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去卢浮宫,当然是怀揣梦想的,像是去探秘,未知又兴奋。对我来说,更是充满期待。</p><p class="ql-block"> 去法国之前,取消了下江南的行程,本来想去苏州博物馆,看贝老先生的《自传》。我一个中国人,确实没有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到过贝老先生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卢浮宫主入口的玻璃金字塔,中国人都会为此骄傲的设计。因为,那是一位中国人设计的,虽然他在西方学习生活几十年,还加入美国籍。但是,古老中国是他的底气和自信。在世界艺术之都,在骄傲的法国人面前,在巴黎的皇室宫殿上,是一个中国人用智慧和巧思连接起了古老与未来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 尽管寒风嗖嗖,来到巴黎卢浮宫的主庭院,身处拿破仑庭院中,环顾四周,高大厚重的建筑群还是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地面上凸起的一大三小的玻璃金字塔,也许是材质和钢结构的关系,第一眼望去,我并没有联想到金字塔,想到是切割的宝石💎是呼吸的气泡。玻璃金字塔的呼吸感与墙体包围的厚重密实,形成了一种虚与实的反差。这一刻,我似乎感受到贝老先生那颗跳动的中国心❤️</p> <p class="ql-block"> 并且, 我注意到了,大金字塔周围有极简几何图形的水面设计。可以想象,晴朗的天气,蓝天白云和塔身,都会反映到塔面上。就像中国园林中湖水中的倒影效果,每一天每时每刻都是不同的画面,这也许是我能想象到的唯一的景象。无论是玻璃金字塔还是水面的几何图形都给人一种极简的现代感,与四周环顾的建筑群,形成一种质感上和结构繁简的对比,几何直线以及玻璃镜面又拉近了与建筑之间的联系。玻璃金字塔中的细线结构弱化了直线三角的尖锐,引入丝丝柔和感。</p> <p class="ql-block"> 进入卢浮宫,我看到了那个倒立的金字塔,瞬间脑补完图形,是宝石的样子。那一刻,我脑海浮现出贝先生狡黠的笑脸。老先生借助这个宝石结构,把自然光线多角度引入地下,并成功的吸引人们的目光,顺着光线的指引,去寻找和脑补那些卢浮宫馆藏的宝石般璀璨夺目的宝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玻璃金字塔,贝老先生曾说“它预示将来,从而使卢浮宫达到完美。”预示的未来在哪里?是金字塔的尖顶指向的天空吗?我很困惑,依然是贝老先生憨憨的笑脸,他不告诉我,让我自己去找。</p> <p class="ql-block"> 旅行归来,我依旧没有找到未来……</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看到一个Up主讲到的镜面,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联想到那些水面设计,我想到了夜晚灯光的照映下,玻璃金字塔的光影效果。果然,在网上搜到了夜幕下的玻璃金字塔,灯光和水面镜射,形成一个虚实合成的透明八面体,漂浮在水面上,藏在水中的未来之梦像要跃起,飞向太空……</p><p class="ql-block"> 我似乎听到了贝老先生的声音“让光线来做设计”,一个向未来的浪漫梦。</p> <p class="ql-block"> 一个六七十年都生活学习在西方的中国人,根一直都深深扎在自己的祖国。苏州贝氏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据贝氏家谱记载,苏州贝氏一世祖叫贝兰堂,元末为避战乱,从北方迁至浙江,又从浙江迁居苏州。贝家起初以经营中草药起家,到清干隆年间,已成为苏州四大豪门之一。到了近代,贝氏家族实力达到新高度,其中最著名的是“颜料大王”贝润生和“金融大亨”贝理泰。贝润生主要经营染布颜料,生意遍布全国,甚至买下明清时期皇帝们都流连忘返的苏州著名园林——狮子林作为私宅。现在,狮子林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金融大亨”贝理泰就是贝聿铭的亲祖父。1915年,贝理泰在上海创立商业储蓄银行,同时还创办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和第一所新式幼儿园等。事业成功后,贝理泰严守不贪财,不享乐,重情重义的家风,无论在官场还是民间都口碑极佳。他培养出的孩子同样优秀,其中最为出色的当属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贝祖诒曾任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总裁,出污泥而不染,虽然大权在握,却没任何私心。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孔祥熙一人就卷走1.3亿美元,而贝祖诒远走美国时,却没拿走一分钱公款,与当时所谓的“四大家族”形成鲜明对比。“贝氏家族不重金钱传承,但重教育,重家风建设。自明朝传承下来的贝家家训中就提出:‘重视科学,培育后人。敬业爱业,奋发图精……谦虚谨慎,大方真诚。杜绝邪道,光宗耀祖……耕丰读显,礼义重仁。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贝聿铭百岁时张口就能背诵家训,朗朗不断。贝氏家族绵延不息,世代人才辈出。到贝聿铭这一代,苏州贝氏家族已繁华整整15代。有人说苏州贝氏是中国唯一连续发达15代人的家族,且没有结束……实实在在的根深叶茂。</p> <p class="ql-block"> 法国总统密特朗是学建筑的,当年他慧眼识珠,力挺贝老先生来设计卢浮宫的扩建工程。当他被法国记者质疑“你一个美国打工的中国老头怎么能设计我们的卢浮宫?”,贝老先生的底气是“我来自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自己是难以体悟贝老先生天才般的设计思考,只能像仰望星空一样去敬仰。贝老先生设计中流露的中国底色和时代感,让我熟悉和亲近。作品中传达的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都值得人们去不断思考。</p><p class="ql-block"> 2002年,85岁的贝聿铭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乡苏州博物馆新馆——他让东方与西方,现代与传统交汇融合,自然而完美。贝聿铭说:“它就是我的自传。”</p><p class="ql-block"> 我将最好的,苏州博物馆放在卢浮宫之后,去朝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