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剑客逛大街之五十八:牛街,京城回族聚集区

剑客

<p class="ql-block"> 牛街,京城回族聚集区</p><p class="ql-block"> 牛街,位于西城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侠义的牛街,是一条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和枣林前街,全长645米的民族文化一条街;广义的牛街,据2015年出版的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牛街》一书介绍,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和枣林前街,西起白广路,东至教子胡同这片区域,包括牛街、牛街头条、牛街二条、牛街三条、牛街四条、牛街五条、牛街六条、菜市口胡同、红罗巷、北半截胡同、南半截胡同、烂漫胡同、天景胡同、醋章胡同、永庆胡同、莲花胡同、门楼巷、培育胡同、西砖胡同、法源寺前街、法源寺后街、法源里、龙凤里、七井胡同、春风胡同、教子胡同、麻刀胡同、寿刘胡同、小寺街、东大胡同、输入胡同、沙栏胡同、巴家胡同、西大胡同、甄家胡同、糖房胡同、石羊胡同、吴家桥头条、吴家桥二条、吴家桥三条、吴家桥四条、德泉胡同、德源胡同、德源一巷、德源二巷、德源三巷、枣林斜街、枣林前街、枣林前街夹道、枣林二巷、枣林三巷、枣林北里、南线阁街、南线里、南线北里、登来胡同、南马道、白广路头条、白广路二条、菜园北里,南横西街等62条街巷,是北京最具特色、最大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北京最大的回族居民聚集区,回族居民相对集中在其中的30余条胡同。北京人眼里的牛街,就是广义的牛街。</p><p class="ql-block"> 牛街,历史悠久。据明代嘉靖年间张爵所著《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一书记载,牛街一带有一条被称为“礼拜寺”的街巷,这里最早属于唐幽州藩镇城,后来位于辽南京、金中都城内。辽代,这里称“柳河村”,附近有石榴园等果园和菜园,如今依然沿用的“樱桃园”“枣林街”“南菜园”等地名,当时就存在。元朝兴建元大都时,牛街的回族居民聚集区已经形成。后来,人们将东西走向的两条长街称为“枣林前街”“枣林后街”;将南北走向的一条长街称“榴街”。因为榴街居住的多为回族居民,而回民大都从事养牛、贩牛、宰牛和出售牛肉等行当,加之“牛”与“榴”谐音,于是人们就把“榴街”衍变为“牛街”。牛街之名见于清朝初年,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出版的《日下旧闻》中就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牛街一带还曾被称为“冈上”“牛肉胡同”“礼拜寺街”,又称“冈儿上”“藁上”“阁上”。清雍正年间出版的《冈志》中记载:“明,宣武门之西南,地势高耸,居教者(即回民)数十家,称曰冈儿上。居民多屠贩之流。教之仕宦者,率皆寓城内东西牌楼(即东四、西四牌楼),号曰‘东西两边’。居两边者,视冈上为乡野。嘉靖年间增筑外城,则冈上为城内地。”</p><p class="ql-block"> 元朝时,将全国人口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4等,“色目”人大多是回族,地位仅低于蒙古人,高于汉人和南人。蒙古军队攻占金中都后,曾任命回族人阿剌浅为中都地区的秩三品行政长官达鲁花赤。元代有“回回遍天下”之说,此时有许多回族人来到大都,大都城内居住着回族中的官宦人家和富商巨贾。明代,一部分来自江南的回族人也迁居到北京牛街地区。史书中就有“今燕都之回回,多自江南、山东二省分派来者,何也?由燕王之国护围军僚多二处人故也。教人哭父曰:‘我的达’,其亦山东之俗也。”的记载。牛街地区也流传着“祖先是随燕王扫北,揪着龙尾巴来的”说法。牛街也逐渐的从一个只有几十户回族居民的柳河村,发展成为大型回族居民聚集区。</p><p class="ql-block"> 《冈志》:牛街“民俗淳朴,教法精严,广设义学,研究典读,明师硕儒,接踵而至。人皆性刚强而敦礼乐,习武勇而尚义侠,保护同类,不容外侮,仍存西土勇敢之气,饮食则必腆、必洁,虽市肆必不容异教窜入。教规率由典则,即小节亦不敢妄由增损;持斋时,灯火满街,光辉夺目;聚礼日,衣冠盈寺,香气不坠。先圣之规模,中华之西域也。”</p><p class="ql-block"> 牛街,历经辽、元、明、清、民国至今,在千余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姓氏、饮食、语言、商业及胡同文化,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宗教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  凡是回族居民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牛街清真寺因1474年(明成化十年)宪宗皇帝敕赐,而改称“礼拜寺”。</p><p class="ql-block"> 礼拜寺位于牛街中段东侧,是北京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清真寺,居北京四大清真寺之首,为中国伊斯兰文化遗产瑰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牛街清真寺始建年代,大体有两种说法。一为“宋、辽说”。据《北京牛街岗上礼拜寺志》记载,该寺始建于996年(宋至道二年、辽统和十四年),由阿拉伯学者纳苏鲁定创建。古籍中也印证了这一说法。《冈志》称:牛街礼拜寺“肇于宋朝,由筛海纳苏鲁定奉敕所建立。”《古教西来历代建寺源流碑文总序略》载,“宋太宗至道二年……那速鲁定君奉敕建寺于南郊……即吾牛街寺也。”二为“元初说”,认为牛街礼拜寺始建于元初至元年间的1264年前后。今牛街礼拜寺内有两座筛海坟,墓石上镌刻着古语法的阿拉伯文。其中,筛海阿哈默德·布尔塔尼,殁于1280年(元至元十七年);筛海阿里,殁于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这两位筛海很可能是牛街礼拜寺的掌教,先后逝世于此。</p><p class="ql-block"> 明代以来的封建王朝多次对牛街礼拜寺进行修缮和扩建。1427年(明宣德二年)扩建;1442年(明正统七年)整修。1696年(清康熙三十五年),修复扩建成如今规模。建国后,政府曾于1955年、1979年、1996年、2006年拨专款对该寺进行修葺。</p><p class="ql-block"> 牛街礼拜寺,规模宏伟、肃穆幽深,是中国古典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两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中国式伊斯兰古建筑群。按照伊斯兰教教规,教徒作礼拜时要面对西方朝拜圣地麦加,因而整座寺院坐东朝西,殿堂中也以西面为尊。建筑布局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画,富丽堂皇,殿堂楼亭主次分明地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望月楼、礼拜殿、邦克楼、筛海坟、圣旨牌等。</p><p class="ql-block"> 牛街礼拜寺以望月楼楼门代替寺门,楼前有3间木牌楼,望月楼上挂一匾额,上书“牛街礼拜寺”;望月楼下的正门,上有“达天俊路”匾额,此门平时不开,只在开斋节和宰牲节时开。隔街绿化带上,矗立着一块长40米、高5米、厚1.4米的照壁,告诉人们此处为礼拜寺入口;照壁右侧有“四无图”石雕。所谓“四无”,即“有棋无人下,有钟无人敲,如意无人佩,炉在无香烧”。</p><p class="ql-block"> 礼拜殿是全寺的主要建筑,也是宗教活动中心,由前廊、礼拜殿和窑殿三部分组成,3层屋顶、五楹三进,可容纳千人礼拜,殿顶衔接处有一道垂直的半弧形影壁,成为殿顶一个特殊装饰;殿内拱门为仿阿拉伯式尖弧形,拱门上有堆粉贴金的《古兰经》经文和赞美伊斯兰教先知穆哈默德的诗句。殿内金光闪闪,给人庄严、肃穆、富丽、圣洁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邦克楼在礼拜殿正前方,是一座歇山重檐方亭建筑。邦克楼是作礼拜前登楼向教民报告时间的,故又称“宣礼楼”或“唤醒楼”,其前身是宋元年间修建的尊经阁。在邦克楼北侧院内,有一座石碑,碑文为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徐琪撰写并手书的,记叙了回民领袖王友三、王浩然阿訇在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略北京时,保护牛街一带民众及后来保护回民坟地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筛海坟位于礼拜寺东南角小院内,是两座阿拉伯长老的坟墓。现存的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和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所立的两块阿拉伯文墓碑记载,两位长老,一位叫艾哈迈德·布尔塔尼,一位叫阿里·依马顿丁,两位先贤不远数千里,长途跋涉来华传播伊斯兰文化,最终长眠在异国他乡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圣旨碑,是1694年(清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帝颁发的“恩纶”。恩纶的来历颇有缘由:有一年伊斯兰教斋月,牛街礼拜寺夜夜灯火通明,来礼拜寺的穆斯林络绎不绝。有朝廷大员以为回民夜聚昼散,是图谋造反,遂向康熙帝禀报。康熙帝查明伊斯兰教民遵从主圣,敬慎守法,绝无造反之意。于是发下恩纶:“通晓各省,如官民因小不忿,借端虚报会叫谋反者,职司官先斩后奏。天下回民各守清真,不可违命。勿负朕恩有爱道之意也。”</p><p class="ql-block"> 牛街地区不仅有礼拜寺,还有许多历史遗迹,从明代牛街历史地图上看,当时有善果寺、报国寺、长椿思、誉虚观、增寿寺、广慧寺、崇孝寺、大安圣寺、崇福寺、火神庙、关帝庙、玉皇庙、宏仁万寿宫等众多寺庙,如今这些历史遗迹,有的被单位所占,有的成为居民楼,有的因战乱或年代久远已消失,有的则因旧城改造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的牛街曾经出现过许多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清康熙年间精通天文历学,曾任天文生的回族名人薛宗伟;著名回族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安铭;被誉为“中国伊斯兰教‘北方经师泰斗’”的著名阿訇王守谦;近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经师、宗教教育革新家王宽;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学者、大阿訇、教育家,中国伊斯兰近现代史上“四大阿訇”之一的达浦生;中国现代伊斯兰经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伊斯兰近现代史上著名“四大阿訇”之一的马松亭;现代翻译家、筛海活动家、著名大阿訇马善亭;出身于伊斯兰教经学世家,曾任北京市回民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的杨明远;当代著名伊斯兰教学者、经学大师,曾任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的安士伟。以及一生献身于伊斯兰教,鼎立自主民族教育事业,曾任北京珠宝商业公会首任会长的常子萱;中国著名穆斯林学者、教育家马宏道;中国穆斯林文化教育工作者王孟扬;等等。</p><p class="ql-block"> 此外,牛街地区还有许多姓氏被冠以前缀,这些前缀,有的表示行当,有的表明住处等,这是牛街特有的民风民俗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如,祖上曾在明朝担任过宫廷侍卫的“侍卫马”;因祖上马庆瑞于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在天安门广场东侧原户部街创办“月盛斋”的“户部街马”;因马万福、马万清、马万林三兄弟创办“同和轩”饭庄闻名于世的“同和轩马”;因在清道光年间经营白水羊头,《故都食物百咏》赞曰:“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盐花撒得如雪花,片片切成与纸同”的“羊头马”;清代京派内画四大画师之一,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名誉奖获得者马少宣,被誉为“烟壶马”;以及鸭子马、奶茶马、驴子马、烧锅马、果子马、豆腐坊马、包袱皮马、小胡同马等。曾开设“集珍斋珠宝店”、家住西城区前青厂琉璃厂西街的“前青厂王”;先辈曾有人中“武状元”,并在居所街上建有牌坊的“牌坊街王”;以及眼镜王、厨子王、肚子王、果子王、葫芦王、瓦匠王、酱油王等。玉器制作大师,以制作玉质兽面耳鼻烟壶闻名于世,所居住的胡同以其绰号命名为刘寿胡同的“寿面刘”,以及大树刘、骆驼刘、烤肉刘、包子刘、兽石刘、大刀刘等。还有大顺堂梁、小寺街梁,小墙闵,驴子孙,等等。</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牛街很牛,不仅有礼拜寺,有诸多寺庙和诸多名人,还有美味。老北京有句俗话:“北京的小吃在西城,西城的小吃在牛街。”牛街的清真饮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据说元末《家居比用事类全集》中就有《回回食品》栏目,这是迄今有史可查的一个清真食品最早的记载。这里的清真饮食文化异彩纷呈、丰富多彩,清真菜肴、风味小吃、清真面点做工精细、品种繁多。这里的清真饭店“老字号”拥有众多的拥趸。</p><p class="ql-block"> 聚宝源火锅城牛街总店位于牛街5—2号,掌柜马宝贵祖上因曾经营过清真小吃切糕被称为“切糕马”。马宝贵于1937年与李维芝合资在牛街10号创立“聚宝源牛羊肉庄”;新中国成立后,店址迁到牛街40号,改名“聚宝源牛羊肉商店”。2003年在牛街5—2号开设具有传统风味特色的火锅店。著名书法家启功、董寿平都曾为聚宝源题写过匾额。</p><p class="ql-block"> 聚宝源火锅城精选上好的新鲜牛羊肉,人工手切,肉片薄厚均匀、下锅即熟,配以传统铜锅炭火涮制,佐以独特的涮料,味道鲜美、清香浓郁、风味独特。此外,还有几十种风味小吃。</p><p class="ql-block"> 聚宝源火锅城从早到晚都是门庭若市、熙熙攘攘。我曾经亲眼见识了这绝无仅有的场面。一年夏天,大学同窗请我到此小酌,嘱咐我早点去,排队等号。我半信半疑:“什么饭店还得排队等号。”</p><p class="ql-block"> 到了饭店,那情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店内客满,店外一排小圆凳上坐着几十位手里拿着号码等桌就餐的人。知道我们也是来就餐的,服务员给了我一张写着号码的纸条,我一看89号,顺口说了一句:“这还不得等到猴年马月呀?明天再来吧。”旁边一个坐在圆凳上的人说:“明天?后天来也得排队,说不准比今天人还多呢。”我说:“这饭店开的真火呀,人们来送钱还得排队。”好心的服务员对我说:“往前走不远,有一家新开的分店,你去看看,应该比这里人少。”我们赶到那一看,和刚才的景象一样,店外小圆凳上坐着许多排号等着就餐的人。我拿到号码看了一眼“32号。”等了一个多小时才走进店内。</p> <p class="ql-block">  大顺斋位于牛街14号,创建于1637年(明朝崇祯十年)。大顺斋的创建者刘大顺最初在通州城内走街串巷叫卖自己烙的烧饼,后来渐渐有了名气,就以自己的名字创建了大顺斋,并发展到多家店面,匾额是清翰林吴春鸿题写的。1955年大顺斋进行了公私合营,“文革期间”并到通县食品厂,1980年恢复老字号。</p><p class="ql-block"> 大顺斋的糖火烧以面粉、麻酱、红糖、桂花、香油等为原料,酥松绵软、味道香甜、食而不腻。糖火烧不讲究吃刚出炉的,甚至不吃热的。糖火烧刚出炉时发硬,正宗吃法是要在小木箱或瓷坛里放一两天“回软”,待糖火烧里的糖部分转化为还原糖再食用,不仅味道更甜,而且可以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起到保湿作用,改善口感的效用。</p><p class="ql-block"> 大顺斋的糖火烧夏不易霉,冬不易干,经月不坏。相传本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回民阿訇张迁去圣地麦加朝觐,当时烈日炎炎,多数教徒所带干粮变质,饱尝饥饿之苦,唯有张迁带的大顺斋糖火烧安然无恙,滋润如初,令随行者羡慕不已。之后,北京伊斯兰教徒去麦加朝觐,都把大顺斋的糖火烧作为旅途干粮,大顺斋的糖火烧也因此扬名海外。1960年,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点名要吃大顺斋的糖火烧,次日还派人带走10余斤。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大顺斋的糖火烧、萨其马、枣泥寿桃、五字饼等,颇受体育健儿和亚洲穆斯林宾客的青睐。</p><p class="ql-block"> 奶酪魏位于广安门内大街202号,是魏鸿臣于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创建的。奶酪原为宫廷小吃,魏鸿臣通过一位在御膳房做事的朋友学会了这门儿手艺,小店开张后,赢得一片赞誉,人送美名“奶酪魏”,久而久之就成了奶酪店的名号。奶酪魏的杏仁豆腐也是一绝,冰凉清爽,杏香袭人,是一款特别适合消暑的甜品。</p><p class="ql-block"> 鸿顺轩饭庄坐落在牛街北口。主要经营回族风味炒菜和小吃,宫廷白菜、醋溜木须、香酱牛筋、红烧牛尾、白水羊头、蟹黄豆腐、烤羊排和糖卷果、冰镇金瓜、它似蜜等最为有名。“鸿顺轩”三字为著名大阿訇陈广元所题。</p><p class="ql-block"> 此外,牛街还有还有清真白记小、宝记豆汁店、伊宝荷叶甑糕、爆肚歪、大伙纸上风情烤肉、老诚伊等清真饭店或小吃店。</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巷变得宽阔通畅,随之而来的是很多胡同也在旧城改造的大潮中消失了,牛街地区也是如此,变化之大令人赞叹,也令人唏嘘。</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牛街历史上的大小胡同比作五线谱的话,那些胡同里的老宅就如同一个个音符,它们汇聚在一起,以礼拜寺为坐标,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旋律,这旋律虽然历经旧貌新颜、旧桃新符的变化更迭,却依然不绝于耳,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作者:</p><p class="ql-block"> 周振华,笔名剑客,生于困难时代,长在动乱时期,吃过糠,下过乡。“恢复高考”后,成为“新三届”中的一员。毕业后,先后供职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做综合调研工作,搞职业技能培训,干统战教育培训,历任副处长、处长、副主任、院长、党委书记等职。</p><p class="ql-block"> 2018年退休,省级作协会员、省政府科顾委专家、高校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诗歌散文集《情丝文韵》,杂文集《谈天说地》,诗集《低吟浅唱》,散文集《品读哈尔滨》《岁月无痕》,长篇报告文学《巴兰颂歌》《工作队在依兰》,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集《调研思考实践》《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文萃》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