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记忆之二十六、平凡的一天

曾杰

<p class="ql-block">  从援疆楼步行到221团学校有789步,从221团学校步行回援疆楼有789步。这是一段对于一个上完第四节课后要准点赶回援疆楼食堂吃饭的老师来说稍显长远的路程。若在平时,提前十分钟即可。</p> <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当第一声鸡鸣犬吠声传来,援疆教师们房间里的灯便陆陆续续的亮了,刺眼的灯光霎时透窗穿射入深邃遥远的天空,只留下窗台的那道道白光,见证着早起者们的忙碌:跫音细语,杯响水流。这些混杂的被刻意压低的声音,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何尝不是援疆教师们辛勤工作、进取创新的和谐动听的生命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  吐鲁番气候干燥,多风少雨,致静电无处不在,对一个体质稍弱的人来说,宛如瑟江水波的皮肤疱症引发的全身奇痒是痛苦难耐的。上下楼梯,进出教室,既须提防“触电”的恐惧,又要掩盖手挠大腿的羞涩,也算是百折人生的成长代价吧。</p> <p class="ql-block">  进校园时,总会有一个长相与年龄严重不符的门卫“大爷”满脸笑容的帮我们打开铁门,在履行了防疫的相关手续后,总会送上几句祝福或感谢的话语。是啊,在这千里之外的异域他乡,淳朴憨厚的本地同仁发自内心的几句寒暄瞬间在我们心底泛起了阵阵暖意。后来偶知,门卫大哥(其饱经沧桑的面庞让我产生了一个无比心酸的误会)是担心我们开关铁门时会被“触电”啊!那一刻,我们觉得他格外亲切!竟有了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管理,以人为本,有条不紊。在工作部署、课程安排上处处为援疆教师着想,激发了援疆教师们以校为家、校荣我荣的万丈雄心。精心钻研教材,高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我们的首要工作,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理念指导下,照例,援疆教育组组长、多次获得益阳市优秀教师称号的原益阳市十三中副校长叶小林早出晚归,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校的管理、教学中,每天他都会随堂听课至少两节,有时多达六节,而他听课本上458节次的记载又成为了他致力教研教改的宝贵素材;细心批改作业、精心制作课件、耐心指导学生的李权、晏卫平老师便成为了办公室里最忙碌的人。</p> <p class="ql-block">  大课间活动是最能体现221团学校行伍制管理学生的标杆,秩序井然,快而不乱。学生列队、跑操、聚散皆依点、线而行,动作齐整,步调一致。热爱运动的我们自然积极参与,和学生同跑,彼此加油,其心更近;相互交流,其心更融。是啊,学生的一切,才是我们援疆教师关注的焦点。</p><p class="ql-block"> 若逢周二,下午第六节课,便是221团学校援疆教师举办的维族学生国语培训班的授课时间。上学期,我们首次举办维族学生国语培训,效果显著,收到了领导的表扬,这学期,我们不畏工作量的增加,把2、3、4年级的维族学生都集中起来进行国语培训,不为别的,只为了能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国语进步后的满满喜悦,只为了能给孩子们早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校园渐静之际,忙碌了一天的我们终于可以离开校园了,当我们把办公室的门、灯关上,走在华灯初上的回家路上、商议着今晚去哪个学生家家访时,便会任深秋的寒风拂过头顶,带着我们一身的疲惫,消散在我们的身后,而眼前,华灯依旧,路还长---</p> <p class="ql-block">  在团场中心,有一座戍边屯垦纪念雕像,是我们上下班的必经之地,在雕像显眼处,有高人诗赋其上,以勉后人。每路过此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爱国之心,如血喷张。</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没有娱乐场所的团场,是一片茫茫戈壁里的绿洲。经过一代代兵团人的努力,沙漠变绿洲,戈壁成果园,俨然成为了大美新疆的伊甸园。在这一方净土上,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