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日暖阳煦,疏影入窗来。冬意渐浓,时光清浅,在最美的初冬,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11月22日下午,地理组开展了徐建华名师工作室活动卡模式在地理课堂运用的教研探讨活动。</p> 活动简介 <p class="ql-block"> 这是地组开展的一节“活动卡”模式教学研讨课。“活动卡”模式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步入自主学习的轨道,把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由来、教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与方式、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通过媒体呈现给学生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活动卡”模式有问题情景,即把学习的问题由来情景化;问题思考,即把学习的目标问题化;课堂活动,即把教学过程中组织的活动程序化;课堂反馈,即活动效果的检验习题化。</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新的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上落地,地理组先学习了徐建华老师的论文《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模式》,然后根据“活动卡”模式的要求组织了集体备课、教学展示、评课议课、专家诊断一系列活动。</p> 集体备课 <p class="ql-block"> 为了本次活动的有效性,在课堂展示之前,在备课组长吴坤秩老师的主持下,开展了一次简单但高效的集体备课,从课题的选题、活动卡模式的运用,到教学活动的设计等,备课组成员畅所欲言,讨论热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集体备课</span></p> 精美课件 <p class="ql-block"><b>一、问题情景</b></p> <p class="ql-block"><b>二、问题思考</b></p> <p class="ql-block"><b>三、课堂活动</b></p> <p class="ql-block"><b>四、课堂反馈</b></p> 聚焦课堂 <p class="ql-block"> 课堂活动展示环节,是由王吉娃老师带来的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气温和降水》(第一课时:气温)。王老师先从一张校园气象观测站的图片导入课题,特别是百叶箱图片,很贴合本课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体现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校园气象观测站</span></p> <p class="ql-block"> 接着由图片引出本节课的问题思考,过渡自然,在问题的设置上也有层次感,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王老师用王老板销售风扇和暖气设备的情景教学法,一镜到底,通过设置四个任务来完成课堂活动。</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不断互动,课堂气氛浓烈,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高。</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过程中,王老师突出地理课的学科特点,几乎每张幻灯片都有图表,利用图表直观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幻灯片设置成右图左题或左图右题的形式,利于学生读图思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学生聚精会神</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徐建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徐建华老师、教研室蔡于玮主任及其他老师在认真听课</span></p> 以评促教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评课环节</span></p> <p class="ql-block"> 课后在备课组长吴坤秩老师的主持下,进行了有效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 先由王吉娃老师做课后反思:在这次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中,我选择了《气温与降水》的气温上了一节展示课。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会使用气温资料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利用世界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在准备授课时,就觉得这节课要上好很难。</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气温表格数据和气温曲线资料,本身就很枯燥。要让学生从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和图表中,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我杜撰了个王老板的形象,他的工厂生产风扇和暖气,需要在国内和澳大利亚销售,需要营销员给他完成销售报告,然后学生化身营销员对《气温》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活动,完成王老板的任务,并以报告反馈成果。成功的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对本来乏味的课提起了浓厚的兴趣。另一方面,这节课容量大、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限,要讲透很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并没有所有的问题都能进行原因分析。比如为什么南北半球的最热月和最冷月出现的时间相反,为什么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等等,我都选择了读材料得结论,原因分析放到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节内容中。</p><p class="ql-block"> 本节课则重在引领学生读材料找规律。再一方面是,如何把上课的内容与活动卡模式融合在一起,正确的问题目标的提出,可以让这一节课更简单明了,放开老师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我反复地推敲,很遗憾,直到上课的前一刻,还是不能找出更好的解决办法,硬着头皮用了直接呈现的方式展示出来了,果不其然,僵硬感十足。对活动卡模式的理解与运用不够透彻,这个问题就彻底地呈现了出来,今后的学习中,更应沉心踏实学习才是。当然,困难与疑惑都是暂时的。课前能自己解决的,是能力的体现;课后评课阶段,徐老师和各位地理组的小伙伴们给的点评与建议,则是我课堂教学不断完善的助力。</p><p class="ql-block"> 最后,衷心感谢各位小伙伴课前课后的帮助以及徐老师的用心指导!</p> <p class="ql-block"> 陈秀荣老师的点评: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课件设计的很好,很实用,图片清晰醒目。整节课结构很清晰,条块分明,重点突出,整个知识点,由浅入深。通过看图、读图、分析图,注重理论和生活实际知识的融合,把整个知识贯穿起来,以图示的方法引出知识结构上的联系,既让学生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p><p class="ql-block"> 从这节课堂教学的设计、构思和整个教学环节,都能反映出吉娃老师厚实的教学功底、扎实的基本功和灵活的教学风格,是一节成功的展示课。</p> <p class="ql-block"> 吴坤秩老师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今天地理组教研活动,让我对“活动卡”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深刻认识,“活动卡”教学模式不是唯一一种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模式,但如果能掌握其精髓,却是能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路清晰地教,学生轻松地学的一种模式。</p><p class="ql-block"> 听课评课:王吉娃老师的这节课题为《气温》,她以校园气象站照片导入,激发兴趣,教学过程创设了一个以王老板销售风扇和暖气设备为线索,贯穿整节课。采用“活动卡”模式,目标问题化,围绕着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化身王老板的销售员去调查各地气温,以便市场销售风扇,从调查报告中总结出气温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完成学习任务,达到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聆听名师的指导:评课中,徐老师把王老师的教学设计与“活动卡”模式再整合优化,并就“活动卡”模式在地理教学活动的应用做了指导。让我对“活动卡”模式有更深的认识,特别是把教学目标依据课标提炼出“问题思考”后,课堂活动的思路更清晰,学生在活动中更轻松学到知识和技能,更好提高核心素养。</p> <p class="ql-block"> 最后,由徐老师做点评和指导:</p><p class="ql-block"> 先结合王吉娃老师的课,以教材进行分析。王吉娃老师这节课教学内容是“气温”部分。教材中内容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标题是“气温”,讲气温的概念、气温对景物、生存环境有影响。活动栏目提到气温的测量,日、月、年平均气温的计算,讨论人对气温的感觉与播报中最高、最低气温值为什么有不同。另一部分的标题是“世界气温的分布”,有年平均气温的分布,1月平均气温分布、7月平均气温分布三个地图。活动栏目要求就气温分布图讨论比较不同纬度气温、大陆与海洋气温、著名城市气温分布情况。从教材内容看,本节课教学内容一是气温的概念及其外延(如各种平均气温、还有王吉娃老师讲到的日较差与年较差);二是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三个图对应一年中不同空间、冬夏两个月中不同空间气温分布),三是气候的时间分布差异(日差异,图4-10与图4-11体现的冬夏差异)。第一个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基础和重点,第二个内容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它还衍生出纬度、内陆与海洋气候、海拔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再谈王老师这节课。王老师这节课是地理组运用“活动卡”模式进行教学研讨的课,有问题情境导入、有问题思考导学。课堂活动是用帮王老板推销风扇卖暖气设备为情境,用市场调查作为课堂活动的项目,用具体调查任务作为活动的方向,用调查报告(知识总结)作为调查(学习)的结果。这样的方式别具一格,非常不错。课后也有反馈。虽然在课堂活动上没有按照“活动卡”的方式呈现活动内容,但基本上符合“活动卡”模式的教学习思路,这样的创意值得提倡。但是,就如王老师自己感觉的那样,问题与活动之间不太相洽,活动的开展与知识的提炼也不太吻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活动没有按照问题思考中的问题解决展开,而且在资源的利用与活动线索的匹配上也不和谐统一。这样,让课在精彩的背后有一点小别扭。学生在接受知识,他们觉得自己认识到一个又一个的知识,因此感受不到这种别扭。而老师在知识的结构化与系统化上感觉到不足,心里就有点别扭。究其原因,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上逻辑不够清晰,导致问题思考归纳欠条理,把基础知识内容与应用基础知识进行分析获得新知识的内容混淆在一起,这样在活动中旁逸斜出很多知识,与问题思考对不上标。</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活动卡”模式和王老师整合的好的教学资源相结合,对这节课重构。问题情境大致不变,上网查一下气象工作者如何测气温,找一些百叶箱内部情况图片、工作人员打开它测量读数图片共同作为问题情境,让情境更加丰富与生动一些。问题思考这样设计:1.什么是气温?还有哪些相关概念?它们是如何测量和计算的?(解决基础知识的问题)2.世界气温空间分布有什么差异?如何认识到的?产生差异的原因有哪些?(与课本上的标题统一)3.世界气温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差异?如何认识的?这里强调“如何认识”,是对读图的过程要求,体现学习目标中的能力与素养立意。针对问题思考,课堂活动这样设计:活动1.体会情境、阅读教材、和老师交谈,了解气温的相关概念及其测量与计算。情境一是测气温的情景,二是不同气温风景与生活不同的情境。通过情境提出系列学习问题,结合图象讨论、讲解、实际计算等方式,让学生认识、理解气温、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等概念。这个活动针对问题思考1,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活动2.结合情境,通过读图与讨论,认识世界气温空间分布情况,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这个活动中的情境就是王吉娃老师设定的王老板卖风扇与暖气设备的情境。从长年的世界气温分布情况,讨论哪些区域适合推销哪种产品(读图4-9);从冬、夏两季世界气温分布情况,讨论两季哪些区域适合推销哪种产品;从日较差看什么样的区域可能同时用到解暑与保暖的产品;在一般分布特点后还有什么样地区气温差别的特殊情况,初步了解造成特殊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这个活动针对问题思考2,这个环节的活动在前面基础知识明白的基础上,又学习新的气温分布知识,并注重对图中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培养。这总分活动的知识来自地图,而王吉娃老师课中设计的两对加还没有配对的不同城市气温对照,可以作为这个环节的反馈内容,检验并巩固这总分的学习情况。活动3.结合情境,通过读图与讨论,认识世界气温时间分布情况,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还是王老板卖风扇与暖气设备的情境,活动2解决的是产品推销的区域,活动3解决的是产品热卖的时间。活动的方式依然是比较读图4-10与4-11,得到相关的知识。有了活动1的知识基础与活动2的方法基础,活动3完成相对顺利。然后象活动2后面一样,可以讨论典型城市在不同时间的气温及对产品需求的情况作为反馈。这样,“活动卡”模式的要素都体现出来,所有知识的发现与总结与问题思考是对标的,而且在能力与素养培养上也做到的。教学起来老师和学生都思路清晰,让教学变得轻松而又高效。课后作业针对问题思考,用地理试题常见的题型进行设计即可。</p> <p class="ql-block"> 本次活动也得到了林方积副校长的指导。</p> 结束语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走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走可以走的很远。”活动卡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我们携手共进,教研同行,一路耕耘一路收获。我们地理组同仁在徐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探索,让活动卡模式在地理课堂得到最佳的运用,让学生在活动卡模式里获益,也让我们的教研活动更上层楼!</p> <p class="ql-block">图文 ‖ 王道德</p><p class="ql-block">审核 ‖ 林方积</p><p class="ql-block">签发 ‖ 王绥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