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老河头位于县西,是由张家村、李家村、贺家村、河西庄、留民庄组成的片村,俗称“五老河头”。东距县城17.4公里,西距保定24.6公里。李家村属于“五老”之一,东西与张家村、贺家村檐瓦相交,北枕四门堤,南傍保新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色金属回收加工为支柱产业,</span>农业以传统种植业为主。</p><p class="ql-block"> 据安新县志载,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李姓三户定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此</span>,遂称“李家村”。清循明制,李家村属于安州西马社,民国时属于安新县第三分区,后为五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于老河头公社,1984年属于老河头乡,1993年至今属于老河头镇。</p> <p class="ql-block"> 古堤老河 演绎沧桑</p> <p class="ql-block"> 李家村北有一条高大的长堤,<span style="font-size: 18px;">西来的大堤在村头折向北奔向膳马庙。这段堤</span>被称为“西堤”,属于“四门堤”的一部分。说起四门堤也是颇有来历的,据安新县志载,它由秦代南易河古堤发展而来,清康熙九年(1670年),直隶巡抚金巡匙修“东、南、西、北”堤,其中西堤自安州北关桥至清苑县刘民庄(今五老河头之一)。“同治十二年(1873年),叶伯英修安州南堤一百四十里。四门堤基本形成。”今天,四门堤与新安北堤南北呼应,与千里堤东西相对,共同构建起白洋淀骨干堤防。现今村北西堤外是一片静静的大田,夏天麦浪如毯,秋来玉米似帐。可这里昔日却是“老河”河床。发源于望都九龙山的老河在此与方顺河、府河汇流后改称依城河,因此这里成为了老河的尽头。也就有了“老河头”地名的由来。据县志记载,这里曾是安新到保定的航道,所谓白洋淀“上通保定,下达天津”就有这条河的功劳。这里也曾是帆樯林立,众船云集的水陆码头,叫做“老河头”码头,因为他的存在,老河头成为安州屈指可数的苇席集散中心,历经明、清、民国直至1966年老河断流。</p><p class="ql-block"> 当时苇席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据清代《安州志》记载:“安地过于洼下,上游之水甚多,每当涨发北淀即易于湮没,一年禾稼尽入洪波,且地形如釜下,流壅塞,往往积水未消而重水叠来,何日耕种?故除织席一条生路别无活计”。其中描述的“男子批苇女子织席”的生产场景,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p><p class="ql-block"> 现代生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小冶炼”崛起</span>。现代失去老河航道的李家村却享有更加便捷的公路交通,村南的“保新路”曾是安新县的经济动脉,建于1969年。1971年建成为安新县第一条沥青油面路,曾是县里唯一的省级公路。安新至保定的班车曾十五分钟一班,村人“出门”十分便捷。保新路从昔日冷清的田间路变为现在的闹市街,见证了时代的发展。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出现<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民投入“小冶炼”的热潮。</span>村人乘着“改革”的春风,披着“农时衣”,拎起“土布包儿”,从保新路出发,上山、进厂、下矿,足涉大江南北,各显神通,倒腾来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包括坦克、飞机等</span>形形色色的“废铜烂铝”。村外卸、扒、拆、剥、烧,村里院院架炉,户户冒烟,一派全民生产的火热场景,有许多人实现了一夜致富,彻底摆脱了“席”生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村人生活面貌为之一新。</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河故道现貌</p> <p class="ql-block">清安州志载图</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方烟火 </span>本家神明 </p> <p class="ql-block"> 每年阴历9月15日是老河头庙会,人们要从四里八乡赶来上庙,李家村的祖师爷庙前就会热闹起来。位于村北近堤街口处的“黑风扬祖”庙,坐东朝西,户窗彩绘,殿外有大铁香炉,殿内供主神“祖师爷”塑像。祖师爷既非西方圣祖,也非中土先哲,而是很接地气的本村“打工仔”,村人称是个扛活的。关于他的神迹,掛在每一位老人的嘴上。而清代安州志的记述为:“祖师爷杨姓讳失传,清苑人,生府城南杨村,幼从母徙居安州李家老河头。母卒,遂参禅于伏牛、武当,几四十年归来,颇有道行。自创茅庵于村东,每作癫狂状。一日语人曰:“九月八日是予西归时,烦大众与我作立棺,舁于村地两河坌流之上,以火焚焉,后遇蝗虫,此地永不为灾”。至期盘膝坐化,乡人异之,舁櫬送葬,比至葬,棺中火自烘腾,大风一阵,天色黑暗,焚毕风息,乡人遂呼为黑风祖师,立庙肖像祀焉,岁在嘉靖间七月初二日。”可见老河头立庙应在明代了,也是颇有历史的。</p> <p class="ql-block">杨祖庙</p> <p class="ql-block">杨祖庙</p> <p class="ql-block"> 民族之光 垂范千秋</p> <p class="ql-block"> 李致光原名致珖,曾用名李之光、李衡、李仲权。河北省安新县老河头乡李家村人。1908年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40年因肺病逝世于河北省武强县北代村。</p><p class="ql-block"> 李致光同志是安新县党组织创始人之一。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了中华民族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舍生忘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p><p class="ql-block"> 一、中学时代投身学生运动。李致光在保定同仁教会中学读书时,就领导同学们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封建、反奴化的学潮。充分展现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组织领导才能和斗争精神。</span>因此,他被校方开除了学籍。1924年考入保定志存中学,1927年毕业,同年在保定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二、拉到祖师爷神像。当时老河头一带迷信猖獗,每年四、九月两次起庙,村人苦于耽误生产,疲于接待,增加经济负担。他冒着种种危险,用绳子拉倒了杨祖的塑像。此事震动了老河头,震动了周围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三、积极创建发展党组织。1929年李致光任安新县第五区区长。从此,他以国民党区长的身份为掩护,同当地的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建立和发展党组织。1933年5月,中共党员李致光在新安乡村师范建立党支部。</p><p class="ql-block"> 四、发动群众与反动势力开展斗争<span style="font-size: 18px;">。驱逐反动势力教育局长。</span>当时县教育局长是反动势力代言人,他网罗亲信,排斥异己,打击进步师生,广大教职员工及青年学生对其十分愤恨。党组织发动了驱离活动,责成翟家骏、刘光裕负责,李致光利用区长身份配合,终在李致光的支持下获得了胜利。</p><p class="ql-block"> 发动群众,向官府开展求粮斗争。他们在南、北冯一带发动了三、四百人,安排了几个共产党员带领,交待了办法,说明了目的,教给了对策。经过组织和教育的群众,浩浩荡荡地涌进县城。大闹县府最终赢得胜利。</p><p class="ql-block"> 取消堤工会。安新县堤工会长杨木森,网罗地痞流氓,以管理堤坝为名,敲诈勒索,民愤极大。李致光得知后公然为民请愿,向官府提出取消堤工会的要求。杨木森势力很大,自1921年起连任两任全国总商会副会长(正会长是上海虞洽卿)。李致光在党组织的支持下,巧妙利用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使官府和县党部终于取消了“堤工会”,赢得胜利,有力维护了人民利益,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p><p class="ql-block"> 营救同志。同口的韩冠三(任过冯玉祥部的军长)要抓捕共产党员,李致光设法立即通知了党组织,但由于时间紧迫,组织上没来得及通知全部有关人员,结果共产党员韩印堂、陈其峰等四人被捕。李之光利用关系巧妙地调换了“物证资料”使敌人查无实据,只好将人释放。</p><p class="ql-block"> 五、<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党的事业兢兢业业。</span>由于斗争形势的变化,李致光被迫转入地下工作,1935年调入天津中共河北省委机关工作,1936年受中央北方局派遣,先后以特派员、特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身份到石家庄、绥远等地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并到绥远省委工作。1937年中共北方局在陕北召集北方党委书记会议,李致光代表绥远省委参会,他的工作汇报,受到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的高度评价。后受党的委派到绥远国民党部队李大超部任中校主任,主持军训处工作。1939年李致光到延安党校学习,夏天奔赴晋察冀抗日前线,任中共北方局党校总支书记,后改任冀中区党委常委、社会部长。</p><p class="ql-block"> 六、付出宝贵生命。1940年春,李致光在武强县北代村出席党的会议时,因积劳成疾肺部咯血,抢救无效,不幸病逝。</p><p class="ql-block"> 七、之光县建立。李致光逝世后,《晋察冀日报》发表了纪念文章,号召“学习他为无产阶级而英勇奋斗的牺牲精神,并踏着他未竟的事业前进!”。冀中区党委决定,将清苑县的保(定)安(国)公路以东和高阳、安新部分村庄命名为“之光县”。</p><p class="ql-block"> 现今,在村南保有“李致光烈士祠”,内有纪念亭,亭中立有纪念碑。现已成为安新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李致光烈士像</p> <p class="ql-block">李致光烈士祠</p> <p class="ql-block"> 组织建设先锋村。<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34年中共安新县委员会成立,而早在1929年</span>,李家村就建立起党支部,成为我县最早成立党组织的村之一,因此,老河头被划入革命老区。</p> <p class="ql-block"> 时代变迁 岁月拾遗</p> <p class="ql-block"> 旧时印象里老河头的繁华主街就是李家村那条南北的直通街,南端是保新路北端就是西堤。这条街的南端有老河头汽车站,集贸市场,镇工商所、镇税务所,街中有老河头供销社。几十年前,最让我有高屋大廈感觉的地方就是供销社,它的西边是琳琅的日用品和糖烟酒,中部是布匹,东边是柴油和化肥。青色水泥柜台,西边糖烟酒的味道是浓浓的甘怡,东边的化肥柴油刺鼻,弥漫着时代味道。汽车站在街东侧保新路边,候车室有三间房大小,开始有一个小小的售票口,后来乘务员背着票夹子混迹于候车人中在路边办公。每当在这里候车,面临陌生的旅途陌生的终点,心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总有别样的体味,冥冥中颇含人生哲理。</span>而在一街之隔的集贸市场让我<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历过</span>一次震撼。五十年前,时值腊月年关,市场变成鞭炮专场,马车、驴车、推车车车满载的是鞭炮,盛满了年轻人的快乐,忽然西北角传来阵阵爆响和惊呼!处在百米外东南角的我,看到身边卖炮杖的老人惊悚起来,抡起鞭子狠打牲口想急急离开,可马上就泄了气,只好解牲口,快速跑开。瞬间整个市场烟尘腾空,炸声四起,陷入惊呼和无奈,<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没有幸免者,</span>老人们说这叫“炸市”。</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先前土墙小院里的那份安静已被高屋大敞的现代躁动所掩盖。 现在李家村正在整修街路,感觉到村里着实下了番功夫,许多个户外展的护坡和台阶都被清理,坚厚的水泥板让街道变得整洁宽敞,也有满载铜料的车往来于街,充满和谐发展景象,摆脱了“小冶炼”的有色金属加工更加环保,先驱故里正在以更高的标准发展,这也是新区建设的脚步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