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周六,跟一个旅行团一日游,去了琅琊山和吴敬梓故居。</p><p class="ql-block">主要是去琅琊山这个地方吸引力了我,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其一,琅琊山自古就有“皖东第一名胜”之说,据说琅琊山因欧阳修《醉翁亭记》而出名,醉翁亭有“天下第一亭”之称。</p><p class="ql-block">其二,48年前,我曾来过这里,那时我还是刚进厂工作后不久的小伙子,20岁上下,是一次车间团小组开展的活动。那时那里交通还不是太便利,我们几个少男少女乘坐长途公交汽车到达了安徽省境内,下车后一直徒步走了很长一段路程才到达目的地,到了那里,看到的只是一片荒山秃岭。唯有醉翁亭及周边附近有一些残存的破亭阁、断墙碎砖,还有几个础石等,其它地方荒凉空旷,几乎是片瓦不存!</p><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如今“翩翩少年鬓已斑”,古稀之年很想再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查有关资料:</p><p class="ql-block">琅琊山位于滁州城区西部,距合肥120公里,距南京55公里。因东普元带司马睿王号(琅琊王)封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琅琊山森林覆盖率达.90%,有植物 153科672种,其中琅琊榆、醉翁榆为琅琊山所独有,主要景点有唐代古寺琅琊寺,宋代名亭醉翁亭、丰乐亭、五代时期的清流关暨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三古”遗址等,琅琊山摩崖石刻、碑刻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琅琊山自古就有“皖东第一名胜”之称,文化交融。琅琊山儒、释、道文化交相融合,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体现了中国人对山水之乐的追求,人文景观丰富。</span></p><p class="ql-block">唐代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梅晓臣、王安石、苏轼、曾巩、幸弃疾、宋濂、文征明等历史上著名文人都留下了大量关于琅琊山的传世之作,多方面、多层次地构成了琅琊山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其成为有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的“六名”胜境。(以上摘自《琅琊山风景名胜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琅琊山经过了几次重建或扩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9年在醉翁亭成立了欧阳修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文革期间琅琊山的古建筑又遭到了很大的毁坏。</p><p class="ql-block">1980年,政府对琅琊山景区加强了管理和修建,修缮了古建筑,同时增加了一部分新建筑,并新辟了野方园和深秀湖两个景区。</p><p class="ql-block">1986年,成立了琅琊山森林公园管理处,对景区进行了全面的规划,经国家计划部门审批,决定在七五和八五计划期间,陆续拨款进行修建扩建。”</p><p class="ql-block">1988年琅琊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由三部分组成,分为:东部醉翁亭片区、西部普贤庵片区、北部清流关片区。</p><p class="ql-block">共划分为8个景区、即:醉翁亭景区、琅琊寺景区、丰乐亭景区、清流关景区、龙尾山景区、龙华寺景、晋贤庵景区、凤凰湖景区。</p><p class="ql-block">因时间关系,我们这次跟团旅游主要只游览醉翁亭这片景区,巧的是,这也正是我去过想再去一次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重游琅琊山</p><p class="ql-block">刚刚立冬过后,气候回暖,阳光明媚,真是个好天气!坐了约两个小时的大巴,上午9点半,到达琅琊山景区北门(游客中心)</p> <p class="ql-block">游客中心,琅琊山景区北门</p> <p class="ql-block">进去后我们径直向醉翁亭方向走去</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山林密布,左边一条小溪依然沿路而下,途中不时可以看到后来建的亭阁、小桥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走不多时,一道长长的书法墙赫然闯入眼帘,十分显眼!上书《醉翁亭记》全文。</p> <p class="ql-block">行书笔法流畅,如此处风景般的优美,显得功底不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细看落款:“嘉庆十六年春二月又一日”,即应该是1812年2月1日所书。(作者字认不清)距今已有212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小溪依在,溪水仍在静静地流着。路基比40多年前提高了不少,周边原来的空旷荒野已成了郁郁葱葱繁茂的树林,可有的地方溪水已经干枯,也失去了过去的那种清静,再也感受不到在那宁静环境中听得到的潺潺流水之声了!</p> <p class="ql-block">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变!仿佛只有这蜿蜒曲长、布满大大小小石块的小溪似乎还能给我找回一点点过去的印象,其它均荡然无存了!</p> <p class="ql-block">哇!终于到了古醉翁亭景点,这里正是我们当年来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外面围墙虽经修缮,但基本模样没变。从这进去,里面就是醉翁亭!</p> <p class="ql-block">这里门头上依然写的就是“醉翁亭”!</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当年,那时大概在76年左右,文革后期,我高中毕业(没机会上大学)后刚刚进厂工作不到三年。在一次车间团小组活动时,有人提议去琅琊山醉翁亭看看,我积极赞同,于是择日出发。</p><p class="ql-block">记得那是一大清早,我们乘坐长途公交车到达了安徽境内,下车后一直徒步前往,走了约两个小时的路程,到达那里时看到的是一片荒山秃岭,我们在一山上的最高处只看到了一些大青石墩子“柱础”,和一些数量极少的残垣断壁,唯一比较完整的就是这个醉翁亭这片,前面的这个围墙还是比较完整的。醉翁亭旁边的古泉亭及二贤堂(当时不知道名称)都在,只是残缺不全,破烂不堪,里面空荡荡的,记不清在哪里的残壁墙上,刻有不少“xxx到此一游”等句子,记得其中有一首打油诗写的不错,第一句好像是“荒山秃岭人稀,……”(后面的都忘了),其意就是兴高采烈地来到此地,看到竟如此的荒凉,发出的内心感叹,不由在我们内心也产生了共鸣!的确如此胜地,方圆数十里不见人影,似乎有种凄凉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不过这里显得格外地清静,不时有鸟儿飞过,发出不同的叽叽喳喳声,下面溪水缓缓而流,“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 酿泉也”,我喜欢那种少有的及其宁静的感觉,那种意境,真的令人陶醉,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48年前我们在古醉翁亭前侧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当年破旧损坏醉翁亭已经修缮完好</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我们伏在醉翁亭右侧面断壁残墙上的合影,背后是古泉亭,古泉亭前面“花中巢许”上方是一株古梅花树</p> <p class="ql-block">这株梅花树种植在古泉亭前面,是欧阳修亲手所植,故称“欧梅”;</p><p class="ql-block">据查:欧梅是我国现今尚存的四棵千年古梅之一,虽历经百年风霜雨雪,仍然枝茁叶茂。花期不抢腊梅之先,亦不与春梅争艳,独伴杏花开放,故又名“杏梅”。</p><p class="ql-block">欧梅树高 8 米,华盖约 50 平方米,有四枝主干。每年 3 月 15 日前后开粉色花瓣,果为独特的杏梅类,味苦酸甜,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现在我们看到,枯老的几根主枝已被支撑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哇!当年,我们就坐在这颗具有历史价值的梅花树的花台上合影,算不算破坏文物啊!据导游说,曾经一个游客随手折断了一根树枝罚款了人民币一万多元!不过我们那时这里是荒野,根本没有人管理,当时我们也不知道这个梅花树的来历,我是这次来才知道的,唉!不知者无罪!</p> <p class="ql-block">查知: “花中巢许”为清顺治九年( 1652 ),提督江南学政李嵩阳在欧梅台壁上题撰。一为欧梅花期不与群芳争艳,一为以花喻人,歌颂欧阳修的品行,像巢父许由和梅花一般高洁</p><p class="ql-block">巢许,指巢父和许由,上古隐士。</p><p class="ql-block">古人把他们品行高洁、隐居不争的高尚情操称为巢许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泉亭在醉翁亭的右边,离得很近</p> <p class="ql-block">醉翁亭的后面是二贤堂</p><p class="ql-block">滁州二贤堂是为了纪念滁州历史上两位重要的官员——王禹偁和欧阳修而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王禹偁:他在北宋时期被任命为滁州太守,后来与欧阳修一同被誉为滁州的两位杰出贤能的地方官。</p><p class="ql-block">欧阳修:他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到滁州担任太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知道是个什么物件,六角形状,石雕而成,约有三米高,兴许是什么塔顶部分呢!(详见下面“闻闻戒师塔”介绍)。不过当时我是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周围有一些残墙和砖块,年轻时的我很不安分,竟然爬了上去,因周边很滑,脚下踏不实,手无抓握处,尤其是下来时,很不安全,大家都替我捏了一把汗!这是他们为我抢拍的一个镜头!</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在这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48年前,一切都是那么纯朴、简单!</p><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自带了酒水(啤酒)、干粮,那时没有饮料,记得当时这里的泉水特别清凉甘甜,可以直接饮用,于是乎我们有的则以泉水代酒,大家在此开怀畅饮!</p><p class="ql-block">哈哈!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p> <p class="ql-block">这次来太值得了!不仅看到了48年前的古建筑得到了完整修缮,而且进行了大量的补充,新建了这么多景点,反差之大,实在是令我无法想象的!</p><p class="ql-block">我饶有兴致地跟着导游继续游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此次看到的醉翁亭介绍</p> <p class="ql-block">“有亭翼然”</p><p class="ql-block">此处门头上书有“有亭翼然”字样,导游告诉我们,是因从这里观望,即可以看到醉翁亭的一角,恰似飞鸟的翼翅,于是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醉翁亭记》)</p> <p class="ql-block">这个圆门以前没有,上书“醉翁行乐处”,进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看见有台阶,便登级而上俯身看到的是醉翁亭及周边</p> <p class="ql-block">往里走进去,有一小亭,曰:“影香亭”,有注释:原名“见梅亭”。明洪熙元年( 1425 ),滁州南太仆寺卿赵次进凿石引水建方池,侍卿邵梅墩建“见梅亭”于池中。清康熙二十四年( 1685)滁州知州王赐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见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所以将此亭易名为“影香亭”。</p> <p class="ql-block">影香亭内,一些少年少女们着古装在演奏</p> <p class="ql-block">“意在亭”</p><p class="ql-block">“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 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地乃欧阳修宴请宾客之处。</p> <p class="ql-block">瞻仰烟霞</p><p class="ql-block">查,感觉比较合适的注释就是,其基本意思是烟雾和云霞,亦指山水景色。引申义为红尘俗世;雾霾,烟霞也代表红尘俗世。凑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p> <p class="ql-block">南京太仆寺少卿冯若愚之祠</p><p class="ql-block">滁州人为纪念冯若愚、冯元彪父子保护“欧文苏字”碑,于“宝宋斋”西侧建砖木结构瓦屋三间,命名为“冯公祠”。</p> <p class="ql-block">天外孑遗亭,菱溪石</p><p class="ql-block">查知:菱溪石坐落于琅琊山醉翁亭景区内,高130厘米,直径100厘米,形似太湖石、质如灵璧石,具有玲珑坚硬、嶙峋奇特、孔孔相连等特点,是我国少有的有确切记载和实证的唐晚期园林遗石,是赏石界的“唐宋遗韵”,被收录于《中国石谱》及其图典《古石名石》。</p><p class="ql-block">菱溪石能名扬天下,缘于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政治家、金石学家欧阳修。北宋庆历六年,欧阳修谪知滁州时,发掘和考证了菱溪石,并专门为其创作了《菱溪石记》和《菱溪大石》。此后,大文豪苏轼、诗人苏舜钦、书法家米芾等都曾为其作诗,清康熙十二年《滁州志》、光绪二十二年《滁州志》和民国初年《滁县乡土志》等志书上均对菱溪石有详细记载。</p><p class="ql-block">2014年,为了进一步保护好菱溪石,根据同济大学专家学者意见,琅琊山管委会在醒园东北角专为其修建了一个“天外孑遗”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乐园</p><p class="ql-block">同乐园位于醉翁亭西400米处,其名取之《醉翁亭记》中“醉能同其乐”之意。</p> <p class="ql-block">同乐园内,欧阳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园中“欧阳修纪念馆馆”名由郭沫若先生1962年2月题写。</p> <p class="ql-block">一代文宗欧阳修坐像</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生平介绍</p> <p class="ql-block">馆内收揽了历朝历代很多名家的碑刻。将这些不同时代文人墨客的手书墨宝聚拢一起,这座院子成了一座历史人文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从同乐园出来,已快午饭时间,看见有人从这里出来,横牌上写有“闻闻戒师塔”字样,我们没有去这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是回去网上查了一下,并下载了图片</p> <p class="ql-block">从下载的图片上看,这个塔上半段塔顶部分与我48年前我攀爬上去的那个十分相像,只是我看到的是石雕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载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闻闻戒师塔,座落于滁州醉翁亭山道北侧山坡上,距醉翁亭约二百米。</p><p class="ql-block">该塔由三部分组成:塔座、塔身、塔刹。塔基为青石雕刻而成,上刻有莲花宝座浮雕。塔座为砖砌呈圆形。塔身为密檐式砖砌,共七层,象征佛教七级浮屠,正六边形,第一层嵌有《龙兴寺闻闻戒师塔铭》碑刻一块;第二、四、六层绘有莲花、牡丹等花卉;第三、五层嵌有砖雕;第七层嵌有一雕“佛”字,塔刹用青石雕成葫芦形。全高约15米。塔上有碑文一块,记载了滁州龙兴寺的兴衰,为研究滁州佛教史提供了实物史实。</p><p class="ql-block">塔为砖石结构密檐式古塔,亦为滁州仅存的一座塔,其中石雕砖雕具有较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如果按上面介绍所述,这是滁州仅存的一座塔,那么当年我攀爬上去的,很可能就是这座塔断开的上端塔顶的一节了。</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在一家大饭店进餐,伙食不错!旁边几桌是在为一个孩子十岁生日办的宴会,虽然感觉很平常和一般,可墙上贴的很牛B!字和图案都是用百元大钞拼接和剪贴而成,图案俗气难看不说,感觉是在以这种方式炫富似的!我拍了靠近处的其中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二,参观吴敬梓故居</p> <p class="ql-block">过厅上牌匾“讽谐寓真”</p><p class="ql-block">是河北著名的书法家黄琦先生所题。两侧楹联“儒林轶事施罗笔”,“史册外篇迁固文”,由郭沫若先生撰文,全椒籍书法家刘子善先生题字。厅中这块碑阳上的话是鲁迅先生对吴敬梓及《儒林外史》的评价,意为自从《儒林外史》问世之后,我国的小说发展史上才有了能够堪称得上是讽刺小说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网摘,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坎坷人生</p><p class="ql-block">吴敬梓,字敏轩,生于1701年,祖籍是浙江温州,出生在安徽滁州。吴敬梓的家族是地方上的名门望族,不乏有在朝廷做官的人,而且官还做得很大。</p><p class="ql-block">吴敬梓的远祖吴聪,参加“靖难之役”后立了大功,被明成祖朱棣封为骁骑尉,得到了江苏六合作为封地。吴敬梓的伯叔祖吴昺官至湖南巡抚。</p><p class="ql-block">吴敬梓的曾祖吴国对是清朝顺治年间的殿试探花,官至提督直隶学政。吴敬梓的父亲吴霖起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相当于现在的县教委主任……</p><p class="ql-block">吴敬梓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虽然称不上锦衣玉食,至少也是衣食无忧。光是这一点,吴敬梓就超过了当时的绝大多数普通民众。</p><p class="ql-block">但是,出身名门的吴敬梓,走上了一段坎坷的人生道路,最终以穷困潦倒的晚年生活,为自己的一生写下句号。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p><p class="ql-block">一、分家失败</p><p class="ql-block">1722年,吴霖起因为患病,再加上对官场上的种种丑恶现象看不惯,辞去赣榆县教谕一职,在儿子吴敬梓的陪伴下回到老家。没想到,吴霖起一病不起,没过多久便去世了。</p><p class="ql-block">吴霖起去世后,家族中的叔伯和堂兄弟们提出分家。吴敬梓的母亲早逝,身边没有兄弟姐妹,陷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在这场“分家大战”中一败涂地,分得的家产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吴敬梓16岁就娶了妻子陶氏,陶氏体弱多病,在这次“分家大战”中备受刺激,不久便病重去世。妻子的离去,给吴敬梓带来很大的打击,以至于让他的人生观产生了重大变化。</p><p class="ql-block">后来,吴敬梓在创作《儒林外史》时,还以虞博士的故事来隐喻自己的遭遇。在小说里,汤相公先私自出卖了虞博士的房子,又厚着脸皮向他借钱典几间屋。</p><p class="ql-block">得了钱后,竟然“不言语了”,连一声感谢都没有。汤相公丑恶的嘴脸,折射出吴敬梓族人在现实中的无耻做法。</p><p class="ql-block">二、挥霍遗产</p><p class="ql-block">不过,吴敬梓就算在争夺家产中失败了,可父亲吴霖起还是给他留下了一笔堪称丰厚的遗产,约有2万两银子。</p><p class="ql-block">在清朝,一名七品知县的年俸只有45两银子。所以2万两银子是一笔巨款,如果吴敬梓省着点用钱,足够一辈子吃喝不愁,可是,吴敬梓当年曾经跟随父亲参加当地名士的聚会,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同时,沾染上“家本膏华,性耽挥霍”的习气,养成了大手大脚用钱的习惯。</p><p class="ql-block">吴敬梓在父亲去世后,坐拥万贯家财,不懂得勤俭节约过日子,每日里呼朋唤友,吃喝玩乐。当朋友伸手找他借钱时,往往慷慨大方,一掷千金。</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吴敬梓逐渐坐吃山空,将父亲留下的一份遗产吃得干干净净。史书记载:“(吴敬梓)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p><p class="ql-block">1733年,当吴敬梓和续弦叶氏搬迁到江苏南京居住时,已经穷得响叮当了,还给老家人留下“败家子”的名声。</p><p class="ql-block">不得不说,吴敬梓当得起“败家子”这个称呼。</p><p class="ql-block">三、科场不利</p><p class="ql-block">争夺家产失败,遗产吃得精光——这些都是人生中的重大打击,但并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如果吴敬梓能够凭借过人的才华,走上科举考试的道路,获得功名后谋取个一官半职,依然不失为人生赢家,不幸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吴敬梓的科举之路走得相当艰难。其实,早在1722年,23岁(虚岁)的吴敬梓就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考中了秀才。</p><p class="ql-block">可是,6年后的1728年,吴敬梓在参加乡试时,由于放荡不羁的言行,给主考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被无情地淘汰了。</p><p class="ql-block">这次参加乡试的失败,让吴敬梓对科举考试产生了失望。吴敬梓从此拒绝参加科举考试。</p><p class="ql-block">1736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江宁巡导唐时琳、学台郑江推荐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这是朝廷给落第秀才提供的一个绝佳机会,没想到吴敬梓一口回绝,失去了最后一次科考做官的机会。</p><p class="ql-block">不走科考之路,吴敬梓靠什么谋取生存呢?清朝时期没有自媒体,吴敬梓只能依靠给有钱人家写点命题诗文,换取润笔费用,勉强维系生存。再不然就要依靠朋友施舍——这与当乞丐有什么两样?冬天到了,吴敬梓家里买不起取暖的木炭,便在夜晚与朋友到城外跑步,借此取暖。</p><p class="ql-block">为了生存,吴敬梓曾放下面子,去求助于官绅的救济。</p><p class="ql-block">1754年,吴敬梓前往扬州求见两淮盐运使卢见曾,可是没有成功。当年冬天,吴敬梓在一次醉酒后,一口痰涌上来,导致呼吸不畅,救治不及而辞世,结束了穷困潦倒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曾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一部《儒林外史》,写尽儒林百态。</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家世简表</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的代表性作品:</p><p class="ql-block">长篇小说《儒林外史》:</p><p class="ql-block">该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杰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另一高峰,对中国讽刺小说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文木山房诗文集》:</p><p class="ql-block">这是吴敬梓的诗文集合,共有十二卷,但现今仅存四卷。</p><p class="ql-block">《文木山房诗说》:</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本关于诗歌的理论书籍,共收录了四十三个条目。</p> <p class="ql-block">选自《儒林外史》·范进中举</p> <p class="ql-block">选自《儒林外史》·夫妻游山</p> <p class="ql-block">北极阁</p><p class="ql-block">现为吴敬梓纪念馆、吴氏故居所在地,吴勖建,与笔峰对峙,为清代文人雅会之所。民国期间,九月九日重阳节,常有人登高于此。 探花第,在县城北郊北极阁高丘(走马岗)南面。</p> <p class="ql-block">北极阁内是玄武大帝像</p> <p class="ql-block">北极阁上俯瞰,</p><p class="ql-block">牌匾上书“秀出林表”。</p> <p class="ql-block">北极阁外景,前面牌匾上书的是“文宗瞩望”。另一面是“秀出林表”。</p> <p class="ql-block">探花第</p><p class="ql-block">网摘:吴敬梓故居复建工程投资2000万元,2011年2月启动,2014年底基本完工。在全椒县襄河镇河湾街吴敬梓故居旧址上建设。吴敬梓故居是其曾祖父吴国对于清顺治十五年中探花后在襄河镇河湾街所建的府第,故称“探花第”。</p><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故居原建筑规模宏大,前后共十进,大门前有皇帝允立的旗杆石,庭院中有康熙帝赐书所建的“赐书楼”、后花园“遗园”,还有吴敬梓读书的“文木山房”等。</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故居有个边门</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故居正门,</p><p class="ql-block">门口有四个旗杆石</p> <p class="ql-block">旗杆石</p><p class="ql-block">旗杆石为旗杆底部磐石垫底。大门两边四座鼓形旗杆石,是吴敬梓曾祖父吴国对于顺治十五年考中探花,建造“遗园”后设置的,象征吴敬梓曾祖一代兄弟五人,四人高中进士的科举荣耀。</p> <p class="ql-block">赐书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通往吴敬梓故居路口的一个木牌坊,上面前后都没有看到字迹。</p> <p class="ql-block">吴敬梓故居对面也是一个牌坊,上面写着“太平古城”四个字,此牌坊与吴敬梓故居这边有点相似,不过太平古城这个牌匾显得十分的宏大,古老厚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里面不知是否也是景点?我们没有过去参观。</p><p class="ql-block">上了大巴返程,一天的旅程就此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