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得“真”

归自然   

<p class="ql-block"> ——与邱振中老师初次见面之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终于见到了邱振中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报名参加“167”个练习专门书法班学习,已经过去了大半年时间,这是第三次上课了。只可惜,前两次我都没能见到邱老,不免引以为憾。第一次,因为突然头痛发热,怀疑是阳了,担心影响大家上课,当然更担心影响邱老,所以提前离开了。第二次,因为单位有事,实在无法分身,未能如期到京上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午十点钟左右,自己还在埋头写字,突然听到有同学惊呼:邱老师来了!自己才猛然抬头细看。一位身着深蓝色夹克外套、头戴一顶深青灰帽子的老人,健步走了进来。不由得心中暗呼:哇,这就是邱老师!邱老在课堂前面的中央位置站定,微笑着和大家问好,已然是老熟人一般,大家一起欢呼鼓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前在电视里、网络上无数次的见到邱老,总的印象是:渊博、深邃且睿智。无论是读邱老的著作文章还是看访谈授课,其涵养之厚重、析理之深透、逻辑之严密、措辞之精秒、表述之通达,总有醍醐灌顶、拨云见日之感。想象当中的邱老,应该是神逸飘然又沉静寡言之人。见面之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和蔼亲切、质朴平实。所以第一印象就感到老人家极为可亲可近。而且和很多同学时不时的开起玩笑,非常的机智幽默,毫无想象中艺术大家的强大气场,只有平易暖流悠然而来。由于前两次上课我都没在,自忖邱老对我必是陌生的,所以自己只是一旁默立恭听,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只是刚来时为他递过一支签名笔,临走之时为他递了一下帽子,并无只言片语的交流。即便是老人家为我签名之时,也不曾说什么。但是下课回来后,心中仍有微波荡漾,细细回味这次初见,对于邱老确有几处细节印象颇深,也让自己有所启悟,值得纪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细节一:传道——见真师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邱老来到学堂与大家问好之后,思索片刻才开口说话,他缓慢沉稳的语气,总有一种暗含的思考、理性的气息,让你很容易就被他吸引,由不得不专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说路上就一直在想和大家说些什么,毕竟大家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训练,但说本质上仍然要坚持基础能力的训练。现在即便是中级班和高研班的同学,也是要做基本的动作训练。但是最近这些训练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让人十分惊喜。这次有意识的让几个中级班的同学,抛开各种框范和依凭,只要坚持动作正确的前提下完全随意随性书写,最后有几位同学写出了非常精彩的作品。邱老还专门把几个同学的作品发在群里,仔细观察确实很不错,有的已经有很高水准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邱老又说,反观现在一些上了国展的作品,实际上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精准,还有很多值得挑剔的地方,本质上还是基础功力不够扎实。他说这也说明一点,书写的动作正确准确至关重要。还说几位同学偶然间的精彩书写也说明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书写动作的训练,达到了足够的稳定性,就很容易生发出好的作品来。从书写到创作并不是想象那么困难,这其中有三个要素:第一,要准确;第二,要熟练;第三,要自信。这三点缺一不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静静回味思考,才明白邱老固然是为我们指名了努力的方向和路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帮助我们树立自信。细细思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逻辑路径。这三点实质上蕴含着的书法从学习创作的深层机理。首先,准确是前提,也就是一笔一画书写动作的正确和到位;其次,熟练是基础,所谓熟练也就是一以贯之的、随时随地的准确,实际也可以说是稳定性要求;最后,自信是破茧,自信何以为突破?我理解,邱老说的自信其核心之意在于:由信人转向信己。或者说,敢于从长期的模仿、追随的状态中出离,转而回应和顺应自己的感觉。这其中很重要的前提是在心中发现并确立自己的感觉,这就需要突破以往的种种书写样本的框范,一旦冲破各种碑、帖的束缚,完全任由自己的感觉、状态、情绪去进行书写和表达,创作便即诞生了。而这看似简单的三步走,却并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每一个步骤,必定要付诸以极度的用心思考和刻苦训练,否则是难以抵达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三步至少在方向和思路上是极为清晰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在眼前,已然指名。走,就要靠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细节二:拍照——见真自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邱老来了以后,大家自然是激动和兴奋的,对我而言尤其如此,但是自己不喜欢在这样的场合之下过于雀跃,所以只是淹没在大家的欢笑之中。几个女同学,很快挤到老师身旁,围着邱老要签名,邱老耐心的逐人给签过,期间不时和大家开着玩笑。原来邱老如此风趣幽默,很难想象治学作文如此之严谨,在生活中如此烂漫自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同学又提出和邱老合影留念。邱老当时还在给大家签名,只说这样坐着拍就很好。于是很多同学排队签名的同时,便让其他同学配合着在一旁拍照。当然,大家对邱老满怀敬仰与崇拜,想合影是人之常情的。邱老对于大家是体谅的,至少大家照相的时候是任其自然的。这种自然的状态,可能也更符合老人家的情趣原则,不喜欢那样做作的拍照。当然初见之时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今已经是第三次上课了,在那样生硬的摆拍恐既无必要,也不合老人家的心意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我而言,看到之前两次大家都有和邱老单独合影,自己自然也想和邱老合影留念的。但是,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自己怎么好再提出和邱老合影呢,这自然是不能的了。心中不免略略遗憾,但是一瞬间又忽然有所反思:其实大家一起和邱老已经合影留念了,为何还想要和邱老单独合影呢?其中固然有对邱老的崇敬之情,有对初见之缘的纪念。但是,可还有潜藏的深意呢?是因为其他同学都有单独合影,所以便要寻一个平衡吗?这其中可还有沾沾邱老光的功利之心呢?是不是想着以这个合影来招摇,说自己师承邱老,于是便有了忝列门墙之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得不承认,这个心是有的。但是此时,幸而今天邱老只喜那自然的状态,所以我的狭隘之心不得释放。试想,我若偷偷为自己功利之心开了后门,让它溜进来,便是对自己信仰的玷污,也是对心中偶像的玷污。我不能把与邱老的合影作为一个标签甚或一种资本,那算什么资本呢?如果我非要把那算作资本,那岂不同时又是自己无能且功利的一个证明了吗?倘我胸无点墨、手无寸金,却要以曾经向邱老学习为资本来赢得别人认可,那将是可悲的。今日,至多算是邱老学习班的一个学员,还算不得所谓徒弟。如果邱老以我为学生,岂不是有损老师之名吗?作为学生,没半点本事,无一丝成就,却一门心思要把老师抬出来证明自己,那只会赢得虚假的认可,同时更反向证明了自身:既无能、又无德。学艺不精,已然有负于师望师恩,回过头还要以师威师名来标榜沽名,岂不是可耻吗?岂不是大张旗鼓的宣称,邱老有这样一个没本事却又好虚名的学生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此番思悟,心中在隐隐失落之余却也略略安慰,至少自己抵住了私心杂念,不至于立在光明大道之上,偏又去寻觅那野路曲径。既如此,便也埋下一份志向:必当自勉自励,务求学有所成,不负邱老,亦不负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细节三:读诗——见真性情</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期间,有的同学把邱老的作品集捧出来请他签名,大家便趁机请邱老把一些作品给大家讲解一下,顺便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因为,其中很多的内涵和情感靠我们是难以完全体会的。通过老师的解读解密,大家感到收获很大。讲到很多八九十年代作品创造时背景故事,包括不同时期对于书法创作的不同思考,还有一些作品的章法布局的要义,以及一些创新性的理念,等等。听老师娓娓道来一些细节之后,再去读作品,顿时有了新的气象,生命气息也更觉跃然纸上。这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邱老时不时把作品中的一些诗文与大家分享,有时老人家情不自禁的深情诵读,并分享书写时心灵共鸣与作品共情。逐句读诵、逐句释义,甚至逐词解释,时不时还会说起诗文作者的故事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邱老在文学、诗词方面的修养造诣而言,品析这些诗文自然是得心应手的,而且以其自身的经历阅历、文化修养和理论功力来说,势必有其独到的理解,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说心里话,如果单纯从解读的方法、技巧、博引等层面来说,邱老当时并未用心设计,只是想到哪里说哪里,想到什么说什么。但恰起是这种自然生发的感受,很可能要比预有准备的讲还要好。这个好不是好在讲解的方法与技巧。这个好,是好在邱老真性情的坦然流露。由于作品集有很多草书作品,为了让大家看得懂,邱老便不时逐句朗读起来,读起来就忍不住要说起那诗的含义来,一如此便瞬间沉浸于其中。邱老深切地读懂了那诗句,也读懂了那诗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想想看,那很多作品都是几十年前的作品啊!过了这么多年,此时再读起来,何以或喜或叹,如此动容?由此,我能感知他此时感受与书写时的感受,这种情感氛围在时空里的遥遥呼应是最让我受触动的。老人家与诗人心径的互达互通,由此产生的或喜或悲之请,在他解读之时溢于言表,让我为之动容。看着邱老坐在那里,津津乐道,意味盎然。真如在介绍曾经老友的心路往事一般。于是我恍然间窥得一束纯洁而温暖的柔光,源自那个和蔼可亲的老人的心魂。这一切才是最值得品味的,至于所谓的解读技巧都过于飘渺了。后来,老人家甚至忘了时间,一直说到中午十二点半,仍意犹未尽。邱老可能是单纯为了解读那些诗吗?我想,更可能是他想起了那年那月的故人吧!他们是谁呢?我猜想,可能有一个个在几十年间痴心于笔墨耕耘的邱振中,还有一位位跨越了千百年向我们诉说生命悲喜的多情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自己虽然生性鄙陋、学艺不精,但是对于书法还是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只是觉得是否有资格和邱老去提问。比如:书法商品化的问题,学院派书法的同质化可能、灵性化局限问题,有些展览的功利化问题,小学包括少儿书法的规范、定位和路径问题,儿童书法教育的道德承载问题,针对当前的功利化倾向如何探索书法形而上的价值问题等等。虽然都是管窥蠡测、胡思乱想,但是总想有个答案。等着未来吧,也许有机会。</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