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幼小衔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着孩子们的未来学习和成长。为了让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更加平稳和顺利,加强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六户地镇中心幼儿园11月22日举办了幼儿园幼小衔接培训会,以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加深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认识,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次幼小衔接活动邀请了各班家委会成员与六户地镇学校一年级鲍敏老师、陈霞老师开展幼儿园幼小衔接培训会,以促进幼儿园与小学的互动,加深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的认识,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重要性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小衔接是孩子成长的一件大事,怎么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街接?大班幼儿入学前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在准备中要注意哪些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为家长们准备了《幼小衔接·协同准备》的专题讲座,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为着力点,用形象的语言和生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强调要围绕身心、生活、社会以及学习四个方面做好幼儿入学准备和社会适应,体现幼小衔接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p><p class="ql-block"><br></p> 什么是幼小衔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小街接”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幼儿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街接,是儿童结束以游戏为主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程。其核心是这个年龄段幼儿怎样有效地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社会技能等方面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实现幼小衔接。</p><p class="ql-block"><br></p> 为什么要幼小衔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小衔接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围绕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给予家长们指导,通过讲解让家长们明确了幼小街接的具体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更加明确该如何科学的为孩子做好升入小学的准备。</p> 互动交流 无缝衔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六户地镇学校一年级鲍敏老师、陈霞老师以问答交流的方式与家长轻松互动,从以前对幼小衔接的狭隘认识到目前的科学准备,让家长明白为什么要做幼小街接,家长应该怎样帮助孩子在家里做好入学准备进行了指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时邀请家长分享幼小衔接的想法和经验。让家长在亲眼看、亲耳听、相互问答中体会了家、园、校同步街接的必要性和科学性。</p><p class="ql-block"><br></p> 颁发聘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当选的家长委员会成员颁发了聘书。这一纸薄薄的聘书,代表着厚重的责任、动誉感以及使命感,家长委员会成员</span> <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郑重接过聘书的那一刻,同时也肩负起与幼儿园携手发展的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家委会是家长、老师和学校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促使家长和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本着一切为了教育。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以促进孩子健康成共同进步为目的起着协作造和谐家庭氛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小街接准备不是完成“固定知识”的传授,不是提前,不是抢跑,而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学习兴趣、愿望、能力和品质的准备。我们要相信幼儿,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共同见证孩子向上生长的内驱力。</p> <p class="ql-block">稿件来源:玛纳斯县六户地镇中心幼儿园</p><p class="ql-block">撰稿人:古丽娜尔</p><p class="ql-block">编辑校对:杨晓倩</p><p class="ql-block">审核:张阳</p><p class="ql-block">责编:张晓敏</p><p class="ql-block">主编:张友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