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情之高中篇

秋叶思语

<h1> <b>我是阜新市高中1967届二年四班的学生。这是1990年9月我们班在阜新的同学和专程从沈阳赶来的班主任赵万顺老师的合影。是毕业后我们班和赵老师唯一一次合影,也是我们班最全的一次合影。可惜我在大连没能参加。</b></h1> <h1> <b>我是1968年9月15日下乡离开了母校。后经农村、大学、到大连。从1980年开始我即离开故乡阜新到大连工作。<br> 那时年轻,生活的重心就是工作和家庭,无暇顾及其它。和老同学的联系甚少,只是在我回阜探亲或有同学到大连出差时偶有见面。<br> 和老同学联系多起来、广起来,形成大大小小的聚会,还是在退休后,特别是近十多年大家都有闲之后。<br> 我和高中老同学聚会起于2005年四月末在大连参加陈洪胜、佟恩慈夫妇女儿的婚礼。婚礼之后,我们相约一起去龙王塘和滨海路游玩。<br></b><b> </b></h1> <h1> <b> 从此我在离开阜新25年后,身边又有了老同学,我一直十分感谢这些老同学的孩子们,是他们到大连工作和生活才让他们的父母晚年来到大连生活。让我在退休后最需要朋友时身边有了这些老同学:陈洪胜、佟恩慈、王泽荣、扈晶环、李金时、李德英、侯川君和他的妻子小李。其中洪胜、恩慈、金时我们下乡在一个村,而金时和恩慈我们更是睡在一铺炕上的亲密战友。他们的到来不但给我带来浓浓的同学情,还给我这个生活能力低下的人带来了很多福利:从家里的挂件再到咸菜、大酱、酸菜:从看病再到孙子入园、家里购买电脑等等,都得到老同学及其儿女的帮助。我们几乎每年都要聚会一两次大家一起暢叙友情,乐哉悠哉。 </b></h1> <h1> <font color="#ed2308"><b>这是恩慈的麦秸画,至今挂在我家中</b></font></h1> <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这是我们愉快的相聚</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 <b>这是2019年4月冯忠党夫妻从沈阳来大连和我们相聚</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这是最近一次聚会:2023年9月26日</b></h1> <h1> <b>金时代表我们预祝市高群双节联欢会成功</b></h1> <h1> <b>大家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b></h1> <h1></h1><h1> <b> 当然,我也不会忘记和阜新的老同学联系,只是由于路途较远,联系就不那么多了,但同学情依然很深。</b></h1><br> <h1> <b>这是2017年5月和阜新老同学的聚会,其中有一多半的同学是五十年没有见到了。最令人难过的是,这次聚会后不久,李玉斌同学就去世了,没想到五十年后一见竟成永别。</b></h1> <h1> 2<b>018年8月为纪念我们下乡五十周年 ,我们班举行了毕业后人数最多的一次聚会</b></h1> <h1> <b>当时聚会的同学中至今又去世了两名:崔广 、吕品杰都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b></h1> <h1><b>我们还重返当年下乡的村子,探望留在当地的同学徐智深</b></h1> <h1> <b>最后,我要感谢我们市高人的群主季铁军,今年四月来大连组织市高在大连的同学聚会,让我认识了更多的市高同学。今后我们可以加强联系,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彩。</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同学情永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