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笑一笑,古韵石缘【大道精神】;以悟得心,以意传神

古韵石缘

<p class="ql-block">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曰“藏石六道”,即:石道人道,以石悟道,石身人身,以石修身,石性人性,以石养性,石缘人缘,以石结缘,石乐人乐,以石寓乐,石情人情,以石陶情,这“六道”说的其实就是赏石、藏石在精神上的巨大收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石一一凝固亘古的静寂,包容寰宇自然之景观,集天下千山万壑之胜景,面对着它们,怎能不让人心生感叹。赏石“言有尽,意无穷”,真正的精品可以形娱目,以悟得心,以意传神,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人们以审美的激情为石注入了生命力,让石成为人生巧妙的对应体;石也以其自然之美,与人的心灵相契合,从而具有了人的灵性。石作为自然之物,其奇妙之处凝聚着大自然赋予的种种信息,并展现于人,人有与石有互通性,人也有与石的互补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境妙趣,是一种美的品味,是一种高远立意、遐思飞逸的思考,是丰富而有意味的形式与精神内涵的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灵石,吸取天地精华,历经漫长岁月洗礼,见证了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人们在赏石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身的渺小,自然的宏大,心胸随之豁达,心灵得到沉淀,内心自然得到平静。</p> <p class="ql-block">元代李衎的《竹石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衎(1245~1320年),字仲宾,号息斋道人,元朝蓟丘(今北京)人,仕至集贤殿学士,平生擅长画竹,晚年作品《竹石图》颇具静谧幽雅之美,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相之比较过所见古代文人画中的“竹石图”,觉得此幅绢本设色《竹石图》笔墨尤为细腻,显见其继承了文同、王庭筠等名家画风,采用大写意浓墨法与双勾笔法,绘出翠竹与“丑石”相伴的题材。</p> <p class="ql-block">古代“天人合一”的赏石思想,非常有哲学道理,“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人要依靠自然,但人可胜定自然。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赏石之道,应当是划时代的“科学赏石观”,本质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赏石之道,天道地尊,比石做人要讲道德、讲道理,赏石界才能欣欣向荣,赏石人才能和睦大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竹石图“大道精神”探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道精神”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是一个重要概念,除了广受历代儒道流派所沿用之外,也受文史、哲学诸家所袭用。剥开“大道”精神之内核,实际就是“虚无”能拓展万物生存发展的无限空间,若虚无至极,又能从“大道止简”中幻化无穷的衍变力。中国古代文人气质具有相似的传统性,即无论经历何种沉浮,始终不失秉持正义、不移风骨的节气,这种美德有着绵长的历史渊源,无论外在气质抑或内在灵魂,不仅反映在处世立学的人生态度,而且反映在创作诗、书、文、画、乐的艺术表现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石道”,即遵循天道之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世界的本原、本体是永恒的;“天道远,人道迩。”人类的认知、谋略是变化的。崇尚自然的赏石观是人类通向文化艺术殿堂之道路,我们要用有思想的眼光捕捉石头的美丽(内涵),而不仅仅是美丽的石头(形式),谓之赏石有道。</p> <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因心情耿直,敢抒己见,故易遭朝廷贬职或流放,尽管遭到统治者的遗弃甚至迫害,却从不放弃维护社会道德秩序的责任,而是怀着“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在难以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时,仍然保持内心的纯真和对理想的执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心灵受到创伤,虽有正义之心,却少有直抨朝纲之举,仅借助诗、书、乐、画宣泄情感,大多以梅、兰、竹、菊为题材,通过以物抒怀笔墨,颂扬“四君子”的傲、幽、坚、淡品质。然而也有个性文人擅画以墨竹丑石为主题的竹石图,无论笔意或画风皆能暗喻傲然风骨。若以寒林绘画风格派生的“审丑”考证,自北宋盛行文人竹石图,继而袭传于后世,就题材构图与画意暗喻而言,写意手法与传统画的变革有相连关系。</p> <p class="ql-block">今人解读古代文人竹石图,汲取“丑石”喻世的智慧源泉,必须穿越时空追寻文人的心路历程。由于古代仕途文人在专制社会经历失意人生,因此构思竹石图大多不费揣摩之力,而是以亲身体验借以简寥勾画,即兴宣泄愤世嫉俗。以秀竹、丑石题材构图,显然具有对立性和互衬性,或赞颂风竹的高洁品藻,或褒扬“丑石”的孤骨自傲,隐含超脱万物的“道”之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尤其自文同、苏轼之后,文人士大夫在诗酒风流中为竹石图题款盖印渐成风尚。仅存于世的竹石图,在动乱岁月中经历颠沛流离。如北宋苏轼绢本水墨画《潇湘竹石图》,北宋文同绢本画《墨竹图》,元代赵孟頫绢本水墨画《窠木竹石图》,元代王蒙纸本水墨画《竹石图》,元代谢庭芝绢本水墨画《竹石图》,明代文徵明纸本水墨画《霜柯竹石图》等等。所见此类画作,既有博采名家题材构图之特点,又有模仿前代高手融会贯通之技巧。</p> <p class="ql-block">随着当代石文化的发展,“形、质、纹、色”的现代赏石观已经逐渐为人们所认同,这是对传统的“瘦、漏、透、皱”赏石观的发展,是赏石文化理念推动下新的历史进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外在的“形质纹色”形象直接,很容易看懂;但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看得懂石文化内在的精髓——“道魂气韵”的赏石观?当前,中国赏石文化最重要的就是把二者的理念观,内外相结合,相濡以沫、融会贯通、和谐统一。</p> <p class="ql-block">灵石有魂:“石魂”,即言石的实质,理想是魂,理想万岁!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作所为是灵魂出窍。赏石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赏石人生命的动力、人生的内涵,有了理想、方向和宗旨就有了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古到今,人类赞美石头最多的是它的骨气,比如:坚贞永恒、矢志不渝、沉静淡泊、浑朴刚正、光明磊落等等。“天人合一”的形势所达到的是一种不可言喻的境界,是文明的“气场”——赏石文化内涵之美轮美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头沉默亿年洪荒之间,砥砺万般自然运化之道。拳石奇异天工开,道法自然人文奠。毫无疑问,古人赏石所崇尚的山水情结、比德情愫、道禅情怀是历史的必然、文化的自觉。</p> <p class="ql-block">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p><p class="ql-block">“道魂气韵”;当表里如一的相濡、相融、相谐。蓦然回首,人生浮沉已半生,偷得闲云鹤嫁衣,归源本心度一生。当有一天你累了、乏了,走进石屋花海,这一花一世界,一石一故事,又何尝不是你最好的知音呢?灵石看似无声胜有声,赐予他灵魂的人是你。此刻,让心情顿时静下来,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自然合一。生活就是如此,品茶、玩石,沉淀生活,放慢脚步。微风拂过,时光静谧,不骄不躁,经营好你的当下。菩提路上定有人与你风雨同舟,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温馨提示;奇文化交流,天然稀有奇石臻品鉴赏,请添加微信xiuxingren595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