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诚教授评《血染战旗红》

魏敬林

<p class="ql-block">以下摘自百度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朱诚,男,1954 年12 月26 日生,安徽歙县人,汉族、中共党员(1976 年4 月22 日在四川中国人民解放军7797 部队入党)、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区域环境演变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2008 —2016 年)、江苏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2012 —2015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第一届科学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貌学会(IAG )丹霞地貌工作组(DGWG )成员、中国地理学会红层与丹霞研究工作组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山地学报》第五届编辑委员会编委、 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 SCI 杂志编委、北京大学南京校友会地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2001 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0 年北京大学地理系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博士后。</p><p class="ql-block"> 曾参加1988 至1989 年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多年从事长江流域环境考古、环境演变和丹霞地貌以及第四纪地质的科研和教学,曾主持过长江三峡库区环境考古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主持和参加的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教委 1996 年科技进步二等奖及 1995 年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9年以来曾分别在阿根廷南美雪冰冻土研究所、法国鲁昂大学、德国李比希· 吉森大学、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从事访问学者研究。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 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 项)、高校博士点基金3 项、江苏省教育厅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重点基金1 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基金3 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2 项、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 项。主编的《全球变化科学导论》教材2005 年入选教育部“研究生教学用书”。主讲的“全球变化科学导论”课程2014 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1993 年以来指导博士生31 名(已毕业获博士学位27 名)、指导硕士生23 名(已毕业获硕士学位22 名)、指导博士后3 名、高访学者6 名。</p> <p class="ql-block">梁参谋您好!《血染战旗红》大作我已收到,您们辛苦了,非常感谢!看到英名墙为国捐躯的烈士名单中还有两位17岁的年轻战友,我很感动。尤其是为失散军人和境内外烈士遗骸进行搜寻保护工作更使我深受感动,我看了退役军人事务部给王卫星将军回复的几份文件摘录,觉得卫星将军是我们的骄傲,不仅我们50军全军牺牲的英雄先烈而且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志愿军烈士的在天之灵也会得知祖国人民和全军现役和退役战友们永远在怀念他们!这本大作很珍贵,448团的辉煌历史使我大开眼界。他们在天之灵也会感谢您们的,请您们多保重。朱诚向您和完成此大作的各位部队领导致敬!</p><p class="ql-block">2023.10.27</p> <p class="ql-block">梁参谋即梁欣处长,朱诚战友在部队时,梁欣是师作训科参谋。</p> <p class="ql-block">  王卫星将军为《血染战旗红》题序。卫星将军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副政委兼纪委书记、首席专家、少将军衔,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王将军您好!</p><p class="ql-block"> 大前天我收到《血染战旗红》大作,这两天我虽然只看了您题写的序言和末尾448团在烈士陵园75人的名单,当看到牺牲的还有两位年仅17岁的英烈时,我已深受感动。随后我再次看了您序言中介绍的梁英瑞、朱仁义、王立新、耿军、殷涛、程里林、谢启仁、耿晓康、郭蓉蓉(女英烈)、黎启东等英烈为国捐躯的事迹后,我觉得他们与1951年魏巍报道的参加抗美援朝松骨峰战斗的志愿军英烈一样,都属于我们最可爱的人!我觉得这本大作完全可以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这不仅能告慰我军烈士战友们的在天之灵,而且有助于全国军民关注国防、有助于培养年轻人树立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更能为我国建成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添砖加瓦。我当兵四年多,但未上过战场,在此特向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战经历过枪林弹雨的《血染战旗红》编委会各位领导和战友致敬!</p><p class="ql-block">2023-10-30</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开始看《血染战旗红》大作的第一篇“抗战诞生 战绩卓著”,才知道448团1948年是晋冀鲁豫军区的第8纵队,参加了临汾战役。巧的是我现在所在的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我家门口就是南京地铁二号线南大仙林校区站,从这个站往西坐六站下车后就是马群,马群附近就是南京军区临汾旅驻地,临汾旅是徐向前元帅的部队,解放太原就是临汾旅完成的。我不知道我们448团在解放战争中是否也属于徐向前元帅指挥的部队?</p><p class="ql-block">我在想,既然448团也参加了1948年解放太原的战役,那也应属于目前临汾旅的一部分哦?临汾旅是我军解放战争中涌现出的著名英雄旅,那448团在解放太原时与临汾旅可能都属于徐向前指挥并为建立新中国立大功的部队哦。</p><p class="ql-block">2023.10.30</p> <p class="ql-block">我今天从第33页看到第40页(附录1、2、3),觉得448团的5连应该记集体一等功。尤其是5连1班经27分钟激战就攻占了班英南侧3号高地,共毙敌13名,缴获轻机枪两挺、冲锋枪1支、子弹1300余枚,全班无一伤亡,战后荣立集体二等功。我仔细看过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解放战争纪事1945-1950》,对比来看,我觉得448团5连在附录1、2、3记载的这几段战功完全可以荣立集体一等功。我觉得这几段内容中央军委领导都应该过目,因为这对于今后也许进行的武统解放台湾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和意义。因为我六次到台湾参观考察,徒步调研过不少台湾山地,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台湾就有269座,448团5连对山区高地的攻坚战术在未来战争中完全用得上,五连的各级领导在战场上的指挥才能完全可以说是英明果断!</p><p class="ql-block">2023.11.0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看到第45页,448团如果按刘师长的意见从原路返回,向北沿公路回撤是完全正确的!如果448团按刘师长意见返回,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刘师长没有错,我在绵阳期间经常见到刘师长,看到这里我很怀念刘师长这位老八路!</p><p class="ql-block">2023.11.09</p> <p class="ql-block">看到了46页,3月12日沿小路回撤的第一天448团就已遭敌伏击,我觉得如果当天立即回到3月11日所在位置,改为从公路回撤,448团就不会遭受重大损失。</p><p class="ql-block">2023.11.09</p> <p class="ql-block">看到第49页,我觉得付培德副参谋长提出集中兵力接出2营后全团从公路快速回撤的建议是正确的,但团指相同的建议已被上级否决,导致了448团遭受严重损失。</p><p class="ql-block">我觉得,第52页至第54页,2连文书徐传统回忆的内容很生动,2连和炮连的两位指导员与徐传统在战场艰险环境下组建的党支部率领部队撤退的路线和对敌作战的方案,已被历史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令我们敬佩!</p> <p class="ql-block">我只看到第55页,就觉得这本大作可以列为国防大学和各国防院校的教材,如果不考虑涉密,还可以列为军事博物馆重要战役的文献之一。</p><p class="ql-block">2023.11.09</p> <p class="ql-block">看到徐传统文书的回忆,我就想起与我同年参军在449团机炮一连原文书(后为八二迫击炮三班班长)何洪元,1976年初我们连手榴弹实弹投弹训练,他投出的距离是60米,我只投了38米。1977年我退伍后参加高考考取安徽师大地理系,但我问过安师大体育系师生,他们还没有哪位能把手榴弹投到60米远的距离,可惜何洪元退伍后在家乡河南西华县担任出租车司机后失踪了,我很想念这位能干的战友,如果他能上战场投弹,那可能相当于一门小钢炮,此事简世忠连长和钟术良副连长都记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2023.11.09</p> <p class="ql-block">54页提到,配属448团的197名民工回到国内无一伤亡,战后隆安县人民政府赠送448团锦旗一面,表示感谢。看到这里我也很感动,战友们在撤退途中伤亡损失大,但配属的民工无一伤亡,祖国人民的安全至上,448团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p><p class="ql-block">2023.11.09</p> <p class="ql-block">第55页,随448团行动的贾副师长以师驻团工作组的名义再次向师指发电,请求接回2营,走公路回撤。师指电令:回撤路线不变,入夜后自行组织突围?后果令人十分遗憾!</p><p class="ql-block">第56页,2营用法国三十年代的地图,现地对照困难,这也是此后损失的原因之一,如果有现在的高德地图或GPS就好了,当然时过境迁,我说的这些全是空话和废话。</p><p class="ql-block">2023.11.09日23时</p> <p class="ql-block">我已看到第69页,并与原机要科俞晓孝战友通话交流,我深受感动,怀念为国捐躯的448团战友们!</p><p class="ql-block">2023.11.10</p><p class="ql-block">根据原济南部队230鸡雄山英雄团红9连调到448团6连6班担任副班长的王笃一在第68页至第72页的回忆内容,我更受感动。因为正是他的机智勇敢、正是他能根据地图和指北针的准确分析定位,成功带领了6连战友43人、营部、4连、5连共93位几天没吃没喝的战友,从敌方一个具有装甲车、大炮、汽车野战营严密封锁的山谷、密林、村庄、河流中成功突围并与41军部队接头后顺利回到祖国怀抱。他虽然只是6连6班副班长,但这么多战友(包括几位不认识的战友)和机枪手蔡世美等均能听从他的正确指挥,他能在突围前召集全体战友开会、安排好他如果牺牲后依次接替他担任指挥的各位战友的顺序,他带领的战友成功突围后枪支弹药仍能随身带回祖国。他就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关键人物。</p><p class="ql-block">我觉得仅凭第68至72页他带领448团93位战友能从敌方严密封锁环境中安全回到祖国所做的贡献,完全可以上报为他记一等功!这是我作为一名普通中共党员和一名150师退伍军人的心里话。</p><p class="ql-block">我还觉得他的事迹完全可以列为国防大学的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2023.11.10</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看完第85至87页的内容后,觉得肖家喜身负重伤,仅有半壶水和一小撮盐,靠吃野草喝泥水,还能随身携带14斤重的枪弹,独自爬行回到祖国,师党委给他记一等功、中央军委授予他“钢铁战士”是完全正确的,他是绝境逢生的孤胆爱国英雄。</p><p class="ql-block">2023.11.10</p><p class="ql-block">战场救护模范郭绪成舍己救人也不简单,荣记一等功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2023.11.10日23时</p> <p class="ql-block">1976年我在参加从广元到梓潼军事演习期间,尝过压缩饼干,我原以为对越自卫还击战开始后,战友们只能靠压缩饼干充饥,看了第91至93页后,我才知道448团还有特别能战斗的炊事班,只是在撤退途中缺粮断水。</p><p class="ql-block">2023.11.12</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已看到第111页,附录10第104至第111页,4连1排2班副班长甘建好介绍的“忆敢死队战友刘志友”,对4连1排进攻战斗和回撤的全过程。尤其是刘志友战友在战场参加敢死队英勇杀敌救助伤员和不幸牺牲的过程介绍得很清楚。从文字记载看,他亲手击毙和用手榴弹炸死敌军共四人,按理说也可追记二等功。但从第82页倒数第三行看,他只获三等功。</p><p class="ql-block">2023.11.11</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附录11的1机连指导员刘德智记述的第139页最后三行字:“副连长张隆荣、班长刘本生和司号员陈木河等三十余位战友,一直没有音讯,他们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点!”这句话后,也令人痛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我看了附录11,1机连刘德智写的越北山林十昼夜——绝境突围经历记载,我觉得他能带领共8位战友(包括受伤后独自爬回祖国的钢铁战士肖家喜)回到国境108号界碑附近也很令人感动。他们突围时每人仅靠一块压缩干粮,和在山洞里捡到10多个生鸡蛋,坚持了10天,他们饿的连路都走不动,却能多次从敌方枪林弹雨中突围回到祖国,这种经历与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相同比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11-12</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已看到第181页至第182页3炮连连长杨道禄写的“越战中的我(回撤突围阶段)”,他在这两页中也三次提到:448团团指向师指电告了全团从小路撤退中的受挫情况,请求448团按原路回撤,但师指均未同意448团按原路撤回,师指三次均回电命令448团只准前进、不准后退,师指三次都回电命令448团想办法突围。</p><p class="ql-block">2023-11-13</p> <p class="ql-block">我觉得,关XX在收到448团团指三封求援电报后,如果立即与军部或41军军部取得联系,如实汇报448团遭遇的真实情况,那41军军部肯定会告诉他已在此前发给150师同意从原路返回的电报,这么看来,他应该是确实没有向上汇报。</p><p class="ql-block">2023.11.14</p> <p class="ql-block">我已看到第186页了,发现有两个地方各少一个字,一是第186页倒数第13行右侧,“全班唯一支冲锋枪”,掉了个“一”字,应为“全班唯一一支冲锋枪”。二是第38页第2行左侧,“步机弹30000余发”,可改为“步机枪弹30000余发”。也许我提的第二个字不需要补充,读者也都能明白的,那就不必补充。</p><p class="ql-block">2023.11.14</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看完第187至191页政治处放映组长郑华写的“回撤战斗中的我和民工队”,我很感动。他带领197名广西隆安县的民工队回撤,这支人员复杂又无战斗力和武器的民工队,抬回伤员和多具牺牲的战友遗体。回撤路径极其复杂,正是郑华亲自探路并安慰因恐惧抛弃部分伤员和烈士遗体的民工队,才使这支民工队不仅没有成为部队的拖累和负担,还较好完成了烈士遗体收集、抬送护理伤员等艰巨任务。广西隆安县政府给448团赠送一面锦旗,表达他们对448团的谢意,这实际上与政治处郑华组长的奉献密不可分,按理说,应给他记二等功才更合理。但从附录17看,郑华不是追求名利的人,他心中只怀念为国捐躯的烈士兄弟战友们,由此我也很敬佩郑华组长(战友)!</p><p class="ql-block">2023.11.15</p> <p class="ql-block">看完第192至197页的附录18,觉得1机连2排长周宏也不简单,他在突出重围中,他的军装、挎包、水壶被敌人子弹射穿10多个洞,他却只有5处轻伤,并且亲手击毙敌人至少六名以上。他的军装、挂包和水壶送到军事博物馆保存纪念,但在立功战友的名单中没有看到他的名字。</p><p class="ql-block">2023.11.15</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看了附录19,是6连1班班长耿承华写的“血色山林”。我没想到率领含伤员在内共有46人喋血突围的吴观龙副连长、李长龙班长、2班副耿晓康、阮班长等均是在突破敌军多道封锁线,即将踏上国境的最后一处丘陵与平原交替地域,或不幸踩中地雷、或不幸遭越军从后面山上的轻重机枪密集子弹的扫射中弹牺牲。这46人只有18人回到祖国怀抱,令人痛心。因为吴观龙副连长和李长龙这几位班长牺牲前在饥困交加的环境下,还曾组织了一次夜袭,成功消灭掉一个村庄内约一个排的全部越军,很不简单。按理说,应给2机连副连长吴观龙记一等或二等功。但我看到第82和83页,吴观龙副连长是三等功、6连副班长耿晓康是二等功。如果从附录19看,吴观龙副连长是这支突围部队的主要领导,主要突围战是他亲自组织指挥的,他牺牲在即将踏上国土的最后那三百多米的开阔地(是翻耕过的稻田中)。按理说,他也应追记为至少是二等功。我只是从读者的角度谈看法,为国捐躯的英雄和先烈们是不会计较个人名利的,我只是对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先烈们都很敬佩和怀念。我们没有参加这次对越自卫还击战,所以我没有任何资格评论和评价,只是一些想法而已。</p><p class="ql-block">2023-11-16</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有三处也许是我看错了,一是第218页上提到英名墙共有329人的姓名和简介,但第220至221页上,我数了一下,只有327人。二是第210页第7至8行“挡住了的去路”,是否应改为“挡住了去的路”。三是第218页“他们就是牺牲越北”,是否应改为“他们就是牺牲在越北”。我未上过战场,没资格提意见,以上我只是从读者的角度提出几处可以不需要修改的内容,因为我觉得这本大作应该作为军事院校的教科书。</p><p class="ql-block">2023.11.15</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看完了大作共252页,很感动、很怀念为国捐躯的战友,敬佩448团的老领导和战友辛苦多年,完成了这本大作。之前刘东等战友还发起了“英魂回家”活动,在广西龙州烈士陵园建立了英名墙,以告慰对越作战失散烈士的在天之灵,为稳定军心民心,鼓舞军队士气,营造全社会学习英烈,关爱烈属的良好的氛围。</p><p class="ql-block">2023.11.16</p> <p class="ql-block">朱教授怀着对老部队的深厚感情,以学者的严谨,认真仔细读评《血染战旗红》一书,令人敬佩!感谢教授,不忘历史,崇敬英雄,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奋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