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西记忆

李白千

<p class="ql-block">十月初在成都见到童年时的老邻居:范厂长的幺儿范希杰,听他讲起亚西厂,瞬间穿越回那个火红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比我大7岁的希杰哥哥回忆说:亚西厂的技术核心源于刘湘时代的枪械维修所,抗日战争期间成都被轰炸后,迁到乐山,乐山被轰炸后,再迁至牛华镇。后经多次合并整合,1952年,与北大机器厂合并成为“四川省国营亚西铁工厂”,直属四川省第一机械工业局领导。</p> <p class="ql-block">关于亚西厂的起源,坊间有多个版本,发小张树林在他的《牛华溪往事之十:亚西机器厂》有详细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我理解的逻辑是:抗战时期的第二次“川盐济楚”令牛华盐业空前繁荣,与制盐有关的机械、器具需求增加。各路民族资本家,包括江浙内迁的民营资本纷纷投资兴建相关的铁工厂。而这些作坊式的小铁工厂在牛华盐业走下坡路时难以为继,或关停并转,或建国后卖给政府(公私合营)抱团取暖。</p><p class="ql-block">涓涓细流终入大海,诸多私营小厂在牛华溪最终整合成了“亚洲西部的工厂”—亚西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我始终相信:枪械所追求加工精度的基因,才是日后亚西产品精益求精的灵魂!</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三为我的父亲,1953年任亚西铁工厂会计股代理股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随新生共和国诞生的亚西厂,好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借助照片翻新技术,穿越时光,回到父亲和亚西的芳华年代</p> <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的亚西车间,热火朝天</p> <p class="ql-block">工作环境虽然简陋,但洋溢在工人脸上的笑容好亲切</p> <p class="ql-block">随着维新翻砂厂、永兴锅炉厂、和记机器厂等私营企业并入亚西铁工厂,扩建后正式命名为“四川省国营亚西机器厂”,(后来成为国家二级企业,机械工业部大型橡塑设备定点生产企业)。</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五年四月,四川省第一机械工业局领导到厂宣布亚西领导班子任命后,与班子成员在简陋的办公室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为希杰哥哥的父亲范志钧,时任副厂长。记忆中范爸爸常披一件大衣,走路带风不怒自威。</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小时候的宿舍是盐商吴少乐1943年至45年建的二层楼大别墅,楠木地板,古色古香。公私合营时卖给亚西厂,住了六家人。是厂里当年最好的职工宿舍,号称“亚西中南海”。</p> <p class="ql-block">图为隔壁邻居黄科长伉俪在小楼前的留影,可惜只能看到一个角落。透过那片盛开的油菜花,远处新宿舍区的苏式筒子楼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亚西厂(文革中改名为东方红机器厂)对我们的影响是终身的:小时候跟着厂区高音喇叭学唱样板戏,从此喜欢上唱歌。从幼儿园起就开始登台表演,高光时刻是代表二码头小学(当时叫牛华五一学校),登上牛华公园的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五一学校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也是人才济济,童星闪耀。</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五一学校初71、初72级宣传队合影,后排左一的刘老师后来成了我们小学二年的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小学二年级在教室里看克难儿辟叉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辟叉小子后来当了医生,刘若渲则真的进了演艺圈。</p> <p class="ql-block">上图C位者即为在CCTV的某台晚会上,担任舞台总监的刘老师。刘的女儿现在是CCTV少儿频道的主持人,亚西第三代的颜值担当</p> <p class="ql-block">革命样板戏早已随着那个荒诞年代的结束而烟消云散,但唱歌的爱好坚持了下来。在没有诗和远方的疫情时代,至少还有音乐和故乡可以抚慰我们的灵魂。</p><p class="ql-block">是音乐给了我们向上牵引的力量,是音乐给了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p><p class="ql-block">我爱蓝天,我要翱翔!</p> <p class="ql-block">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曾活跃着五一学校宣传队的身影。但与亚西厂的宣传队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他们的颜值和表演都是专业的,还有固定的表演场地:需凭票才能进去的亚西俱乐部。</p> <p class="ql-block">从《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版戏都是演全剧(我们只能演片断),好仰慕啊!</p><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回演话剧《杜鹃山》,其中一个场景是演员在台上开枪打叛徒,剧务在台下点火炮儿。但枪都甩了几下还不响,引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把我们笑惨了:专业的也露馅?</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童年的快乐很简单,</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跟着瞎起哄就行了。</i></p> <p class="ql-block">厂里每周一场的坝坝电影是童年最美好的回忆,特别是那些打仗的电影让我们男孩子看得如痴如醉,几部战争片的经典台词背到滚瓜烂熟。六、七十年代能公映的电影就那么几部,有一次放《列宁在一九一八》,有牛华溪街上来的娃儿第一次看到片中剧院镜头里,芭蕾舞演员穿得那么少,不断惊叫:</p><p class="ql-block">耶欠耶欠耶欠???</p><p class="ql-block">已看过该片的亚西子弟则以不屑回敬他们的少见多怪:</p><p class="ql-block">哟喂哟喂哟喂!!!</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童年的时光就这样悄悄遛走,但充满喜感的记忆却能留存很久……</i></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亚西厂内的文体活动倒是有声有色:广播站中午连播的长篇小说《李自成》,让从厂食堂回家的路不再漫长;厂内车间(部门)之间的篮球联赛,让那些草根明星成了我们的偶像。</p><p class="ql-block">有一个外号叫老母子的车间工人,弹跳力惊人;白娃儿上篮动作之潇洒,让我们感叹:难怪他能追到我们漂亮的班主任陈老师。</p> <p class="ql-block">上图中的白娃儿(白志华)后来担任厂女篮主教练,带领亚西铿锵玫瑰大杀四方。</p> <p class="ql-block">小学三年级,在五一学校的篮球场模仿白娃儿上篮:一步大、二步小、三步往上跳。这一跳,就跳了五十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五一学校打下的篮球基础,管用五十年!</span></p> <p class="ql-block">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父亲从厂图书室借回来的革命书籍,填补了童年的课外空间,让好动迁翻的我喜欢上了读书。在他指导下,从小学二年级开始阅读《艳阳天》、《金光大道》等长篇小说(浩然的小说虽带浓厚的时代烙印,但文字还是不错的)。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与小时候喜欢读书有很大关系。有小伙伴从家里带来连环画,会喊我帮他们读下面的字。因为识字多,自然就成了娃娃头,为后来当选五一学校红卫兵团长,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知识就是力量,信息带来权威。</i></p> <p class="ql-block">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带我到镇上的新华书店买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扉页上还印有伟人语录,但里面的科学原理是真实的:</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馒头蒸好后为什么有很多小洞洞?</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早期的飞机为什么是双翼的?</i></p> <p class="ql-block">那套丛书像是打开了一扇科学的大门,让懵懂少年产生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买丛书花了7块多钱,当年可以买十多斤猪肉了。回家后姐姐们多有报怨,但父亲笑而不辩。若干年后,老幺儿用家族中第一个工学博士学位回报了他的英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2px;">桃李不言,父爱如山!</span></p> <p class="ql-block">作为牛华镇唯二的大厂,亚西当年的福利之好令人羡慕。曾几何时,我们都为拥有高贵的亚西血统而自豪,但谁会料到九十年代的亚西厂落到破产倒闭的境地?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亚西的衰败就是故乡衰败的一个真实缩影。在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国企,没有一个能活到二十一世纪。从建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资本家;到改开中的国企转制,产生资本家。历史就这样给我们开了个大大的玩笑。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历史浩荡无可阻挡。<i style="font-size: 20px;"><u>所幸中国经济总算是重新回到正确的发展轨道!我们怀念亚西,并不是留恋那个僵化的计划经济时代。</u></i>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是父辈用亚西工资养大的一代,感恩亚西厂一辈子。</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行文至此,掩卷深思:亚西血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i></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技术受到尊重,即使在WG期间,亚西人对技术和技艺的追求也从未停滞。在师带徒的厂子里,能当别人的师父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邻居钱爸爸是七级工,每个月九十多元的工资比厂领导高,走路比范爸爸还拽,身边的榜样就这样天天激励着我们。</p><p class="ql-block">因为整体技术水平高,破产之后的亚西职工很快在相关企业上岗并陆续成为技术骨干。我的表姐夫赵大哥八十岁了还有企业聘请他,创造了亚西职工再就业的高龄纪录。</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一座难以逾越的亚西丰碑!</i></p> <p class="ql-block">亚西人重视读书,即使在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亚西家长也没有放松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亚西技校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亚校老师就是受人尊敬的一个群体。高一寒假跟邻居黄家兄妹去拜访亚校老师,老师听说我是李富全的儿子,然后就回头教育他的儿子说:他的哥哥考上了乐山一中,你要向他哥学习。</p><p class="ql-block">不经意间就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有点小骄傲呢。</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后,亚西子弟每年都有考上重点大学的,“亚西中南海”的六户人家,第三代基本上都读了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血缘的力量,薪火相传,岁月书香。</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谨以此文献给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国企和散落天涯的国企子弟们,共和国不应该忘记工业化初期国企的历史贡献,以及在改开中作出巨大牺牲的国企下岗职工。只要我们还记得父辈的荣光和大厂文化的滋养,他们就是不朽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