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姬公尖位于皖南歙县境内,姬公尖村又名姬川村,“姬公尖”是姬川村的土名。姬公尖村人几乎都姓汪,而天下汪氏出徽州,所以,当地人自称是唐朝越国公汪华的后裔,自然不难理解。姬川村120余户人家400多人口散落在海拔700余米的高山之巅。</p><p class="ql-block"> 去姬川村有两条路可以上山,此时立冬刚过,自驾小车沿蜿蜒的山路攀援向上。崎岖的山路迂回曲折,沿山体盘旋,一旁倚山一边悬崖峭壁,山路宽仅够一辆车行驶,迎面遇到下来的车都无法会车,停下来小心翼翼的避让,过来的司机告诉我们要掉头从另外一条路上去,说前面堵车了。</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们只能小心的倒车掉头,快速原路返回,从另一条上山的山路前进。姬公尖村上山的路只有3米左右宽,不好会车,并且途中有好几个180度拐弯,60度仰角,好在现在政府又修了一条4米宽的下山路直达藩村,这样就形成了可以不走回头路的环形路,因为路面较窄,而且山路弯弯曲曲,遇陡坡处小车加大油门轰隆隆排出浓浓黑烟,一个急转又一个急转弯,左右摇摆,身体好像扭着迪斯科,所以开车上山一定要谨慎驾驶,建议新手还是不要开车上山,老司机们开车上山就头顶好柿、柿柿如意了。</p> 皖南,只要有山就有村落,这是古徽州人勤劳勇敢的秉性。姬公尖村沿山道而建,村舍散落,深居在崇山峻岭中,鸡鸣三省,故当地村民又称其“鸡公尖”。姬公尖是在明万历年间由中原南迁移民而成的自然村落,盛产红橙橙的柿子。站在姬公尖村的山顶远远看去,房前屋后到处是挂起的一个一个小红灯笼,这样别致的秋景真是难得一见,只有鸡公尖才有。地处高山的姬公尖,一年四季无霜,加之独特的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为当地特产柿子创造了绝佳的生产环境。姬公尖所产柿子的清甜味道与别地不大相同,因当地所产柿子外貌似灯笼,故称之“灯笼柿”。 十一月霜降以后,正值深秋初冬时节,姬公尖漫山遍野的柿子红了,鲜艳悦目的柿子挂满枝头,如同一树树彤红的小灯笼,点缀着山野村庄,给萧瑟单调的山野增添了融融暖意。此时,正是柿子采摘的旺盛季节,姬公尖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林,秋风秋雨吹落了柿子树的枯叶,染红的柿子沉甸甸的圧满枝头。傍晩,夕阳西下,霞光万道,斜射的光芒为山坡涂抹上艳丽的色彩,一个个椭圆尖的柿子如似一盏盏灯笼,在枝头微笑摇曳。古朴的村落,茂盛的树植,勤劳的村民,累累的硕果,火红的日子,这就是姬公尖这个小村庄秋天的美丽景致。 <p class="ql-block"> 走进村庄,家家户户的庭院周围都在晾晒着“灯笼柿”,满村入眼皆是美如“黄金帘幕”,成为继皖南“晒秋”后又一道最抢眼的风景线。我们一路跟踪村民到其家中,拍摄削柿子皮,拴绳线,挂晒一串串柿子等劳作工序。我还特意购买了软软的熟透了的新鲜柿子来品尝,殷红的果质和液汁绵甜,滋润入口,清爽入胃,连吃二个,吃得满嘴涂鸦,好一副狼狈相。</p> 姬公尖灯笼柿历史悠久,这里生长着许多树龄达几十、几百年的老柿子树,最古老的树有400多岁,堪称徽州一绝,一般柿树高达十余米,树干嶙峋,树枝虬劲,弯弯曲曲,枝头挂满一颗颗通红的柿子,白墙黛瓦,蓝天黄柿,冷暖辉映,阳光下呈现透着色彩的光和经典的徽派建筑。 透过这几百年的枝丫,能看到这世间的圆满,柿子树后的姬川村,寂静的沉睡了几百年。漫山遍野的柿子,缀挂枝头,如一串串红红的“灯笼”,从一排排高低错落的马头墙边悄悄探出了头来,点亮着徽风秋韵,散发着醉人的甜香。剥开晾晒好的柿饼,尝一口软糯甘甜,口感纯正清香。还有那外面的那层白白的霜可是好东西,据说柿霜具有清热解咳化痰的功效,对于肺热咳嗽,喉痛咽干,口舌生疮等秋冬常见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民国歙县志》记载,“柿产十都姬公尖者最美,其柿饼制法亦佳”。因此姬公尖的柿子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霜降后,姬公尖第一批柿子开始采摘。晒柿、制柿饼传统习俗一般从霜降开始,立冬为盛时,姬公尖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要挂晒两三千斤灯笼柿,蔚为壮观,农家乐的老板热情的摘了个半成品柿坨坨给我品尝,软糯香甜,太好吃了!!!姬公尖柿饼就是这样挂在户外,反复凉晒,尽情吸收阳光的紫外线,差不多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从水灵灵晒到一团浓缩的坨坨,全身披上一层厚厚的柿霜才算修成正果。晒柿饼过程,恰似见证一个水灵灵的姑娘慢慢变老的生命历程。 制柿饼按照当地传统的加工手法,首先是采摘柿子,采摘柿子是既费体力又要有一定的技巧,有些柿树很高能达十几米,且长在山坡上,再加上柿树嶙峋的枝条细而脆很容易折断,在采摘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危险。摘柿子也是一件挺辛苦的事情,采摘柿子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柿子因个头大,皮薄肉厚,不能像摘枣一样用棒子打,它经不起任何摔打,如果摇树干或用棍子打,跌落的柿子就会立即破损报废,颗粒无收。所以得必须要爬到树上去摘的,高的柿子树,还要架起梯子攀附于树上,才能把柿子从树枝上一只只地摘下。采摘柿子有些需要用很高的梯子和一根竹竿,柿子采摘时村民一般在颈上挂个包或背个篮子,将摘下的柿子放进去,放满了就从梯子上下来倒在筐里,再上梯子摘,用的可是一股悬劲,摘灯笼柿子是有讲究的,柿柄要留一小节树枝,好挂着晒柿坨。 运输柿子可真是体力活,一个灯笼柿都有六七两重,最大重可达0.9斤 ,一担柿子一百多斤。柿子采摘后,由于山路崎岖曲折,没有任何运输工具所代替,上坡下坡全靠人工肩挑、背运回家。这一担柿子足有一百多斤,可75岁的老人挑起来那么轻而一举,他担着柿子挑着幸福回家啦,看着老人的背影心里除敬佩更是羡慕,心里默默祝福老人家万柿如意。健康长寿! 按照传统的加工手法,村民们将从山地里柿树上采摘回来的新鲜柿子,前期是进行一场流水线的作业,一家人围着装满了柿子的竹篓开始刮除柿蒂。刮除柿蒂往往是用一个不锈钢调羹,或者自制的简单工具,一别一扭,柿蒂边缘就被剥离下来。 接下来就是刨去柿子的外皮和晾晒,村民一家人坐在小凳子上,一手拿着柿子,一手捏着圆形的刨子,一转又一转,一圈又一圈,橘红色的柿皮旋即变成飞翔的花朵,一条完整的柿子皮就削下来了。再用纤维绳将削好的柿子一个接一个,一串连一串,如串珍珠链样串起来,一排排的挂在阳台或者门前搭好的架子上,垂直不曲,井井有条,让其尽情的吸收阳光,凭借着阳光紫外线的作用,让柿子晾晒自然脱水。 姬公尖的柿子不仅味道鲜甜, 削下来的柿子皮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泡水喝,有清热解毒、止咳消喘、润肺止渴等功效,而且老少兼宜,堪称“徽州一绝”。被削皮后的柿子,白天在外面晾晒,晾晒到一定程度后晚间还要收起,放在干的柿子皮堆里捂着,让柿子皮吸收柿子的水分,同时也吸收柿子的涩味。等到第二天再拿出来晾晒。这样的过程要反复10多次,据说只有这样才能让柿子更快的脱水,又能“挂霜”。 大约一个月左右,如此反复10-20次,柿子的涩味基本上就会被吸收,柿子也会干得更快,等柿子从水灵灵晒到一团浓缩的坨坨,全身披上一层厚厚的柿霜才算修成正果,才成为美食柿坨。 <p class="ql-block"> 不过,品相好,味道佳的柿坨需要酝酿最少20天之久。柿子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不添加淀粉及任何化学成份,是真正的原生态健康食品。</p><p class="ql-block"> 晾晒柿子是姬川村秋季一景,也是山间最美的景色。站在姬公尖上举目望去,晴朗的天空下,一串一串削了皮的红色灯笼柿挂在门前屋后。成百上千的柿子一帘帘垂下来,如同一道道红色的瀑布,通体鲜红透亮,光艳夺目,在秋日的映照下,金碧辉煌,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黄河落九天”,让人大开眼界、目眩神迷,一架架挂满柿子的晾架,就成为秋日里最美的风景。</p> 姬公尖的柿子个大色鲜,富有美感,除了含有丰富的糖、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及钙、铁等微量元素外,还有自然脱涩的能力,从春夏之交的开花及结出幼果,到果实的由小变大,由青变黄、变橙、再变红,需要经历整整的夏秋两季,这时的果子你若拿在手上,摘去蒂把儿,张开口儿,轻轻的一捏一吸,厚实的肉质和浓蜜般的汁液就会泉涌似的入至口中,香而不浮,甜而不黏,只要品上一口就能让你体会到啥叫“生津健脾”了,正因有如此的品质,为便于保存,姬川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又形成了家家做柿饦的传统经验。 不过,再好的美食都没能妨碍我们的主旨,因为我们此行的目的是“看”和“拍”。看,就得入心;拍,就要用情。<br> 在水果中,有几种水果因其读音寓含喜庆吉祥倍受人们的喜爱,“灯笼柿”就是一种,其成熟的硕果红的热烈纯洁,果型形似宫灯更获美感,文人墨客常以诗文丹青对其大加赞赏,北宋诗人张仲殊对红柿赞美有佳:“味过华林芳蒂,色兼阳井沈朱,轻匀绛蜡裹团酥,不比人间甘露。”柿子是民间的吉祥果,很多人都对它情有独钟。因其果实丰厚圆硕、形如如意,“柿”与“事”谐音,所以用以寓意“事事如意”。 走在姬公尖村,我们一行人都买了柿子,晒好后的灯笼柿子入口非常糯甜香口,最好的是20元1斤的,也有13元1斤的,很便宜,要知道从开花到柿饦要经过多少道工序?山民挣钱不容易呀。 边吃边玩边拍摄,不亦乐乎。吃柿子是人生一大享受,柿子据说较为清寒,不可空腹吃,也不可和海鲜一起吃,容易伤肠胃、得结石。看着眼前满目的柿子,我不仅想起了小时候,那时的我对于柿子是敬畏的,大人们告诉我们,吃柿子是有很多禁忌的,如饭前不能吃,不能和螃蟹一道吃,不能贪嘴多吃等,以及吃多了柿子会“打摆子”。所谓“打摆子”是家乡的地方土语,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疟疾(症状为一会冷一会热,隔天准时到来,现在没见此病了),至今我都不知道有没有依据,总之那时的我对于柿子是不太敢贪吃的。 现在姬公尖制作柿饼(也叫柿砣)已成风景。当地村民依靠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手艺,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少年孩童,都能谙熟柿饼的做法和流程。鸡公尖晒柿制柿饼是有传统习俗的,说“传统”,是因为姬川人种植柿子,从明代的万历年间就开始了。明万历十五年开始种植柿树以来,每年的这个季节,整个姬公尖就会沉浸在橙黄橙黄的世界里,可在过去三四百年的时间里,由于它地处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交通不便,交易几乎无人去想,农家的柿子主要是自食和作待客及礼品之用,自然产量也不会很高,那年头的柿子,用“锁在深闺人不知”去形容该不为过。 姬公尖秋天晒柿子已是皖南秋色一景,一旁的老妈妈每天要削柿子一筐,看着她满脸的笑意就知道她心里是甜甜的,古人曾说,“秋去冬来万物休,唯有柿树挂灯笼。欲问谁家怎不摘,等到风霜甜不溜。” 沿着崎岖的石阶小道,领略了山间路旁和房前屋后的硕果累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柿子树下,表达了对先人和历史的崇敬和景仰;观赏农户对一个个柿子的加工,悟出了柿子从采摘到能被食用的过程中所含有的辛苦;远近交替里,户户农家满架晾晒又泛着金光的柿饦,让人们有了很多美的遐想。 从当初如梨子般的青绿,到秋霜重时的变黄、变红,柿子好像把积蓄了一年的力量都凝结在这小果子里,使了劲地耀眼、香甜。柿子热热闹闹地挂满枝头,让人不由得心怀希望,相信人生都会万事大吉。 目前的姬公尖也和其他不少地方一样,很多青壮劳力都进城外出务工了,我们在村里也很少看到年轻人。今年姬公尖村的柿子产量有60万斤左右,从采摘、运输、刨皮、扎串、晾晒这些工作基本都是留守老人在承担,收获是喜悦的,但老人们肩上的担子太重了,在山间崎岖小路上遇到肩挑柿子的老人,我只是远远偷拍两张照片,不忍直面,擦肩而过时能清晰听到其急促的喘气声,看到爬在梯子上采摘柿子的老人,我只是静静地看着、拍着,从不惊动,担心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劳动是光荣,可他们承受的劳动强度太大了。 姬公尖每年柿子成熟季节,全国各地游客及摄影人慕名而来,尽情体验采摘及行摄的乐趣,尽情享受秋日美好时光。记得在几年前,摄影圈内有个说法,“摄影人去哪里,哪里很快就会红火了”,这当然是句戏言,现在我们所见的,是除摄影者之外,自驾者来了,骑行者来了,抖音直播的来了,购物和赏秋的也来了,也许他们都是通过摄影爱好者所拍摄的图片吸引来的,但多少也为姬公尖的经济带来一点收入。 很多地方的方言中,有关柿的谐音组成将错就错或故意为之的趣味俗语广泛流传民间,让人们观柿入情,由情思意。譬如:事事(柿柿)如意,心想事(柿)成,事(柿)业有成,事事(柿柿)顺心,百事(柿)大吉,喜事(柿)连连等等,都象征着吉祥与美好的情感。 吉祥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自然诞生的一种文化。柿子,圆圆的果实比喻团圆美满,橙红的色泽含义红红火火,它自古以来就受百姓喜爱,常被赋予吉祥喜庆之意。现在姬公尖村也在挖掘展示柿子文化,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未来的祝愿,只要柿(事)在人为,姬川丰收柿(势)不可挡,徽州将举柿(世)闻名。 看着我的美篇,您是否感觉到柿子的飘香,希望能把美味、美景送到您的身边,值此,借姬公尖的灯笼柿祝福您万柿(事)如意! 初稿于2023年11月18日晚 <b>摄影、制作:</b>佛 缘<br><b>文字、编辑:</b>张永胜<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