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者<b style="color:rgb(1, 1, 1);">王长江</b>专访入展作者</p><p class="ql-block"> ——渭南摄影师:<b>刘晓明</b></p><p class="ql-block">2023-11-21 17:11 </p> <p class="ql-block">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厦门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经过两个阶段的认真评选,以及内容核查、技术鉴定、社会公示等环节,评选结果于2023年11月20日正式揭晓。从28.8万余幅(9万余件)投稿中评选出295件作品入展。其中,渭南摄影师<b>刘晓明</b>老师的纪实类组照《洋洋的暑假》入展。刘晓明老师作为本届渭南市唯一入展作者,第一时间接受了记者采访。</p><p class="ql-block"><b>记者:</b>刘老师您好!首先祝贺您的作品《洋洋的暑假》组照入展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您是什么时候对摄影艺术产生兴趣,并走上摄影道路的?</p><p class="ql-block"><b>刘晓明:</b>谢谢鼓励,并给我提供了一次和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2010年一次户外爬山活动,发现自己更喜欢没有雕琢过的大自然,那云海,那河流……一切都是新鲜感,就想把美景留下来,这大概就是最开始拿起相机的动力吧。</p><p class="ql-block"> 2013年应该是自己对摄影艺术产生兴趣的元年,一次偶然机会走进了咱们西塬砖窑,看到有很多儿童在砖窑玩耍,了解得知他们是随着父母从四川迁徙而来,父母在砖窑打工,孩子们就同父母一起吃住在砖窑的小空间里,就觉得这些孩子很苦。于是经常和朋友去砖窑看望他们,并拍了大量的生活场景,当时还不知道这就是纪实摄影,更不知道专题摄影应该怎样去拍,半年后懵懵懂懂参加了第十六届陕西省摄影艺术展览,表现砖窑儿童生存现状的作品《无奈》居然获得了纪实类一等奖,这给我很大的鼓舞,从此对纪实摄影产生了兴趣。在年底很幸运参加了由石宝琇老师举办的“首期人文地理培训班”,从理论上提升了对纪实摄影的认知和观念的更新,并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拍摄,连续三年走进砖窑。2015年反映在砖窑谋生为主题的三人摄影作品联展《看·见》引发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弱势群体,并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组照《砖窑里的六姊妹》入围2016年蚂蚁摄影大赛十佳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b>记者:</b>请您谈一下《洋洋的暑假》这组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感言?这组作品的创作有没有受到哪位摄影师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刘晓明:</b>这组作品创作于2021年和2022年,外孙女洋洋和暖暖放暑假期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直是做父母的焦虑,暑假给孩子想方设法报各种学习班,无形中竖起了一道看不见的篱笆墙,孩子只能在圈子里按照父母的意愿完成安排。洋洋很聪明,不喜也不怨,努力去完成每一项的安排。接送她的时候我会带着相机,她总能默契的配合着我,似乎知道我需要什么。孩子的一点一滴影响着我,我心境也跟着积极起来,以她们的视角体会孩子在大人的支配下像个陀螺的成长过程,我跟孩子就是在相互成全,相互沟通中有了超越亲人的关系,理解并包容。</p><p class="ql-block"> 国内摄影师刘翔老师的《牧心记》是我喜欢的一组作品,这是他初为人父,用照相机记录自己和家庭迎接女儿降生的全过程,拍了一年多,约两万多张照片。我的这组照片通过一帧帧的生活片段来反映社会较为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不再是家长的包袱,让学龄儿童快乐成长,还要走很长的路,这也许就是打动评委的聚焦点吧。</p><p class="ql-block"><b>记者:</b>“洋洋”是您的外孙女,您的这组作品入展了第29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对您来说有什么特殊意义?</p><p class="ql-block"><b>刘晓明:</b>入展国展是我退休之前的一个夙愿,这个愿望洋洋帮我实现了,可以说是我们两个共同完成的,也是她成长过程中送给她最好的一件礼物。拍了十多年的照片,大都是拍外面的人,这次拍洋洋的时候当初只是想给她多拍些照片,后来才逐渐感受到有一种责任在身,感受到了生命的成长,这种成长是在诸多付出下的结果。</p><p class="ql-block"><b>记者:</b>请您谈一下对摄影的理解,您认为摄影过程最重要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b>刘晓明:</b>摄影对我来说是调节情绪,提高生活品质的必需品。每当一个普通的场景被我的镜头赋予新的内涵的时候,那种欣慰感别人是体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 拍摄过程中我看重的是情绪和观点,一张好照片是可以传情达意的,能戳动你内心的敏感处,打动你,触动你,让你产生兴奋、悲伤、痛苦、焦虑、紧张等各种心理反应,就像看一部很感人的电影,让你沉静在其中,随着情景,心情跌宕起伏;好照片是情绪的表达,比如有些电影虽然感人,看电影院时哭的唏哩啪啦,但出了影院,也就走出了电影的情景,像没有发生什么似的。真正好的电影是你在看的时候好像没有什么,但你走出影院会久久不能忘怀,被一种情绪所笼罩,这种情绪会很久左右着你的思想。照片到了这个层次,需要的是直觉,技术已经不重要了,甚至技术上可以漏点破绽,让你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摄影已经是一种直觉。</p><p class="ql-block"><b>记者:</b>您平时喜欢读些什么书?读书让您对摄影有什么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些理解和认识对您在创作中有哪些帮助?(可以举例谈一本书)</p><p class="ql-block"><b>刘晓明:</b>较早之前喜欢看布列松和马格南摄影师的画册。近几年当代的书籍看的多一些,如刘铮老师编辑出版的《中国当代摄影图录》。摄影史喜欢看赵刚老师的《世界摄影美学简史》,通俗易懂。</p><p class="ql-block"> 多读书让你了解更多的摄影呈现和发展趋向。摄影是有变化的,不能仅仅用特别传统的观念去继承或看待现在的变化,承认并不是否定传统摄影的价值,你看到了变化,看到了不同,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摄影出现的新现象。现在的摄影更注重于个人意识,把摄影作为个人理解当下社会、反映当下问题的工具。</p><p class="ql-block"> 我看过的王瑶老师《捕捉意象》这本书,她提出了“意象”的概念,业余爱好者往往最薄弱的地方就是将所观看见的具体物象不能透析出它的内在特质,缺乏通过意识叩击物象产生独特想象。我们必须培养这样的意识,用心灵之光去捕捉意象,就会赋予它丰富的内涵,才会使影像有多元的解读,让照片更有意思,这也就是摄影的独特魅力;国外摄影大师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他倡导的“非决定性时刻”改变了现代摄影的走向,打破了人们对于摄影的惯性期待,剥去形式美感与视觉冲击之后,摄影还可以留下什么呢?书里83张照片的编辑由刚开始看不懂,到最后逐渐清晰了每张照片的主题,他所处的位置、与其他照片之间的承前启后的关系,需要一遍遍的揣摩阅读,每一次的翻阅都会有新的启迪。</p> <p class="ql-block">入展作品《洋洋的暑假》</p> <p class="ql-block"><b>刘晓明</b></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陕西人文地理摄影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陕西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渭南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p><p class="ql-block"> 2023年,组照《洋洋的暑假》入展第29届中国艺术摄影展;2023年,作品《床》被傅拥军泥美术馆收藏并展出;2020年,专题作品《面相》参展20届平遥国际摄影节;2018年,专题摄影《晨练》参加了“中国民间纪实摄影第七回联展”;2016年,组照《砖窑里的六姊妹》入围蚂蚁摄影奖十佳优秀作品;2013年,组照《无奈》获陕西省第16届摄影艺术大赛纪实类一等奖。</p><p class="ql-block">【来源:渭南广播电视台】</p><p class="ql-block">【记者:王长江】</p><p class="ql-block">【编辑:赵星】</p><p class="ql-block">【初审:王长江】</p><p class="ql-block">【终审:田华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