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姚镇的来历

笑红尘

<p class="ql-block">  一座中牟城,两省八地争!中牟邑,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公元前659年,为了保卫华夏各国而修筑的一座城池。据《管子》记载: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牡丘,以卫诸夏之地。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时代结束,"战国七雄″开始!赵献侯元年前423年赵国迁都中牟,直到公元前363年"赵魏易地″被魏国占领!多少年来,对于中牟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所注:“按五鹿在魏州元城县东十二里,邺即相州,荡阴县西五十八里,有牟山,盖中牟邑在此山之侧也。”牟山在今鹤鹤市大河涧乡牟山村,现为毛连洞村。《山海经》记载:谷顶似牟,因以名焉!至此,第一种说法认同中牟在今鹤壁市鹿楼乡,还有一种说法中牟在今林州市东姚镇!</p><p class="ql-block"> 这是目前有史可据东姚镇最早的记载,由此也充分证明了当年东姚镇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姚苌,羌人首领姚戈仲第二十四子,魏武王姚襄之弟。357年姚苌兵贩被俘委以重官。383年姚苌讨伐东晋时被任命为龙骧将军,淝水之战大败后三个前秦叛将(后燕慕容垂、西燕慕容冲、后秦姚苌)以德报怨起兵对抗苻坚。慕容垂、慕容冲就是《天龙八部》"北乔峰南慕容″慕容复的先祖。384年姚苌建立了后秦政权,自称万年秦王(即秦后主),将苻坚勒死在陕西彬县静光寺中。白雀三年公元386年称帝,国号大秦都长安,改年号建初。</p><p class="ql-block"> 东晋时代的佛教形成南北区域。北方十六国中,其统治者大都提倡佛教。其中后赵、前秦、后秦、北凉这四国中的佛教均兴盛而有建树,特别是前秦、后秦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代表人物为道安法师和鸠摩罗什大师。在淝水之战前夕,苻坚派大将吕光率十万精兵攻打西域,抢回佛教经书翻译家鸠摩罗什(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首),结果鸠摩罗什还没抢到,苻坚就兵败身亡。吕光回国无望,在凉州建立北凉,鸠摩罗什被姚苌捡漏,译《金刚经》《般若经》等佛经,从此成为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新的统治工具,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社会安定。从中国佛教发展史来看,佛教从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东晋的弥天释道安时才真正兴盛起来,而道安法师是佛图澄的弟子。由佛图澄而得道安法师,而道安法师的门下,又有庐山慧远大师(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初祖)。佛图澄、道安、慧远这三大师与鸠摩罗什大师,共为当时佛教界之秦山北斗。</p><p class="ql-block"> 姚苌对东姚这块龙兴之地自然倍加宠爱,大兴土木进行建设。白云山顶诸神庙(并立有古塔)、兴国寺(南寺)、尧舜避署行宫、天齐庙(北大庙)、东大庙(奶奶庙)、甘露台等古建筑群的修建,东姚村四周筑有寨墙,设北门、西门、南门、东门,各门建有石拱大券,券顶有庙;正十字大街筑有牌楼,四门洞开,楼上置钟鼓,以报时辰。</p><p class="ql-block"> 关于东姚镇来源最早碑文来历,我们可参阅白云山和兴国寺里的一些碑文。时龙集正德玖年(1514年)《启建地藏宝殿之记》碑文中记载:切以林邑东南四十五里许,乃有山名七佛宝山。其山绝顶,诸山之中、翠境风峦、清凉幽静、圣贤显现。前朝姚国之基,累朝未载……此通碑文里只提到了"前朝姚国之基″6个字!</p><p class="ql-block"> 时大明嘉靖肆拾壹年(1562年)的《初建水陆殿碑记》记载:林邑东南四十余里许,地名曰东姚。有南山一座,形体空隆、巍然高耸、规模壮丽、气像非常、他山莫比,诚古佛修行之地,神仙隐迹之所也。尚存宝塔一座,自前代显威灵时有姚君领股肱将王通等,始为初建……此通碑文介绍了白云山寺庙由姚君始建,但却未记创建年代!</p><p class="ql-block"> 时康熙岁次二十年六月的《重修水陆殿补塑圣像碑记》碑文记载:林治东南四十里许,有镇曰东姚,镇南西隅有山,其顶峙浮屠塔一座,历无稽?以镇之形胜而言,东有七山为龙,西有塔山为虎,龙低虎高!识者曰:镇之乡官无出焉!以此也,且山之面向南,镇其背也!其山众圣云集,常祈雨灵应焉!南有玉皇殿一所,登其巅,南望淇源,光明炯达,一带之瑞气萃焉!以故,山之南人多富足。其山之殿宇圣像,岭南人为功。塔西有水陆殿五楹,自大唐天宝年间有姚君领王通等创建焉……此通碑文又一次向我们证明了白云山由"姚君领王通等创建焉″,还向我们暗示了东姚镇的整个风水青龙比白虎低,"镇之乡官无出焉″、"淇源""山之南人多富足"!白云山"东有七山为龙″,何为七山?牟山、巫山、金香炉垴、椿树岭、豁子岭、佛头山、五岩山?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七座山,因为无从查考!</p><p class="ql-block"> 大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兴国寺重修水陆五佛雷音以及伽蓝达摩诸殿序》碑文记载:故说者谓帝尧巡幸尝息憩於斯,窃思此地当尧时荒僻殊甚,荆棘从中,鸾辂何由而至?其说似未可信!又有谓伪晋姚王讳苌者,曾於是就梵宫作避暑处焉。此在明帝以后,侵入中华寺宇渐启,其说庶乎近之……此通碑文首先否定了上古时尧在兴国寺避暑的传说,接着说姚苌在兴国寺"梵宫作避暑处焉″"其说庶乎近之″!</p><p class="ql-block"> 兴国寺内清乾隆年间《初修观音堂记》碑文记载:林邑东南四十余里,名乡号曰东姚,面南一山峻及于天,而峰峦之嗟导压于众顶,而高大之莫及。先于大唐年姚君口臣王通,平其基址肇建七佛宝塔,以为一方之重镇……此通碑文再次证明了兴国寺由"姚君口臣王通平其基址肇建七佛宝塔,以为一方之重镇"!</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正殿隔溜序》碑文记载:余观夫诸峰挺秀,白云山耸翠,中央群庙纷环,碧霞宫钟灵正位,诚太岳之神威所致,寔姚墟之保障攸关……此碑文我们可以看出白云山"寔姚墟之保障攸关″!</p><p class="ql-block"> 大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兴国寺碑》碑文记载:古相林邑东五十里许,村曰姚,姚之南有寺曰兴国。山神庙在其东,庙下甘泉出焉。避暑宫在其西,傍有石塔十余,含砑错落如玉笋状环列左右,又有东岳祠、七佛塔之奇胜……此通碑文里称"东姚″为"姚",可以猜测当年姚苌在东姚大建佛教寺庙时,当年简称为"姚"!</p><p class="ql-block"> 大定四年(1164年)《创修兴国寺记》碑文记载:相州林虑县东姚村寺,主僧即奛状告见住持本村佛堂一座,肆拾肆间从来别无名额。今与小师定园同共纳钱二百贯文,承买到"兴国院"名额壹道,乞书填给赐者………,即派东姚村维那头张佐……此通碑文里可以看出金朝时已称为"东姚″,但兴国寺一直以"南寺″为名,后才用钱承买到"兴国院"专利名额一道!</p><p class="ql-block"> 正德七年(1512年)《重修七佛亭记》碑文记载:今有河南彰德府林县东姚南山,古刹道场、七佛宝塔,发心修造……</p><p class="ql-block"> 时万历己未年(1619年)七月十六日《重修白云山寺记》碑文记载:我姚四周皆山也,其西南一峰含兹吐润、绝胜诸山……</p><p class="ql-block"> 时康熙岁次丁卯(1687年)十一月初九日《康熙二十六年七月内金妆水陆殿圣像》碑文记载:今东姚镇西南有白云山一座,上有七级浮屠宝塔,不知建自何时,静神殿森列……</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七年(1698年)六月初伏日《金妆三教添执元帝等神像序》碑文记载:林邑东南五十里许,有集名曰东姚……</p><p class="ql-block"> 时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闰三月二十日《创建灵官殿内无元坛神像序》碑文记载:今我东姚乡巡秦君,讳王者与道人王仙,会工人傳生等……</p><p class="ql-block"> 民国拾陆年(1927年)十二月《创修麦奶奶庙碑记》碑文记载:借其口传言云:是麦奶奶自河南回返,默佑东姚川麦禾丰收之……</p><p class="ql-block"> 已经消逝的福兴寺里有通碑文记载:河南彰德府林縣東姚二里見在瓮子峪信男善人 旹大明嘉靖歲次丙辰孟月癸日</p><p class="ql-block"> 东姚镇玉崇村一块《德周行旅》碑,碑文记载: 姚镇西南大庄至馬平村十数里為南北通衢商旅不绝 然路途窄險加之損壞崎嶇萬状艰於行走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歲次壬子仲冬之月 </p><p class="ql-block"> 北宋《相台志》和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明代崔铣所著的《嘉靖彰德府志》林虑县村名篇里记载有“东姚管统村十三:西诸翟、强蠡、沙润、新安、东诸翟、翟曲、采桑、景色、李家场、西良、新村、东姚、王儒。</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州为县,改名林县,属河南布政司彰德府,因“姚”地处林县城东南方向,故改称“东姚”。这个解释来源于《东姚志》,但是我自从发现了《李家厂修塔记》碑文后,因熙宁元年是宋朝1068年,就发现这个解释是错误的,从碑文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已有"东姚"一词!</p><p class="ql-block"> 兴阳寺丈八佛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李庄村,清朝嘉庆四年(成书于公元1799年之前)的《安阳县金石录》收录了《李家场村修塔记》碑文和《施换塔石额记》碑文。《李家场村修塔记》碑文:熙宁元年三月十八日,李家场村修塔。弟一级维那任庭遂、妻王氏、孙见任。东姚村酒务高秘、妻张氏、吕家孙氏、吕庆、母孙氏、陈元、妻许氏、牛凝、妻栗氏。</p><p class="ql-block">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钦点大将尉迟敬德监修兴国寺,出自《东姚志》里,使我想起清河峪村2014年《宁寿寺》碑文:凡事之所在,必钟山水之灵秀。宁寿寺位古相林邑姚之南八里,村曰:清河峪!登临环顾,东西二岭逶迤、名峰竞峙,南北近山拱卫、星列环护,其间清泉涌流、河水潺潺南入淇河!宁寿寺始建于初唐,昌旺于宋金,重光于明清。古寺贞观年间由开国名将尉迟敬德监建,与北兴国寺、南福兴寺三寺齐名并竣,斗转星移、世代嬗替,古寺风雨沧桑,曾经人祸天灾,几多兴废,近毁于公元一九四五年冬。如果唐敬德监工三寺真的存在,为什么在兴国寺里找不到一点碑文证据呢?</p><p class="ql-block"> 《林州市东姚镇北坡村刘氏族谱》里有几页翻拍原线装毛笔手抄本字迹:盖聞國之有史猶家之譜,譜之不可少,猶史不可缺也,我劉氏祖居山西壺關縣福頭村自前明定鼎之初徙居林邑東鄉洪河村,至明中興時我始祖諱弹植又徒居北坡村别为第一世。为什么北坡刘氏家谱里还称东姚为"林邑东乡"昵?</p><p class="ql-block"> 关于东姚镇村名的由来,说东姚有"西窑岗"、"南窑"2村,李家厂又有当年瓷器窑洞的遗址,是不是东姚因"窑"而"姚"呢?但是南窑村明初就已立村,因地形如"犀牛望月"得名。后来,村南建起数孔窑洞,清光绪三年(1877)改名"南窑" ,看来这一说法也不成立!</p><p class="ql-block"> 《重修林县志》里东姚区辖一百二十七村,縣東南面积一千四百三十方里。当年这一百二十七村分别是:東姚村、馬兒平、韓莊、南莊、北巷口、辛莊、任家屯、上莊村、山子西、小南溝、辛村、井溝村、東溝村、東坡村、南岡村、大南溝、小南溝、東山村、潭家村、鄧家村、西峪村、白家村、李家湾、小嶺村、韓兒廠、李家厰、河西村、梨園村、西北泉、洞上村、老里溝、西良村、下莊村、西窑罔、秦家坡、付家東溝、上土門、下土門、崔衔村、圪倒村、池坡村、棋梧村、井西溝、西門嶺、王家荘、南溝村、狼池村、西岡村、南罔后、羅棬村、北峪村、嶺西村、北马巷、南莊、南马巷、俞湾村、李家西坡、千家罔、侯家窑、南廟村、斗峪溝、桃河村、雷街村、李家窑、劉家辿、河西村、連家村、小辛莊、付家峪、王家窑、鳳落店、馬家莊、郝家莊、興泉村、南辛莊、柳树溝、九曲佗、楤树岸、赵家溝、郭家溝、大莊村、南罔村、荒河口、南窑村、安家峪、丁家莊、水石交、馮舉溝、青河峪、黄背溝、碓臼溝、河頭村、口上村、下河村、刁弓岩、碓臼嶺、高兆峪、水磑村、鄉磑村、黄華营、将軍墓、土圈村、黄崖底、寺北惱、陳蒼溝、芬草峪、小東溝、白象井、北坡村、西齊街丁家溝、洪河村、施家溝、黄路坡、董霸村、長蛇村、石大溝、马安山、天井溝、寨子交、李門歌、后窑村、早陽罔、趙老坡、馬踏井、石板村、小翠惱。</p><p class="ql-block"> 1958年设东姚公社,1983年12月,取消人民公社体制,东姚公社改制为东姚乡,东姚大队改制为东姚村,建立村党支部,选举村民委员会,设党支部书记和村长,生产小队改制为村民小组。东姚村包括东姚、南庄、韩庄、任家屯4个自然村。1988年12月改为东姚镇,面积171平方千米,人口5.5万,辖东姚、东沟、南沟、南岗、北巷口、马平、南窑、安家峪、辛村、石大沟、东坡、早阳岗、洪河、北坡、董霸、陈仓沟、下郊、白相井、黄路坡、冯举沟、李家厂、合顺厂、梨园、西北泉、老里沟、谭街、玉崇、大庄、黄蟒峪、马安山、长沙、齐街、芬草峪、下庄、西良、李家湾、上庄、伯文、西峪39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