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东城区灯市西口有条丰富胡同,据说它在清代乾隆时期叫风筝胡同,因这里居民多以制作风筝为业,故得此名。清宣统年间,风筝胡同改名为丰盛胡同,民国后沿用“丰盛胡同”。1965年北京整顿地名,因其与北京西城区丰盛胡同同名,便改名为丰富胡同。</p><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1949年购置了这条胡同的一座四合院宅子。从1950年起,老舍先生就住在这所宅院里,一直到1966年8月。上世纪九十年代,老舍先生夫人胡絜青将此院捐给国家。这所院子就是丰富胡同19号一一老舍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步入丰富胡同南口约十米,就可到达老舍纪念馆门口。</p> <p class="ql-block"> 这所院子占地约400平方米,共有19间房。</p> <p class="ql-block"> 走进小院转过门房(现为工作人员值班室)一座五彩木影壁映入眼帘。影壁中间是胡絜青女士亲笔书写的“福”字。</p> <p class="ql-block"> 院子不大但很规整。正房门前有两棵柿子树,是老舍夫妇1953年种下的。每到秋天,树上硕果累累十分好看。因此,老舍一家人给小院起名“丹柿小院”。</p> <p class="ql-block"> 小院正房(北房)的明房和西次间是客厅,东次间胡絜青女士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茶馆》、《龙须沟》等作品就是在这里写下的。</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的客厅。周恩来总理曾三次光顾此厅。</p> <p class="ql-block"> 胡絜青女士的卧室兼画室。</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p> <p class="ql-block"> 西厢房过去是老舍先生女儿的住房,东厢房过去是厨房和餐厅。现在东西厢房都是展室,介绍老舍先生生平,展示有关物品。老舍先生儿子住南房,现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 老舍一家照片。</p> <p class="ql-block"> 老舍自用的辞源(上下册)。《辞源》上有老舍的题字“在学校时,总借用学校的《辞源》。如今离开了学校,生活——作学生及教师——只好自已买一部了——到底买不起大号的。舍予十二年除夕。”(“舍予”是老舍的字。)</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穿过的西装与大衣。</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的骨灰盒。2005年,胡絜青女士去世后,老舍先生家属将老舍与胡絜青女士合葬。</p> <p class="ql-block"> 1966年“文革”期间,书画大家许林邨痛闻老舍先生愤然投湖自尽,出于对这位人民艺术家的敬爱,在严峻的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用家中一块石碑,题刻“老舍先生辞世处”,上款刻“人民艺术家六七年周年纪念”,下款刻“许林邨敬立”。并在1967年8月24日凌晨,老舍先生逝世周年之际,与画家吴幻荪共同将碑立于太平湖畔。事后,居住在积水潭附近的金石爱好者白鹤群在太平湖西湖岸坡草从中发现此碑,特拓片留存。1971年修建地铁,填平了太平湖,石碑丢失。石碑拓片1987年公布于众,后国家依照拓片原样复制一尊石碑在“老舍先生创作生活九十年纪念展”大厅展出。老舍夫人胡絜青与其子舒乙曾为此专程致谢,絜青老人并赠“大智大勇,无所畏惧;小巷小民,金石为开”四句题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岚清同志的《老舍素描》。</p> <p class="ql-block"> 1938年,老舍先生为参加“抗战文协”写了《入会誓词》,其中说“我是文艺界中的一名小卒,十几年来日日操练在书桌上与小凳之间,笔是枪,把热血洒在纸上,可以自傲的地方,只是我的勤苦;小卒心中没有大将的韬略,可是小卒该做的一切,我确是做到了。以前如是,现在如是,希望将来也如是。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愿有人赠我一块短碑,上刻: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在丰富胡同东侧,还有一条富强胡同,这也是一条有故事的胡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