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冉 求</b></p><p class="ql-block"><b>人物简介:</b></p><p class="ql-block"><b>冉求(公元前522年—不祥),冉氏,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比孔子小二十九岁。曾担任季氏宰臣。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多才多艺,擅长理财,政事见称,帮助季氏进行了“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并不是十分看重仕德的修养,在孔子众多的学生中,没有发表过自己对于仁、礼、义、孝等方面的看法,没有向孔子请教过这方面问题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冉求就是其中的一个。冉求自认为自己学习“仁”的能力不够,孔子批评他这是不努力学习。冉求不注重礼乐方面的修养,认为礼乐之事是教化人的东西,是贤人君子要做的事情。冉求对孔子不是绝对的服从,具有改革精神,这一点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冉求的故事“鸣鼓而攻之”</b></p><p class="ql-block"><b>有一日季康子派冉有去向孔子征询对税赋制度改革的意见。冉求来到杏坛,拜见了老师,说明了来意。孔子认为这样会加重民众的负担,避而不答。冉求恳求再三,才冷冷地说:“我不懂田赋。”</b></p><p class="ql-block">冉求说:“您如今身为国老,国家政事,待先生一言而定,何故不发一言呢?”</p><p class="ql-block"><b>孔子还是不答,后来私下对冉有说:“君子办事,要用礼来衡量。给予下面要力求丰厚,一般的事要做得适中,税赋要尽量微薄。如果这样,那么按‘丘’征税也就够了。如果不以礼来衡量,贪婪无厌,那么即使按田亩来征收税赋,还会不够的。季康子想要办事合乎法度,那么有现成的周公典章;如果想随意行事,又何必来问我呢?”</b></p><p class="ql-block"><b>冉求此番拜访夫子,没得到一言半语的支持。但是季氏一意孤行在冉求的帮助下还是进行了税赋制度改革。孔子的心情很沉重,凝视天空,严厉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5.3、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篇第十一•第十七章》)</b></p><p class="ql-block"><b>【注释】①益:增加。</b></p><p class="ql-block"><b>【译文】季氏比周公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向老百姓征税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