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朱鹮是鹈形目鹮科朱鹮属的鸟类动物。其雄鸟通体白色,羽干及两翅与尾等均沾染粉红色,颈项上有很多长矛状羽毛,形成羽冠,耸立时非常夺目,嘴长而向下曲,呈黑色先端朱红,脚的裸露部分亦呈亮红色,雌鸟羽色略同,但在繁殖期中,背羽有鲜蓝色渲染,两翅的粉红色较浅淡。因成鸟的脸部呈朱红色,双翅展开飞行时,翅膀后部和尾羽下侧也呈朱红色,耀眼而美丽,故各。朱鹮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陕西等地,在俄罗斯、朝鲜和日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朱鹮栖息于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的邻近水源处,大多临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潮湿环境地带。朱鹮在野生环境中非常喜欢潮湿地、沼泽和水田,喜欢栖息于海拔1200米至1400米的疏林地带的高大树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3年5月23日是朱鹮再发现42周年,也是我国实施朱桓保护的第42个年头,有着"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在地球上生存了6千多万年,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上的野生朱鹮已经灭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81年五月中国科学院刘荫增为代表的朱鹮寻找团队,经过三年的时间行程5万公里,终于在陕西洋县找到世上仅存的七只野生朱鹮,给这一物种留存和复兴带来了一线希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40年来经过中国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朱桓的种群数量由最初的7只发展到7000余只,活动范围从不只5平方公里扩展至陕西汉中、宝鸡、安康三市十多个县(区)1500平方公里,并呈现进一步扩散的态势,我国朱鹮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成为人类成拯救濒危物种的成功典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用美篇记录生活谢谢观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