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写作技法与艺术技巧初探

萧雨轩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我们要求一首诗含有的“信息量越多越好”,而绝句的难点就是字数少,短短的20个字或28个字。</p><p class="ql-block"> 由于字数的限制,要想大发议论,铺排典故是不行的。所以,要珍惜每一个字。</p><p class="ql-block"> 著名诗人霍松林说,写好绝句必须是“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意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之真谛。</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写好绝句,动笔前,首先要确定主题。然后,谋篇布局。如何开头,如何接转,如何合,即结尾。</p><p class="ql-block"> 确定主题,一般有两种方法。即:依据确定的主题内容,就是说,要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选择相应的物象(景物);另一种方法,就是触景生情,确定主题。</p><p class="ql-block"> 任何古典诗词,都有一个起承转合的基本规则。</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为“起”,起句形式可以多样,或直接破题,或巧借故事,或设置悬念,总之,要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举个例子:</p><p class="ql-block"> 七绝·岫云</p><p class="ql-block"> 天波舒卷意无穷,迁梦巫山几许情。</p><p class="ql-block"> 不逐狂飙乱飞渡,但偎神女作奇峰。</p><p class="ql-block"> 首句,天波,云的别称。它的自然变化,可舒可卷,可聚可散,可远可近,可浓可淡,其意无穷。是在写云的动态变化,为“偎”这个静态做铺垫。</p><p class="ql-block"> 第二句,紧跟上句,自然承之。句首用了一个“迁”字,很自然拉了过来。进一步延伸,越来越申明主题,自然顺畅,衔接不脱。元代诗论家杨载在《诗法家数》中说:“要接破题,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在这句,也化用了“除却巫山不是云”,宋玉《高唐赋》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第三句为转,转就是变化,要别开生面,拓出新境。杨载说,绝句之法,“婉转变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变化得好,则第四句即为顺流之舟。”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亦如流水遇礁石,为激起一川浪花作铺垫。</p><p class="ql-block"> 第四句为“合”,结尾要含蓄,才能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久久挥之不去。前三句,都在写云的动态,第四句用了一个“偎”字,由“动”变化为“静”。表现了退出喧嚣与功利的思想束缚,达到了一种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全新境界。</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写绝句,如何布局,即技法,下面试论十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1、并列对合法</p><p class="ql-block"> 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出四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四个侧面,使其工整而优美。</p><p class="ql-block"> 如杜甫的《绝句》:</p><p class="ql-block">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p><p class="ql-block">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p><p class="ql-block"> 一、二句与三、四句分别是两组对联。</p><p class="ql-block"> “两”与“一”相对,一横一纵,扩展了读者的视野空间。“鸣”与“上”相对,一个声音,一个行动,使早春的景色有了立体感。</p><p class="ql-block"> “窗含”与“门泊”,一个近处看,一个远处来,达到了语近意遥的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2、承对合用法</p><p class="ql-block"> 四句中,前两句按起承法,后两句按对仗法。或前两句按对仗法,后两句按起承法。承接要注意先后关系,或因果关系(因为这样,所以那样)。</p><p class="ql-block"> 对仗法,一定要有一组对仗句。</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春江》</p><p class="ql-block"> 烟柳鹅黄三月雨,风樯波绿一江春。</p><p class="ql-block"> 撑篙小妹轻歌起,只为东风不为君。</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是一组对联,先江外,后江内,但它们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和因果关系。而后两句就有了逻辑关系,小妹唱得歌是送给东风的,还是唱给情郎的,给读者以想象。</p><p class="ql-block"> 3、先景(事)后议法</p><p class="ql-block">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景物或事实,后两句发议论,即属此法。</p><p class="ql-block"> 景物和事实是议论的依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议论的观点应是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收到警策动人之效果。</p><p class="ql-block"> 如:《五绝·吟草》</p><p class="ql-block"> 春雨蒿莱翠,秋风凋木零。</p><p class="ql-block"> 何须凝远目,低首见枯荣。</p><p class="ql-block"> 第一、二句,写景叙事,事与景融合。后两句发议论,衔接紧密而自然。景入理势,理抒景情。表露出人生荣辱是一种常态,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认知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4、先议后景(事)法</p><p class="ql-block"> 于前相反,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通过景物的变化来说明议论的正确。</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落花》</p><p class="ql-block"> 细品人生慢煮茶,千红憔悴几芳华。</p><p class="ql-block"> 心中了却尘间事,闲坐庭前听落花。</p><p class="ql-block"> 回顾人生苦短,沧桑易老。没有什么可忧愁和烦恼的,用花开花落这一自然景观比喻人生的必然规律。 </p><p class="ql-block"> 5、对比法</p><p class="ql-block">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廻异的两种景物,或同一景物在不同的阶段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常用的悲喜对比、古今对比、贫富对比、兴衰对比等。</p><p class="ql-block">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作者不用议论而旨意自明。</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卧龙槐》</p><p class="ql-block"> 九宇拿云豪气宏,一槐残梦倦吟风。</p><p class="ql-block"> 而今寻得逍遥地,闲卧瑶泉听雨声。</p><p class="ql-block"> 这是卧龙槐不同的三个人生阶段,江湖上的叱咤风云,残梦中的树枯叶黄,瑶泉边的境界升华,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迪。</p><p class="ql-block"> 6、转折递进法</p><p class="ql-block"> 任何事情都会有转折,这种转折是顺其自然的。在同一首绝句中,再一次出现转折,便形成了一种递进关系,会收到前所未有之效果。</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老骥》</p><p class="ql-block"> 霜凝晓月黄沙影,血染残阳碧玉蹄。</p><p class="ql-block"> 伏枥犹怀千里志,卧听风雨又长嘶。</p><p class="ql-block"> 第一、二句,叱咤战场,血染黄沙。</p><p class="ql-block">第三句“伏枥”即为人生转折,为第四句的升华做铺垫。</p><p class="ql-block"> 7、以景结情法</p><p class="ql-block"> 前两句或写景、或叙事,第三句多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心理状态。第四句不继续抒情,而是以景作结。其好处,一是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二是又能把难言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深意无穷。</p><p class="ql-block"> 如:《五绝·秋山》</p><p class="ql-block"> 大江涛不止, 夕照一帆归。</p><p class="ql-block"> 万事空寥落,秋山黄叶飞。</p><p class="ql-block"> 8、直抒胸臆法</p><p class="ql-block"> 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含糊,一般用此法。观点鲜明,结尾有力。</p><p class="ql-block"> 《七绝·钓鱼岛》</p><p class="ql-block"> 百年声浪为谁哀,长念国殇难遣怀。</p><p class="ql-block"> 剑气一横非昔日,何愁倭鬼又重来。</p><p class="ql-block"> 9、倒叙突出重点法</p><p class="ql-block"> 一般说,重点在后两句。如果把后面发生的事放在前面,就是为了突出后面发生的事。</p><p class="ql-block"> 如:唐 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p><p class="ql-block">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p><p class="ql-block">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 重点在第一,二句, 是抒发诗人的情感。后两句只是交待事情发生的地点和时间。</p><p class="ql-block"> 10、完整叙事法</p><p class="ql-block"> 一气呵成,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如:唐 金昌绪的《五绝·春怨》</p><p class="ql-block">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p><p class="ql-block">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个完整的叙事,反映了少妇对远在边关的丈夫思念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以上布局,可依据内容,也可依据结构,或二者兼顾。</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写诗极其重要的就是要讲求艺术手法,而首要的就是意境的构思与创作。因为写诗的目的,是让读者在意境中,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一首诗词没有意境是不能成其为好的诗词的。</p><p class="ql-block">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的有机融合。按王国维先生说的,就是诗中“有我之色彩”。</p><p class="ql-block"> 在意境的创作中,还必须运用诗化语言,大白话不能入诗。何为诗化语言,在外型上,其语法结构,句型结构尽量用文言;其内涵,尽量选择意象。</p><p class="ql-block"> 在这方面,我学习过李书贵先生的论述,很受教益。结合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谈些体会,大家参考。</p><p class="ql-block"> 1、化实为虚,虚实相生。</p><p class="ql-block"> “化景物为情思”是化实为虚的主要手法,也是语言诗化的重要手段。所以,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春江》</p><p class="ql-block"> 风柳拂堤黄鸟啾,一江碧色橹声柔。</p><p class="ql-block"> 烟波淡出渔家女,网住春光溢小舟。</p><p class="ql-block"> “网住春光溢小舟”一句,增添了这首诗的韵味,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想。</p><p class="ql-block"> 2、化直为曲,曲直反衬</p><p class="ql-block"> 化直为曲,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不直说,或运用比兴手法,或旁敲侧击,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如对某一事物直接说破,便了无余味。</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武侯祠》</p><p class="ql-block"> 名垂宇宙一巾功,两表臣心长诉衷。</p><p class="ql-block"> 倘若回头修政略,汉旗漫卷洛阳风。</p><p class="ql-block"> 诸葛亮如果依据三国的力量对比的客观形势,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也许不至于很快灭国,也许恢复汉室的目标能够实现。这在诗中却没有直说,而是含蓄表达了汉旗也许会插上洛阳城头迎风招展吧。</p><p class="ql-block"> 3、化大为小,以小见大</p><p class="ql-block"> 有些诗人写高角度、大题材的诗,易流于概念化、公式化、政治化。究其原因是缺乏意象的运用,选择了具体物象,必然落笔就落到了小处、实处。</p><p class="ql-block"> 如:《五绝·中秋寄思》</p><p class="ql-block"> 浅浅一湾水,浓浓两岸情。</p><p class="ql-block"> 风波何日静,圆月出云明。</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没有直接叙述两岸统一问题,而是用风波这个物象喻当前形势,圆月这个物象喻为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4、化繁为简,言约意丰</p><p class="ql-block"> 写景抒情,或叙事不能面面俱到。抓住事物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环节,某一件具体事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p><p class="ql-block"> 如:《五绝·雨夜》</p><p class="ql-block"> 夜半风间雨,沿街叶乱飞。</p><p class="ql-block"> 几番扑门响,疑是我儿归。</p><p class="ql-block"> 儿子雨夜执勤,半夜还没有回家。作者没有直接说出对儿子的担忧,而用了树叶“几番扑门响”,这一细节的描述,表达了几次误以为是儿子下班归来敲门声音,父子深情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5、化静为动,动静结合</p><p class="ql-block"> 诗中意象的运用,要有静有动,这样,作品才能活起来。“要使静止的形象动势化,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投入形象物,使之变'性',这就是意象化。”</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月夜》</p><p class="ql-block"> 夏雨蒙蒙晚色晴,半轮云出柳风轻。</p><p class="ql-block"> 一蛙虎视无人在,跳进清塘投月明。</p><p class="ql-block"> 这首绝句将青蛙人格化,赋予人的感情,增加了作品的动势,使句子有了灵动感。</p><p class="ql-block"> 6、 情景交融,情寓景中</p><p class="ql-block">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寓于景物中,方能使景物“活”起来,这也是达到语言诗化的重要手法。</p><p class="ql-block"> 如:《七绝·咏菊》</p><p class="ql-block"> 昨夜霜凋万木愁,却添新梦一枝秋。</p><p class="ql-block"> 平生不借东皇力,偏向寒丛笑点头。</p><p class="ql-block"> 第一句末的一个“愁”字,突出表现了大家对于一个万木凋零季节的心态。一个“却”字,是这种心态的转折,在逆境中总有奋起的力量。一个“偏”字,是一种坚定、执著。一个“笑“字,是一种面对困境知难而进的乐观主义态度。</p><p class="ql-block"> 诗无定法。</p><p class="ql-block"> 何树华先生说过,诗词特别是绝句要有景、有情、有理、有趣。只要我们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不断得总结感悟,总能熟中生巧,创作出更美的佳句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萧雨轩,本名 肖力勇,笔名 萧遥,硕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 山东省首届优秀诗人,山东省第九届政协委员,山东省优秀共产党,非典防治工作一等功获得者。</p><p class="ql-block">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泰安市楹联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泰安市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泰山市岱岳区诗词协会名誉会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