长和小红军向季邦两人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可能是他感觉奇特。而斯诺没有记述胡金魁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则可能他感觉理所当然。<br><br>庆幸的是斯诺虽然没有留下卞队长和小红军向季邦两人腰束山姆•布朗皮带的照片,但却留下了他为胡金魁拍摄的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的单人照片,为立东和读者们还是留下了一条查找并可以比对他在书中记述的<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到底为何物的直观线索和参照物。<br><br>搜索抗战时期周恩来、叶剑英被授国民党中将军衔后,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br> 图 周恩来、叶剑英抗战期间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 图 1938年,周恩来和郭沫若、叶剑英同彭德怀在武汉火车站留影。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 图 林彪抗战期间与周恩来在重庆合影时腰束<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 图 现在网上仍在销售<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的广告照片。台湾竟然改称为“中正式武装带“,多了解一些后来演变的文化现象吧。 希望此文能使中文翻译者们今后在翻译外语原著时注意一个原则,即应该尽可能按照原著的所有单词翻译,不能对原著进行任意删改,否则,就可能使原著的内涵大打折扣。如同《红星照耀中国》的中文翻译删改斯诺所写<font color="#ff8a00">山姆•布朗皮带</font>造成的结果一样。<br><br>立东希望此文能为还原一条斯诺原著之原意,并对原著增加一条注释,略尽一丝绵薄之力。<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