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 陕、晋、豫联游之陕北篇(二)

禾谷

<p class="ql-block">陕北篇〈二〉主要游览了榆林神木市的高家堡古城、神泉堡革命纪念馆、神木石戼遗址、佳县香炉寺、赤牛坬村、姜家花园及杨家岭革命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古城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城西南50公里的秃尾河东岸,西北距明长城约5公里。</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古城呈长方形,东西长400余米,南北长300余米,城墙上部建有女墙,间有垛口,瞭望洞,数十米处必有马面突出,俗语戏称“城小拐角大”,实际纯为军事防御所需。</p> <p class="ql-block">城内现存中兴楼和财神庙,城内街道以中兴楼为轴心,向东西辐射为东西街,向南北辐射为南街和北巷。东、西、南街各通巷道。巷道内民居的修筑具有北方古城特有的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中兴楼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字洞分街,二层重檐十字歇山顶回廊翘角楼阁,南伸两翼,券窑举阁,石阶勾连。楼建玉皇阁、日月洞、观音殿、老爷殿,骑街四洞三批三碹,分嵌石额,东书中兴楼、南书镇中央、西书幽陵瞻、北书半接天。顶楼北壁砖雕明人法书玉皇阁三字,笔力遒劲。</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自古即为商贸集散重镇,北通河套,南接河东,物资畅阜,商事如流,人称“旱码头”。当地民众农商并举,长于营谋,旧谚说:“若要富,买卖带庄户”。明清至民国间,该地商事以盐碱、皮毛、铜铁制具、茶叶、烟土为重。明末清初的盐碱业极度兴盛,有“十六家盐行半座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作为陕北四大名堡(另三堡为镇川堡、瓦窑堡和安边堡)之一的高家堡,集军事、商贸、文化、交通重镇于一体,其山川形势、城池架构、古建民宅、风土人情无疑是首屈一指的,其历史风貌、文化积淀的蕴藏和存留无疑也是首屈一指的。</p> <p class="ql-block">高家堡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相当多远久的历史文化遗迹,近代(五、六十年代及七八十年代)的时间痕迹。</p> <p class="ql-block">“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等等的革命口号,带出我们对文化大革命那个年代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石峁(mǎo)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2006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p> <p class="ql-block">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35]。石峁遗址是距今约4000年左右,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300年。</p> <p class="ql-block">正在开发挖掘的石戼遗址</p> <p class="ql-block">2019年9月,科技人员通过对陕西石峁遗址的遗存物取样并进行碳14年代测定,初步确定了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200年-1900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p> <p class="ql-block">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2018年4月,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4000年前大型陶鹰。2019年5月,石峁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2年8月,石峁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护墙上新发现了一件大型人面石雕。</p> <p class="ql-block">赤牛坬村位于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近岸,四面环山,枣林层叠,村里的明清古宅,错落有致,绿树掩映,步步入景,被评为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赤牛坬村依山而建,四面龟山怀抱,枣林层叠,气韵生动,是陕北民俗文化、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赤牛坬村始于至元,绵延八百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赤牛坬博物馆囊括了陕北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的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榆林佳县古城墙</p> <p class="ql-block">香炉寺,位于佳县城东200米的香炉峰峰顶,东临黄河,三面绝空,仅西北面以一狭径与县城古城门相通。峰前有直径5米,高20余米一巨石矗立,与主峰间隔2米,形似高足香炉,故而得寺名。</p> <p class="ql-block">素有佳县八景之一“香炉晚照”之美誉。香炉寺地势险峻,香炉石凌空而起,断桥惊险异常,置身其上,如凌绝空际,低头俯看,滔滔黄河激流而下,汹涌澎湃,佳临黄河大桥横贯东西,如龙卧波。</p> <p class="ql-block">香炉晚照”是佳县的八景之一,夕阳下山峰如亲吻“香炉寺”</p> <p class="ql-block">黄河边上的巨石,如天山来客倦了留守在黄河边</p> <p class="ql-block">神泉堡革命纪念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神泉堡村。神泉堡村因村南山崖上日夜流淌的两股清泉而得名,因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此扭转乾坤而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1947年9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转战陕北的中共中央机关来到神泉堡,住进当地村民高继荣的家。在神泉堡居住期间,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训令》等重要文件。也就在这里,党中央批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中国土地法大纲》和《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通过文件、广播、电报等媒体迅速传播给全国解放区的党政军领导,传播给全国人民。</p> <p class="ql-block">神泉堡革命纪念馆所在的高家大院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地主庄园,四面封闭,酷似古堡,窑洞结构属陕北典型的明五暗二六厢窑格局。当时,毛泽东等人就居住在五孔窑洞内,他的警卫则居住在两边的六孔厢窑里。</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神泉堡。后来,在神泉堡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口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等在党史上被统称为“神泉号令”。</p> <p class="ql-block">坐落于陕西榆林市的姜氏庄园,做为一个占地面积40亩的个人庄园,这儿在清朝时期就已经构建了起來,迄今已经有接近一百五十年的历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陕北姜氏庄园,是建在黄土高原上。姜氏庄园布局非常地巧妙,就连门窗都是用浮雕工艺制作完成的,浮雕工艺把整座庄园的档次抬高。</p> <p class="ql-block">这座一百多年前的庄园,有着陕北高原地域特有的土窑洞建筑类型,整幢中原地区分成上中议院三个一部分,上院大部分全是石窑,被别人称之为五明四暗六厢窑,是主人关键居所,而中级大院则大部分全是粮库和顾客生活的场地,最终的外院则具有了防御力和维护庄园的功效。</p> <p class="ql-block">有众多的密道,也是设定了炮塔,除主体地区的设计以外,庄园当中也有着很多反映古代人聪慧的精致设计。</p> <p class="ql-block">杨家沟是米脂县一个村庄的名字,坐落在沟壑梁峁之间。从明代起,马氏家族定居于此,已经有了400年的历史。在清代中叶,逐渐形成了陕北一处规模较大的地主集团庄园。保存至今,列入了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不过真正让杨家沟名扬天下的,是1947年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曾在此居住120天,成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杨家沟最核心的窑洞建筑,位于沟谷岸边的半山腰上,叫做扶风寨。之所以称作扶风寨,因为居住在这里的马氏一族,其祖籍为关中的扶风县。马氏一族于明代搬迁到杨家沟,在这里开枝散叶,家族势力越来越大,成为名门望族。</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年间,因为天下不太天平,为了躲避战乱,马氏第九世祖马国士发动家族集资建寨。寨子选址讲究风水地利,它建在一座龙头凤尾的孤山上,又称龙凤山。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寨墙、瞭望台、炮台、水井、排水系统、道路、广场、戏台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1947年11月22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杨家沟,开明地主主动腾出杨家沟建筑水平最高的新窑院,给毛主席等人居住,杨家沟也因此有机会见证了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p> <p class="ql-block">杨家沟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五个国家级招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