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读书心得

刘欣小语工作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有老师、家长、学生反映阅读太难了,尽管孩子读了大量的书籍,但是一遇到阅读题就一切归零了。布鲁姆《教育过程》一书中能够表达其核心理念的这段话也许可以告诉我们原因:“任何一门学科的本质内容都有可能通过某种合适的方式传递给任何年龄段的任何人。没有什么比一门学科的思维方式更重要,也没有什么比创造机会帮助孩子尽早学到这种思维方式更重要。”因此要想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当务之急是要将阅读的方法教给孩子,引导孩子深度阅读、细致思考、找到隐藏于文字之间的微妙信息、找到和作者同频共振的线索、以及和自己生活链接的密码,从而更好地积累语言、理解人物、梳理情节、深化主题、拓宽思维等,真正使阅读变得更高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从对“读”的注重,逐渐过渡到“思”的引导呢?美国齐默尔曼和哈钦斯所著的《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抽丝剥茧般向我们讲述了读懂文本的7项核心技能——在脑海中构建感官图像、激活并运用背景知识、提出问题、对所读内容进行推断、筛选重要信息、整合信息、自觉监控文意理解进程并查漏补缺。而这7项核心技能正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阅读策略单元”不谋而合,现在小学第一学段着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解决字词识别问题;第二学段着重指导学生学习阅读策略,通过阅读方法的学习,解决如何从读懂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的问题;第三学段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策略,通过阅读实践,超越阅读文本本身,启迪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聚焦阅读方法,指向性更加明确。比如三年级上册“预测策略”,指导学生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四年级上册“提问策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五年级上册“提高阅读速度”,学习在短时间内或在规定时间内,快速有效地理解文章中的信息;六年级上册“有目的地阅读”,根据不同的阅读需要,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的阅读策略,实际上就是第7项阅读核心技能——自觉监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读的7项核心技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应用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明确阅读目的。阅读目的既影响着阅读态度,也影响着阅读过程中对重要内容的界定,因此当学生知道自己为什么而阅读的时候,就更容易获取关键信息。而一般孩子们阅读的目的有这么几个:一是识字词,了解语言结构等;二是理解所读内容,发展深层结构体系。当教授“阅读策略单元”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单元导语,明确自己所要学习的阅读方法和内容,再以精读课文为例着重讲解练习,最后在略读课文中实践,让学生自主强化应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巧用阅读支架。第一支架是构建感官图像,阅读信息通过感官传递给读者可视化的图像,往往可以触发读者一系列的记忆和情感,感官图像犹如在人脑中放映的电影,能让阅读内容立体化。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适时帮助学生构建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及情感体验,让文字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一段影像。第二支架是运用背景知识,背景知识不仅仅是作者的写作背景,还是读者过去生活中的见闻、经历、人际关系和情感等的综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书没有变,变的只是读书的人,通过思考、讨论和写作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建立文本与自身、文本与文本、文本与世界的链接,从而深化阅读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创建阅读平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最终是要回归于实践,应用于生活的。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提升阅读素养,学习写作技能并非是阅读的终极目标,更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学会表达,建立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与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课内课外阅读中,应积极搭建阅读平台,指导学生精选阅读书目,并在课内善于搭建个人分享、小组探讨、主题演讲等平台,在课外搭建“班级阅读之声”、“班级阅读交流天地”、“班级阅读存折”等平台,有效指导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应用于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一个精通阅读的人,都有能力自我提升并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上充实、有意义并且有趣的生活。”通过阅读核心技能的提升,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相信不仅孩子,还有你我,定会在阅读路上遇见不同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袁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