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阿合奇猎鹰族考】——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点滴

★皆大欢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本文图片版权作者所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盗图必究</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早就听说西域有一个驯鹰的游牧民族。</p> <p class="ql-block">癸卯壬戌南疆之旅,有幸近距离接触、了解我国的柯尔克孜族驯鹰、架鹰、放鹰一族,甚是雀跃、惊呼神奇。</p> <p class="ql-block">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合奇县,有这么一群柯尔克孜族汉子,延续着祖先的传统,现如今成了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地区的畜牧业已相当发达,在叶尼塞河上游发现的岩画中,骑马架鹰、骑马射箭、骑马追逐,以及猎手骑马合围猎物的场面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从西域考古文献《考交加什》与《布达依克》中,记录着遥远的漠北、西域的北方民族鹰神崇拜和神话,说明距今6000年前就有了鹰神崇拜。</p> <p class="ql-block">驯鹰,本就是柯尔克孜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这个游牧民族的主要特点。</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告诉我们,捕获幼鹰,是驯鹰的开始。到鹰巢掏雏鹰,一但被雌雄苍鹰发现,就会受到最凶猛地攻击,轻者伤及皮肉,重则抓瞎双目,甚至丧命;捕捉到幼鹰后,为了消除鹰的野性,开始“熬鹰”,蒙上鹰眼,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逐渐消除鹰的自然野性;“熬鹰”过后,就是“养鹰”,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同时调训其从空中俯冲捕食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柯尔克孜族,也有翻译成吉尔吉斯族,是突厥语族东匈语支克普恰克语组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及新疆南部的乌什、阿克苏、温宿、拜城、塔什库尔干、阿合奇、疏附、英吉沙、莎车、皮山、和田和新疆北部的昭苏、特克斯、巩留、塔城、额敏、乌鲁木齐等地。</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我国的黑龙江富裕县五家子屯,也有数百柯尔克孜族部落聚居,传说是18世纪从新疆迁去的,学界对此观点存疑,值得商榷。我觉得,柯尔克孜族也许跟历朝战乱远迁西域的锡伯族相近原因,属于当时不远万里、迁徙到西域的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其中一支。</p> <p class="ql-block">柯尔克孜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历史考究可见,约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征服的北方诸族中,《汉书》就有“鬲昆”、“隔昆”的先民,“鬲昆”在当时就是柯尔克孜的译音。</p> <p class="ql-block">公元5、6世纪时,受突厥汗国统治,柯尔克孜族使用过古突厥文。柯尔克孜族地处匈奴西部,汉朝时被匈奴冒顿单于征服。此后又先后为鲜卑、柔然等族所统治。《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当时的“鬲昆”族,居住在匈奴以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北的吉尔吉斯湖周围,其活动地区为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间。</p> <p class="ql-block">9世纪20年代,黠戛斯在其首领阿热领导下,逐渐强盛,并发动了反抗回鹘统治的斗争。公元840年,阿热乘回鹘汗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及遭受灾荒的时机,在回鹘大将句录莫贺引导下,发十万大兵侵袭回鹘汗国,杀可汗诛掘罗勿,迫使回鹘各部离开故土,南下西迁。以阿热为首的黠戛斯统治集团在原回鹘汗国领土基础上,建立起了强大一时的黠戛斯汗国,建都于牢山以南赌蒲(约今图瓦)地区。</p> <p class="ql-block">至10世纪时,契丹族兴起,黠戛斯成为契丹政权辽的属国,辽在辖戛斯设“辖戛斯国王府”。1124年耶律大石西逃,经过辖戛斯地区时,肆意劫掠,遭到辖戛斯人的截击和驱逐。12世纪末,蒙古兴起时期,柯尔克孜族也曾受到蒙古的侵袭。13世纪初,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将包括柯尔克孜在内的百姓分封给自己的弟弟豁儿赤。元亡后,柯尔克孜族的近邻西蒙古瓦剌部强盛起来,柯尔克孜族又成为瓦剌的属部。15世纪前期,随着瓦剌首领也先的死亡,瓦剌势力衰弱,逐渐西迁到额尔齐斯河一带。</p> <p class="ql-block">从《史记》的记载看,当时的“鬲昆”居住在匈奴以北,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北的吉尔吉斯湖周围,其活动地区为阿辅水(阿巴根河)与剑水(叶尼塞河)之间。</p> <p class="ql-block">隋唐之际,柯尔克孜族被称为“契骨”,最早受突厥的统治并与突厥有姻亲关系。唐代以前,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游牧和渔猎。至唐代,柯尔克孜族有了很大发展,人口达数十万,其中胜兵八万。他们虽然仍以牧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能用铁制造兵器,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反映出古代柯尔克孜族社会经济文化在当时北方各民族中,是比较先进的。贞观初,突厥被唐太宗击破,契骨归附于薛延陀。当时契骨分属于三个酋长,尚无统一的政治机构,薛延陀可汗派一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为都督,隶属于燕然都护府。此后数十年中,与北方各族、与唐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到唐肃宗乾元年间,契骨为回纥打败,臣服于回纥,此后被称为黠戛斯。</p> <p class="ql-block">元代,柯尔克孜族为乞儿吉思或吉利吉思。12世纪末,蒙古兴起时期,柯尔克孜族也曾受到蒙古的侵袭。1206年,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将包括柯尔克孜在内的百姓分封给自己的弟弟豁儿赤。元亡后,柯尔克孜族的近邻西蒙古瓦剌部强盛起来,柯尔克孜族又成为瓦剌的属部。15世纪前期,随着瓦剌首领也先的死亡,瓦剌势力衰弱,逐渐西迁到额尔齐斯河一带。柯尔克孜从此摆脱了瓦剌的统治。</p> <p class="ql-block">16世纪末、17世纪初,准噶尔部逐渐强大,柯尔克孜族大部分成为准噶尔的属部和属地,同时也是准噶尔汗和阿勒坦汗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此时,沙皇俄国向东侵略扩张的矛头伸到了柯尔克孜地区。柯尔克孜族人民对沙俄的侵略扩张活动进行过激烈的反抗。1703年秋,伤亡巨大的柯尔克孜人听从其厄鲁特宗主的决定,在2500名厄鲁特士兵带领下,举族越萨彦岭,迁到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迁徙过程中,除少数留在萨彦岭与唐努山之间的河谷中以外(今图瓦一带),大部分迁到了西部伊塞克湖地区、费尔干盆地极其附近山区,另一支迁到了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即与吉尔吉斯斯坦国接壤的阿合奇县,与先期到达此地的同族人汇合,遂定居下来。</p> <p class="ql-block">柯尔克孜族,国外同源民族汉译称作吉尔吉斯族,通用柯尔克孜语。现主要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柯尔克孜族现在是南疆阿合奇县边境接壤的吉尔吉斯斯坦国的主体民族,占吉尔吉斯斯坦总人口的69.2%。</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人口统计资料,柯尔克孜族在我国的民族人口大约有20万人左右,绝大部分都仍然属阿尔泰语系,使用突厥语或柯尔克孜语,也有少数在使用所在地较流行的语言,如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蒙古语等。</p> <p class="ql-block">西域,我心目中永远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源远流长的西域历史,不仅仅是诗与远方,更犹如一座永远挖掘不完的民族文化宝藏,惊喜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之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