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英雄儿女 太行丰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世纪60 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条在悬崖绝壁上“抠”出来的生命渠,是一部由林县儿女谱写的英雄史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跨省调水、引漳入林”。这一构想和决策本就是解放思想典范,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与“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一样豪迈。这种前人从未想过、干过的创举,会遭遇多少荆棘与坎坷? 又是怎样一一攻克、取得成功的呢? 今天看来,有多少惊叹,就有多大胆略;有多少荣誉,就有多少担当;有多少收获,就有多少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盖着地,地托着天,山就是碑,碑就是山。林县人民用血泪、生命、智慧凝成的精神意志,形成了屡克危难的内驱力量,铸就了多难兴邦的民族魂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少年时代,从课本上读到的、电影里看到的红旗渠,而今就在眼前,站在《红旗渠纪念馆》大厅的英雄雕像前,我心潮起伏百感交集;走过一程红旗渠栈道,“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熟悉的旋律在心头响起,“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英雄气概迎面扑来,让我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崇敬震撼敬畏撞击心灵!回来后我延伸阅读了一些资料,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点点滴滴整理出《致敬英雄儿女,仰望太行丰碑》美篇,献给英雄的太行儿女,献给人间天河红旗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渠绕群山 , 精神动天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从</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山西省</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村下段起步,蜿蜒1500公里,将漳河水引向河南省林县大地, 十易春秋寒暑,她培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她见证了红旗渠儿女“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创业历程。这是共产党人用使命和担当作出的战略抉择,是林州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写就的辉煌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杨贵同志,毛主席的专列到新乡了,主席要见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8年11月1日对于杨贵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他正在新乡参加县委书记会议,吃过晚饭新乡地委书记耿起昌对他说:</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杨贵同志,毛主席的专列到新乡了,主席要见你”</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到耿书记的话,杨贵大吃一惊,非常激动,他没想到主席到新乡后竟然会点名要见自己,他怀着激动而忐忑的心情跟随地委书记一起来到了毛主席的专列,一见面,毛主席就亲切的握住了杨贵的手,风趣的说道:</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林县的杨贵,我知道你,治水很有一套嘛!</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听到毛主席的表扬,杨贵十分不安,觉得自己做的实在是太少了,谦虚地回道:“主席过誉了,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啊!”,顿了顿,杨贵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继续说:“林县缺水严重,我们这几年也只是修了几条小水渠,许多群众还是吃不上水”。听到杨贵的汇报,主席皱了皱眉头,语重心长的说道:</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吃水是个大问题,不能马虎,一定要解决好,要为老百姓分忧解难”</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我们一定不负主席的嘱托,请主席放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诺千金,为了主席的嘱托,为了百姓的生计,杨贵横下一条心,要干大事业。他曾立下誓言“如果红旗渠修不成,俺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有这样为了老百姓舍命的书记,人民群众还有什么舍不得呢!他将对毛主席的承诺与对百姓的责任、使命、担当干成了信仰,踏上了一条艰苦卓绝改天换地创业之路!</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身在沟渠心怀日月 红旗指引创造奇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林县位于河南北部、太行山脉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受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的影响,土薄石厚、水源奇缺使得林州历史上“十年九旱”。据有关史料记载,自明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1949年的514年间,林州就曾发生旱灾达100多年次。旱灾频发致使林州民生凋敝,很多人为逃水荒而远走他乡。解放后,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带领下,以“誓把山河重安排,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挺进太行山,修建生命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老百姓找水源地,杨贵徒步走了三天三夜,一个县委书记,一提到老百姓的疾苦,他就会哭,那个年代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在河南可真多,这群饿着肚子的人上山开渠去了,领头的就是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身在沟渠却心怀日月,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却敢重新安排山河!是谁给了这些山里人这么大的气概,因为带头的是共产党,因为“水就是命”,他们要修的是生命渠、红旗渠!他们坚信有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指引,就能创造人间奇迹!</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 水就是命”</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林县的老人总提到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说1920年大年三十这天,林州桑耳庄一位叫桑林茂的老汉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了一担水。临到家时,儿媳妇却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而她最后默默地上吊自杀了。“水就是命”,这是林县的真实写照,也是林县人的痛。这痛彻心扉的苦难涅槃重生了林县人民誓把山河重安排的英雄气概!</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出生就叫红旗渠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林县人民世世代代想水、盼水、找水。 苦难造就了林县人民的不屈性格, 1960年2月11日,正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林县人民扛起工具、背上铺盖和干粮,3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太行山,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生命抗争。 听说,林县当年总人口50万中就有30多万人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他们父子相随,夫妻相伴,背上全部家当,就这样上了山。他们白天赶工,晚上就直接睡在山崖的石缝里,有的露天打铺。 没有工具自己带,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镢头、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就连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都要顺带着搬一块石料送到工地。</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一个月后召开的民工代表大会上,这项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总投资12504万元,国家投资4,625万元,剩下的7,878万元,全部由林州自筹。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自编藤筐30000多个,自制各种工具117万件,制作水桶18900多副;用煤、牛粪、锯木屑和硝酸铵化肥等做成土炸药1215吨,整个工程使用了6705吨水泥,其中有5170吨是自己生产的;修红旗渠共使用炸药2740吨,林县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吨。林县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诠释着红旗渠这个名字的气质、性格和生命的倔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万大军战太行,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创新了上百项工程、技术成果,培养锻炼了5万多名石匠,3000多名懂技术、会管理、能领导施工的工队长、技术员,涌现出总指挥长马有金、“排险队长”任羊成、“神炮手”常根虎、“凿洞能手”王师存、农民水利技术员路银等多位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吴祖太与薄慧贞的订婚照</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9年农历大年初一,二十一岁的薄慧贞辗转百余里,风尘仆仆地跑到南谷洞水库工地,在春节期间仍是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在领导、同事和工友的祝福声中与吴祖太完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59年5月20日下午,薄慧贞带领学生参加校外义务劳动,过铁路时为救护学生被飞驰而来的火车撞倒而牺牲。此时,他们结婚才一百天。吴祖太得知妻子去世,满是震惊、愧疚和悲痛,悲泣不已。他守着妻子的遗体以泪洗面,一言不发,坐了一天一夜,滴水未进。最后他还是从悲痛中挣扎出来,投入到红旗渠的勘测设计工作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红旗渠设计师吴祖太</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吴祖太(1933-1960),河南原阳县人,红旗渠工程设计师。主持“人造天河”红旗渠工程设计与建造,为精准设计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反复爬了五百五十架高山,无数次越过河流,一遍遍地踏勘测量线路高程。一次踏勘中,他差一点跌下万丈深涧,因快速抓住崖边的一棵酸枣树才幸免于难。后来的踏勘测量中,他们就带上一盘粗绳,测到悬崖处,吴祖太就把绳系在腰间,悬空进行测量。硬是靠着“革命加拼命”的精神,靠着简陋的测量仪器和一把计算尺,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吴祖太就设计绘制出了“引漳入林工程”施工图。红旗渠著名景点、标志性工程青年洞,最初的设计是绕山开明渠,但吴祖太考虑到那样工程量太大,遂经进一步测量后修改了原来的方案,让渠水穿隧洞而过,这就有了如今人们看到的青年洞奇观。有了吴祖太的这张蓝图,1960年2月10日,林县县委、县政府果断下达了“引漳入林工程”的开工令,吴祖太被任命为负责整个工程技术和施工指导工作的技术股副股长,实际上就是红旗渠工程的“总工程师”。</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血祭天河 永恒山碑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吴祖太</b><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修筑红旗渠立下汗马功劳。1960年3月28日,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王家庄隧洞处理洞顶裂缝掉土险情时,不幸洞顶坍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7岁。他就这样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红旗渠的工地上。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只有一个破旧的小木箱,里边装的全是红旗渠工程的设计资料。时至今日,林州人还在说:红旗渠没有杨贵的拍板、决策,没有当时吴祖太的技术就修不成,“林县(今林州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外乡人”。他是林州市籍以外唯一为红旗渠献身的人,同时也是八十一人中唯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授予烈士称号、颁发烈士证书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在红旗渠纪念馆的山碑墙上,刻着当年为修建红旗渠献身的八十一人的名字,吴祖太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红旗渠纪念馆里也挂着他的照片,供人们瞻仰。吴祖太烈士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他献身水利事业的光辉事迹将永垂不朽。</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太行壮士任羊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排险队长任羊成为了工作需要,他不得不用很粗的绳子将自己悬在半山腰进行空中作业,有一次,任羊成正在半空中艰难工作时,一块石头毫无征兆的就砸向了他,直接砸在了他的嘴上,将四颗门牙砸倒压在了舌头上,他张不开嘴也动不了舌头,那种钻心的痛常人难以想象。任羊成忍了许久,才下狠心从身上背的工具袋中取出了纤细的钎子,硬生生一点一点将那几颗牙齿掰断和着血水一起吐了出去,而他自己却一直半在空中坚持工作到了下工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团结洞,述说红旗渠精神中的动人故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拍摄这张照片时,我以为是弘扬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大家团结奋斗的精神呢,没想到团结洞是林县最南部的临淇公社,属于非受益地区,为了修建红旗渠这个大局,临淇公社的民工承担起凿通团结洞的任务,用时7个月,完成了洞长26米、高5米、宽6.3米的修建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太行山作证: 千里长渠是他们一锤一钎凿出来的,逶迤渠岸是他们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垒起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的林县人口只有五十万,而多达三十万的人先后参与到了这场伟大的工程中去。</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心齐,泰山移!民工们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解决工程物资奇缺难题。修渠需要大量石灰、水泥,就地取材,用遍地顽石,自制石灰14.5万吨、水泥6705吨;自编藤筐30000多个,自制各种工具117万件,制作水桶18900多副;用煤、牛粪、锯木屑和硝酸铵化肥等做成土炸药1215吨,“一炮崩开半架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红旗渠是一条“初心渠”,也是一条“青年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位于金鸡岭下狼牙山的悬崖绝壁上,山势陡峭,石质坚硬,打炮眼只能凌空进行,无法借力,往往一锤下去只留下一个浅浅的印子。隧道任务工作面少,为了加快进度,承担这项艰巨任务的300多名男女青年编成7个突击队,在掘进中发明了“三角炮位药壶爆破”的方法,日进度由0.3米提高到2.8米。 用时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青年突击队员在工地的岩石上挥毫泼墨:“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修渠意志坚。为了实现水利化,再苦再累心也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踏遍千山万水不显山露水,吃尽千辛万苦不喊累叫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工程未动,测量先行。红旗渠总干渠要以1/8000坡度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穿过,测量的水准直接决定着红旗渠工程的成败。负责测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工作上精益求精,工具上土法上马,发明了“盆面测量法”,以弥补测量仪器的不足。他们“踏遍千山万水不显山露水,吃尽千辛万苦不喊累叫苦”以自己的艰辛付出为红旗渠的成功修建打下了基础。</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最艰难的第一期工程——总干渠工程完工,由山西平顺而来的滔滔漳河水,终于流淌到了林县。正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起改造山河的磅礴伟力,让被干旱缺水折磨了上千年的林县人民实现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壮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县委书记杨贵在总干渠通水典礼上说:“漳河水是来之不易的。当你用红旗渠水浇地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做饭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发电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加工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洗衣服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千万不要忘记国家的支援,千万不要忘记兄弟县和兄弟单位的帮助,千万不要忘记红旗渠的每一滴水都是干部和民工们的血汗换来的。”</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林县人民用血泪、生命、智慧矗立起太行丰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6 年,三条干渠通水,评选出特等模范 43人、甲等模范229 人、乙等模范461人。在奋斗中凸显出来的这个英模群体,以宁折不弯的浩浩正能量激励 10万修渠大军的每一分子不懈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10年间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为实现梦想 , 血洒红岩,长眠太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9年7月,红旗渠工程全部竣工。山的地图上,从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蓝色曲线。 林县儿女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筑就了这条流淌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气质的人间天河。林县人民把愚公移山的神话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 在红旗渠建设者的身后,矗立屹立于天地之间的太行丰碑!</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工天河”,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年4月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而在这次的联合国大会上,邓小平副总理播放的第一部纪录片就是《红旗渠》,这是周恩来总理在代表团临行前特意强调的,要求一定要第一个播放此片。而参会的各国代表们看完此片无不震惊和感动,一些外国政要和水利专家们还特意找到中国代表团询问修建的细节和相关技术难题。因为对于红旗渠这样的工程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是先进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几乎是难以修建完成的,世人无不感叹中国到底用了什么魔法能够在悬崖峭壁上修建出一道“人工天渠”。而美联社则更为直接的评论“红旗渠的人工修建,看后令世界震惊”。的确,红旗渠的修建本就是一个奇迹,它被称为“人工天河”,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走近红旗渠的点滴体会:</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这一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及其锻造出的红旗渠精神是对人民创造历史的充分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林县当时人口50万,30多万参与修建红旗渠,培养出5万多名石匠,他们父子相随,夫妻相伴,背上全部家当,就这样上了山。他们白天赶工,晚上就直接睡在山崖的石缝里,连孩子上学都要带上一块石头送到工地上……这就是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证,“跨省调水、引漳入林”。这一构想和决策本就是解放思想典范,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由</span><b style="font-size: 20px;">山西省</b><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平顺县而来的滔滔漳河水,十易寒暑,终于流淌到了</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河南省</b><span style="font-size: 20px;">林县,正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凝聚起改造山河的磅礴伟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是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指引创造奇迹,县委书记杨贵将毛主席嘱托和百姓福祉放在心上,变成责任使命和担当,干成信仰!他曾立下誓言“如果红旗渠修不成,俺就从太行山上跳下去,向林县人民谢罪”。有这样为了老百姓舍命的书记,人民群众还有什么舍不得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史诗,红旗渠总投资12504万元,国家投资4,625万元,剩下的7,878万元,全部由林州自筹。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水泥自己制,整个工程使用了6705吨水泥,其中有5170吨是自己生产的;修红旗渠共使用炸药2740吨,林县人民自己就制造了1215吨。林县人民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诠释着红旗渠这个名字的气质、性格和生命的倔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一路 创业经久不衰原动力! 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熊熊火炬、精神能源!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不会忘记,山河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子孙后代不会忘记,红旗渠与红旗渠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源远流长、川流不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2023 1102—1109 红色之旅 林州市 • 红旗渠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