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德化白瓷展(1)

饶励

<p class="ql-block">白是中国传统五正色之一。中国古人的世界观认为,白色是化育天地万物的基础,白立而五色成矣。德化瓷窑兴于唐宋,盛于元明,名于当下,以白见长,最负盛名。在长达数个世纪的海上丝路贸易中,一抹凝脂如玉的“中国白”,承载着涨海声中万国商旅对于神秘东方的无限神往,亦折射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千百年间,清雅澄明、纤尘不生的德化白瓷,虽朴素淡雅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p> <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品类多样、题材丰富,既有根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工艺的本土元素,也有体现出多种文化交流互鉴、相互交融的外销特色,形成了自身独到的器物谱系和艺术风格,时至今日依然历久弥新,在熊熊窑火间焕发着不可磨灭的神采。</p> <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精心遗选出从古至今400余件组德化白瓷展品,分为一白独秀和百技争艳两个单元,涵盖“何朝宗”款观音像、“筍江山人”款观音等传世精品,尾林窑遗址、华光礁一号沉船等德化窑珍品,其中不乏极具西方审美意趣的铜口筒瓶、莲瓣纹军持等,并集中展现了现当代德化艺术家的杰作,体现了德化瓷精湛的制瓷技艺和一脉相承的传承创新。</p> <p class="ql-block">《“何朝宗印”款观音》 明</p><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观音趺坐于岩石上,盘左腿,右屈膝,双手藏于袖中轻轻放在左膝之上,呈自在观音姿态,舒适安详。体中空,背部钤印“何朝宗印”款。</p> <p class="ql-block">长颈莲纹瓶 南宋 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p><p class="ql-block">瓷瓶是当时外销的常见品种,“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该船应是南宋中期,从福建泉州港启航,途径海南,驶向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商船。</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一白独秀</p><p class="ql-block">德化地区的陶瓷制作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夏商时盛行印纹硬陶;晚唐五代时期的德化以烧制青瓷为主;宋元时期,德化陶瓷业随着海外贸易的兴盛而繁荣,青白瓷、白瓷成为主流,并源源不断的销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商品;明代,“中国白”在窑火的淬炼中脱颖而出,风靡世界,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一大批能工巧匠精益求精,创作出“何来观音”等瓷塑成为中外收藏爱好者的珍藏。明代德化白瓷,因胎釉高硅低铝,瓷土含铁钛等杂质成分少,所以胎质细腻致密,往往带有颗粒状珍珠般的闪光,洁白细润如蒸熟的糯米粉糕,俗称“糯米胎”。德化“中国白”有温润的手感,因如脂似玉,故成为圣洁的象征,这也是德化观音塑像广受欢迎的原因。明代德化白瓷多使用分室龙窑烧成,火焰气氛偏向氧化,釉中铁离子(Fe)含量提高,釉色白中泛黄,即“象牙白”或“猪油白”。至明末清初,德化龙窑向阶级窑过渡,窑中气氛倾向于还原,亚铁离子(Fe2*)浓度提高,釉色白中泛青,即“葱根白”。在传统的柴烧时代,器物在窑内的位置不同,受的温度存有差异,瓷器有时会出现如小孩肌肤粉嫩,泛淡淡的肉红色泽,即“孩儿红”。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在传统基础上继承创新,创造出“建白瓷”“高白瓷”等新型瓷器。</p> <p class="ql-block">——青白</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德化瓷业已具相当规模,其产品以青白瓷为主。青白釉白中泛青或青中泛白,色调深浅不一,深者呈淡绿色,淡者接近白色,也有部分微泛灰白或黄色。南宋晚期至元代初期,德化青白瓷的胎骨较前期略粗糙,胎釉俱薄。至元代,青白瓷的胎质更加洁白细致,釉呈水清色,积釉处呈淡绿色,浓淡相间,莹润似玉。</p> <p class="ql-block">《刻划复仰莲纹瓶》 南宋</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尾林窑址出土</p><p class="ql-block">青白釉,内施釉至口沿下,外施釉至足部,足内无釉。两个瓶相互牵手粘连,上下腹部接胎处有一圈凸棱,上、下腹刻划复仰莲瓣纹,足外壁刻划覆莲瓣纹一周。</p> <p class="ql-block">古窑遗址</p> <p class="ql-block">《印牡丹纹八棱粉盒》 南宋</p><p class="ql-block">国家博物馆藏 “华光礁1号”沉船出水</p><p class="ql-block">瓷盒是宋元时期的日常用品。德化瓷盒既有盛放化妆品的粉盒、油盒、香料盒、珠宝盒,也有果盒与镜盒,用途十分广泛。这类瓷盒大量外销,本件出水于“华光礁1号”沉船。</p> <p class="ql-block">沉船遗址</p> <p class="ql-block">《莲纹军持》 宋 </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青白釉不及底,肩部一侧饰直管斜长流,腹部饰上下呼应的复莲纹,上下合模制作。军持是一种瓶装盛水器,又名君迟、群持、净瓶等。</p> <p class="ql-block">《印花粉盒》 元 </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盒盖中央模印钱形四瓣花卉,其周围为草叶纹圈带及卷云纹图案,盒底模印卷云纹与盒面相互呼应。该器品相完好,为典型的元代外销瓷之一。</p> <p class="ql-block">——象牙白</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德化窑在元代烧制白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创烧乳白釉瓷器,又称“象牙白”,凸显了原材料的质地美,独具艺术风韵。象牙白质地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素净淡雅,稳重大方,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恬静温润的德化瓷给人以纯净典雅之感,适于在府宅或寺庙、祠堂中作为陈设或祭礼器使用,常见各式香炉、烛台、花瓶等,也可见瓷洗、水盂、印盒、笔筒、笔架、砚台、印章等文房用器;部分瓷洗、水盂还是象生器,仿作成荷叶、兰花、狮、螃蟹等动植物,既实用又美观,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筍江山人”款观音》 明</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观音头饰高髻花冠,上覆披巾垂肩,身着广袖通肩大衣,袒胸饰珠串,双手戴镯,交叠于腹前,下着长裙,赤足立于祥云浪花之上。中空,背部钤印“筍江山人”款。筍江又作“笋江”,筍江山人是制瓷师的谦称,意为隐逸于笋江边的山人隐士。</p> <p class="ql-block">《“林我范记”款渡海观音》 明</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观音头饰双层高髻,上层叠成螺髻,下层梳花瓣状。着袒胸广袖上衣,下穿长裙至脚,赤足立于浪花莲枝座上。背部有“林我范记”方印。根据《山兜林氏族谱》所载,“我范”是陶瓷世家山兜林氏林育芳的号。</p> <p class="ql-block">《对狮》 明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白釉,足跟及底内里露胎。狮子蹲坐于四方座上,分别以一前腿踏于球上,双目圆睁,颈部各套一项圈,形象生动。</p> <p class="ql-block">《梅花杯》(左)明</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施白釉,胎釉结合紧密。椭圆敞口,深腹,圆底,以镂空梅枝为底足承接杯体,器身一面堆贴折枝梅花,一面堆贴折枝玉兰花。</p><p class="ql-block">《花卉纹杯》(右)明 </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施透明釉,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光亮,足际露胎。深腹,器身满饰浮雕牡丹花卉纹,以花卉枝干形成四足,杯底为五瓣花形叶脉。</p> <p class="ql-block">《公道杯》 明 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杯身呈五瓣梅花形,中央站立一罗汉像,杯内连有缝隙通于杯底,杯底有孔,雕饰梅花。本杯属公道杯,当将酒水注入杯中时,水面到立像胸前就不再上漫,多余酒水从杯底的漏孔一泄而出,设计巧妙,科学实用。</p> <p class="ql-block">《三螭龙壶》 明 </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通体施象牙白釉,器身成长筒形,盖与器身为子母口套合,盖面堆塑一小螭龙,器身中下部有一周宽扁绶带打结,下行螭龙把手,上行螭龙流口,上下呼应,栩栩如生,为德化窑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镂空牡丹笔筒》 明 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猪油白</p><p class="ql-block">与“象牙白”齐名,“猪油白”也是德化窑明代白瓷的精品。“猪油白”以优质的高岭土为原料,经历代瓷工反复研究和实践而成,其胎釉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加上胎白质坚,釉面莹厚细腻,油滑明亮,手感如玉,肉眼可见一种具有冻猪油般的油脂感因此被誉为“猪油白”。</p><p class="ql-block">德化白瓷流传至欧洲后,法国人称其为“鹅绒白”、“中国白”。德化“猪油白”与普通白瓷在烧制温度、色感、透光性及釉质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具有玉器的凝重感,因此两者并不等同。传统上还有“厚釉猪油白”,比普通猪油白的釉更厚、手感更重,杯底有若隐若现的釉痕。</p> <p class="ql-block">《八仙三足炉》 清 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双龙耳三足炉》清 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德化窑瓷炉常仿造青铜器样式制作,有圆鼎、方鼎、簋、鬲等形式。本件鼎式三足炉保留了青铜器的敦实特点,腹部装饰对称环形耳,三足简化为立柱状,带有较明显的时代特色。</p> <p class="ql-block">《折枝梅花纹蟋蟀盒 》 明</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白釉,底面露胎。长方形,盖作宽平沿,内里下凹浅平,镂雕两个铜钱纹,与器身作上下子母口套合。器身直腹,平底,腹部堆贴折枝梅花图案。</p> <p class="ql-block">《关羽》 清 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关公信仰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他不仅是儒家提倡的忠义仁勇精神的化身,也是道教、佛教供奉的重要神祇,华侨在国外从商者很多,因此对于作为武财神的关公也多加崇祀。</p> <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 清 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文昌帝君是民间传说中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此件文昌帝君像通体施白釉。坐倚洞石,容貌清俊。头戴垂脚式巾帽,身着宽袖长袍。常见的文昌帝君像手中一般持有如意,本件左手空悬,所持如意已失。</p> <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 明 </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观音束高髻,上覆巾垂肩,身着广袖通肩大衣,双目微俯视,双手环抱一孩童于腹前,赤足坐在岩石上,姿态雍容慈祥。</p> <p class="ql-block">《观音坐像》 清 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观音发梳螺髻,帛巾披肩,曳地趺坐,袒胸佩如云形饰,左袖垂地,右手放于弯膝,又称为“众宝观音”。</p> <p class="ql-block">《渔翁》 清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渔翁赤足立于岸边岩石上,头发盘髻,浓眉,长须,眼俯视,嘴微张带笑,身着通肩长衫,一肩袒露,背带斗笠,腰挎鱼篮,内有一鱼。</p> <p class="ql-block">《蟠螭瓶》 清 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孩儿红</p><p class="ql-block">“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白瓷中的极品。其胎质洁白细腻温润,釉面洁净莹亮,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瓷器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白中隐现粉红,故俗称“孩儿红”。它是瓷器在高温烧成过程中,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故烧制成器者甚少,传世更为稀缺。与“孩儿红”类似的暖色白瓷还有玉红、宝石红等特殊品类。</p> <p class="ql-block">《荷趣螺足杯》 明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甲杯山窑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孩儿红釉,胎釉结合紧密。椭圆敞口,深腹,圆底,以田螺四足承接杯体,器身饰有荷叶、荷花、蜻蜓、蜜蜂,相映成趣,勾勒出一派荷塘悦景,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人物犀角杯》 清 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犀角杯因形似犀角而得名,杯口与爵形杯杯口相似,略呈椭圆形,依花瓣状外移。腹部装饰有双人对弈、怀书小憩等场面,呈现出一派恬淡悠闲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菊花纹粉盒》 明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甲杯山窑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琴炉》 明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甲杯山窑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圆形,唇口,双耳扁方形直立于沿上,外壁对称饰堆贴折枝梅花,圆底,下承三象鼻足,饰象牙白釉窑变闪孩儿红釉色,釉水光亮,外底露胎,质细腻。通常古代文人,将其置于琴瑟案桌旁,点上一柱名香,心情无比愉悦,故称“琴炉”。</p> <p class="ql-block">《诗文双狮炉》 明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甲杯山窑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如意观音坐像》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孔雀双耳瓶》(左)当代 </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宝石红釉,合模成型。喇叭口,饰孔雀双耳,底内收,腹部饰以白色砂底为地浅浮雕卷草纹环绕。色泽柔和典雅,线条流畅唯美。</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第一瓷厂、德化第二瓷厂先后成功研制出多项名贵瓷种,有宝石黄、宝石蓝、宝石红等。宝石红釉是在明代孩儿红的启发下,经过无数次试验,终研发成功的一种名贵新瓷种,釉色白中泛红,透光性好,特别受女性青味。</p> <p class="ql-block">《狮钮三足熏香炉》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建白瓷</p><p class="ql-block">源于明代象牙白,1963年重新研制成功,意为福建特有的白瓷。建白瓷经氧化焰烧成,产品质如脂玉,色调柔美,白中泛黄,温润滑腻。胎厚但在灯光投射下,泛出黄色光泽,晶莹通透,令人叹赏。其瓷质滋润如玉,静穆稳重,色泽白中微闪淡淡的牙黄色,类似象牙白、猪油白,隽永典雅,明净脱俗。</p> <p class="ql-block">《竹枝纹盂》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羊头双耳瓶》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圆唇口,颈部对称堆贴羊头状双耳,肩腹部分别饰鼓钉、蕉叶、夔纹等,底内收,圈足外撇。器表施象牙白釉,釉色滋润。建白瓷源于明代象牙白,通体滑腻若脂,釉质柔和匀净,滋润如玉,色泽白中微泛牙黄,类似象牙、猪油白,隽永典雅。</p> <p class="ql-block">《孔雀双耳瓶》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刘三姐》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梅花酒具》 当代 德化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高白</p><p class="ql-block">高白瓷一般指白度达82度以上的白瓷。德化高白瓷,亦追求高度洁白瓷,新中国成立后成功研制,高洁无暇,冰肌玉质,宛如雪白莹润。其白度超过出口标准的白瓷,1958年经国家科学测定,白度高达88.8度,为历代白瓷之冠。</p> <p class="ql-block">《手绘“西厢记”对瓶 》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熊猫抱竹花插》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梅雀洗》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浮雀双鱼单耳胆瓶》 当代</p><p class="ql-block">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小云瓶》 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百技争艳</p><p class="ql-block">德化瓷塑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精品,尤以白瓷享誉世界。宋元以来直至明清时期,德化白瓷的行销足迹,从东亚、东南亚,到南亚、西亚,再到欧洲,并深人欧洲大陆地区,引发了欧洲人民对中国陶瓷的极大追捧。</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造型圆润、写实兼备,工艺与材质具佳。瓷塑人物取材广泛,以各式观音、如来、弥勒、罗汉、八仙等道释人物为主,以神化传说、历史典故、民间故事为创作素材,另有专供外销的特定题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器物谱系。恬静娴雅的观音、雄浑矫健的达摩、诙谐可人的弥勒、仪态儒雅的文昌帝君等,或坐、或立、或卧,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尤其擅长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由表及里,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意蕴。德化瓷塑讲究因材施艺,赋予瓷土以广阔的生命力与深刻的文化内涵,意蕴深远,风格隽永。</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发展,现当代德化匠人师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大胆创新,通过改良制瓷材料、更新烧制工艺将瓷器工艺推陈出新,塑造出变化万千的德化瓷器。在大批能工巧匠的执着追求和精益求精的推动下,以何朝宗为代表的宗教雕塑技艺逐步得到发扬,艺术题材不断拓展,人物形象愈加丰富,表现手法呈现更加多姿多彩的潮流和趋势。</p> <p class="ql-block">《凹影渡海观音》 蔡国海 当代</p><p class="ql-block">作品以德化明代瓷圣何朝宗大师的渡海观音作品为范本,采用阴刻的方式形成影雕效果。</p> <p class="ql-block">《仿何朝宗款渡海观音》 当代</p> <p class="ql-block">《渡海观音》当代</p> <p class="ql-block">《鱼蓝观音》当代</p> <p class="ql-block">《一叶观音》 林建胜 当代</p><p class="ql-block">一叶观音为观音三十三法身之一,其形象乘一片莲花,飘荡水面,象征普渡众生,消灾解难,吉祥平安。</p> <p class="ql-block">《坐狮观音》 许瑞峰 当代</p> <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 苏燕红 当代</p> <p class="ql-block">《绿度母》 林建胜 当代</p> <p class="ql-block">《三千大千世界》 李锦峰 当代</p><p class="ql-block">作品以传统的自在观音为原形,用现代的表现形式塑造出三尊菩萨;造像面相端庄慈祥,气质高雅。观音的服饰有如瀑布水流,而星球皎白无暇,运用大疏大密的雕塑语言加以表现。</p> <p class="ql-block">《渡海观音》 苏荣德 当代</p><p class="ql-block">观音安详地站立于净瓶之上,水流从瓶口喷涌而出,化为翻腾的波浪,似波涛汹涌的大海,具有立浪而行的动感效果。作品精雕细刻,衣纹自然、飘逸,颇具美感。</p> <p class="ql-block">《如意观音》 当代</p> <p class="ql-block">《自在观音》 郑金土 当代</p> <p class="ql-block">《悠然—观心》 邱玉珍 当代</p><p class="ql-block">观音造型为打坐或自在姿态,静坐在岩石上,双眼低垂,凝神静思,表现出胸怀宽广、慈悲普渡众生的意境,衣纹线条流畅舒展,凸显了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和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坐岩观音》 刘铭志 当代</p> <p class="ql-block">《坐岩观音》 陈明良 当代</p> <p class="ql-block">《大慈观自在》 郑雄彭 当代</p> <p class="ql-block">《静思》 吴光宇 当代</p> <p class="ql-block">《坐岩观音》 徐进发 当代</p> <p class="ql-block">《翔龙观音》 柯国镇 当代</p><p class="ql-block">圆形基座雕塑十二尊佛像,代表佛教十二因缘之说,上部方框,下方基座和上部方框中心点相连处设置旋转轴心,盘旋的龙身上自在端坐着观音,当旋转方框时,如同龙在飞翔,观音在腾飞。</p> <p class="ql-block">《自在观音》 林荣献 当代</p> <p class="ql-block">《阿摩提观音》 兰全盛 当代</p><p class="ql-block">阿摩提观音又称狮子无畏观音,其形象为观音骑乘狮子,其恣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既突显观音流畅的线条和优美的身段,又不失观音大慈大悲之尊严,又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观音和坐骑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生动有趣,线条流畅自然,各种配饰做工精良,是展示德化各种手法应用的传统瓷塑。</p> <p class="ql-block">《坐莲渡海观音》 苏友谊 当代</p> <p class="ql-block">《慈颜观音》 陈廷实 当代</p> <p class="ql-block">《观音坐像》 郭爱珠 当代</p> <p class="ql-block">《观自在》 林建平 当代</p> <p class="ql-block">《九莲观音》 陈长炼 当代</p> <p class="ql-block">观音面部表情宁静、慈眉善目、坐在莲花上有随风飘逸的动感,达到静中有动的艺术风格。莲花瓣比喻妄想心,莲蓬比喻法身,法身就藏那妄想心里面,只有等莲花瓣一一脱落,莲蓬才现出,表示没有了妄想心,法身自然显露出来。</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 郭正济 当代</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通常塑有十数只手臂,每一只手里有一只眼睛,或手持数珠、水瓶、莲花等各种法器,表示明察秋毫的法力。观音手指修长细嫩,柔软的手势和眼神充满灵气,每支胳膊圆润丰满,造作之感,达到雕塑艺术中和谐、完美的境界。千手观音象征观音能带给人多种福报,实现多种愿望。</p> <p class="ql-block">《千手系列》 郑清海 当代</p> <p class="ql-block">《慈莲自在》 杨建智 当代</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 王桂兰 当代</p> <p class="ql-block">《立莲观音》 温文杰 当代</p><p class="ql-block">立莲观音,衣纱微飘,慈祥普渡,让人的心灵得到洗涤,感受到安静祥和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观世音》(左)徐国瑞 当代</p><p class="ql-block">《莲圣观音》(右)当代</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 当代</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是观音菩萨三十三个法身之一,人物通常采用自在造型,无拘无束,作观水中月影状。水月观音是慈悲与智慧的象征,被尊奉为救苦救难的神祇,代表着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尤其利用薄胎技艺制成的塑像,层次分明,线条流畅,人物更加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坐岩持经观音》 苏跃进 当代</p><p class="ql-block">持经观音为三十三观音之一,其形像一般为菩萨跣足端坐岩石之上,手执经卷或身旁摆放经书。人物面相丰润,神态安详,兰指若葱。通常两腿盘坐或曲蹲,显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有的造型以手托腮,双目微合,头部微垂做思考姿态,又似在俯瞰关注着芸芸众生。其衣纹自然、飘逸,温润如玉,更展现其纯净、高雅的『东方女神』之魅力。石座瘦皱,石筋错落。</p> <p class="ql-block">《持经观音》 林政国 当代</p> <p class="ql-block">《思维观音》 许庆裕 当代</p> <p class="ql-block">《观自在》 林杰锋 当代</p> <p class="ql-block">《如意观音》 苏友谊 当代</p> <p class="ql-block">《心经观音》 苏福良 当代</p> <p class="ql-block">谢谢观赏!请继续观赏《中国白——德化白瓷展(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