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长城仅存的汉代烽燧亭障—汉亭障

M&M豆

<p class="ql-block">  山西大同左云县保安堡西马头山下的长城一线,仍残留着一个汉代圆形烽燧亭障遗址,与其他烽燧不一样的是外环有一圈羊马墙,烽燧在中间。这是汉代典型的汉亭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  汉亭障位于保安堡北1公里长城内侧,是沿长城仅存的汉代烽燧亭障。</p> <p class="ql-block">  亭障亦作“ 亭鄣 ”。是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通过多方面收集材料可知古代亭障一般建在长城内侧130米的范围之内,各个亭障距离多在500米—5000米之间。多呈方形或圆形,直径在5米—30米之间,高度可达10米。亭障一般经夯筑而成,台顶为平面,有的周围建女墙。战时用于示警。烽燧周围或一侧常建有小屋,小屋外侧是夯筑的环形土垣,亦称羊马墙。</p> <p class="ql-block">  汉亭障由烽燧和羊马墙组成,烽燧高6米,羊马墙周长160米,烽燧位于环形墙的中心,是现存相对完整的亭障遗址。</p> <p class="ql-block">  通过查阅可知汉亭障主要有四个功能:传递军事信息、接待巡边官员将领、办理民事案件、实施区域行政管理。</p> <p class="ql-block">  大同市汉亭障保留更加完整,离明长城距离较近,同明长城交相呼应。是难得的稀有遗址。</p> <p class="ql-block">  明代为了防御北元势力的南侵再次在这一带修筑长城且修在汉亭障北侧,这正是农耕民族智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长城东侧有一圆形墩台,像一个巨大的草帽扣在大地上,千疮百孔,它就是著名的汉亭障。</p> <p class="ql-block">  从历史中可知大同地扼晋、冀、蒙通行之咽喉,是通往蒙古、俄罗斯、东欧等国的重要通道。是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塞。</p> <p class="ql-block">  明代在大同三设马市,驻军13万,战马5万匹,为解决军需,明廷在大同镇率先实行“开中法”(盐引),带动了军屯、商屯、民屯的发展。军需商业膨胀,大同镇遂成为“晋商”的发祥地。因此猜测汉亭障也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贸易往来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时间:2023.10.01~02</p><p class="ql-block">地点:山西大同左云县曹碾村</p><p class="ql-block">摄影/编辑:M&amp;M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