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大哲学家之生死

永超凡

<p class="ql-block">作者:秦风(网名永超凡)</p><p class="ql-block"> 作于2020.10.26,改于23.11.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纵观人类数千年有记载的历史,有天赋,有才华的名人非常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成长为思想家或哲学家却绝非偶然,必然经过不凡的思索,伟大的研究,不屈的挣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行顶尖人物皆可成为哲学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物理学家、官员代表牛顿(1643-1727年),数学家笛卡尔(1596-1650年),政治家、画家培根(1561-1626年),历史学家、散文家伏尔泰(1694 - 1778年),小说家萨特(1905-1980年),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1723-179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诗人、语言学家尼采(1844-1890年),逻辑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 -前 322年),心理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杜威(1859-1952年),共产主义理论创始人、思想家马克思(1818 - 188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他们也正是因为哲学的塑造,才成为文学家、科学家、政治家、革命家等的。这也不奇怪,因为有思想、有理论、有奋斗的人,不论哪行哪业,总是容易获得伟大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才华、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不论他什么职业,什么爱好,什么时代,什么出身,什么经历,也不论贫穷或富有,健康或残疾,好色或质朴,贪婪或正直,都不影响成就一番伟大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遑论哲学家,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和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身为雅典的公民,他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仍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担心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弗朗西斯·培根(1561一1626年),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近代归纳法创始人,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为《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广泛思考人生问题,写出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16年被任命为枢密院顾问,1617年提升为掌玺大臣,1618年晋升为英格兰的大陆官,授封为维鲁兰男爵,1621年又授封为奥尔本斯子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21年,被国会指控贪污受贿,被高级法庭判处罚金四万英镑,监禁于伦敦塔内,终生逐出宫廷,不得任议员和官职。虽后来罚金和监禁皆被豁免,但因此而身败名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法庭上,他辩解道:“我是英格这50年来最公正的审判官,但对我的审判却是国会200年来最公正的审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626年3月底,培根坐车经过伦敦北郊,当时正在潜心研究冷热理论及其实际应用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路过一片雪地时,突然想作一次实验。宰了一只鸡,把雪填进鸡肚,以便观察冷冻在防腐上的作用。但由于身体孱弱,经不住风寒侵袭,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于4月9日清晨病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国最著名思想家、西方现代哲学开创者、卓越诗人和浪漫散文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对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持批判态度,高喊“上帝死了”,提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主张唯意志论,提倡超人哲学,并以“太阳”自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9年,尼采突然神智失常。此前他的哲学几乎完全被世人忽视,此后逐渐成为各类人争相膜拜的偶像。然而,对尼采思想的解读,始终众说纷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当年曾有预见:“最重要的是,不要将我和不属于我的思想混为一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的父亲是威廉四世的宫廷教师,曾执教过四位公主,深得国王信任,于是获得恩准以国王的名字为儿子命名。后来,受国王指派,到勒肯镇担任牧师,尼采也就在这里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写过神学著作,外祖父是一名牧师。儿时的尼采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49年,尼采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数月后年仅2岁的弟弟夭折。当时尼采才5岁,亲人的接连死亡,使他过早领略了人生阴暗面,铸成了忧郁内倾的性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他回忆说:“在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这往往是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找到了真实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死后第二年,尼采随同母亲和妹妹迁居瑙姆堡,从此便生长在一个完全女性的家庭里。祖母关于其波兰贵族家族史的灌输,对尼采贵族情结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尼采自幼相信自己有着波兰贵族血统,并为此感到自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尼采并没有忘记父亲,他的身影早已刻入记忆当中。他希望以父亲为榜样成为一名牧师,因此时常给伙伴们朗诵圣经章节,获得“小牧师”称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由于父亲过早去世,他被家中信教的女人们(母亲、妹妹、祖母和两个姑姑)团团围住,她们把他娇惯的脆弱而敏感。幼年的尼采深切感受到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曾这样讲述童年:“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学会了成熟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61年,17岁的尼采患严重疾病,首次出现健康恶化征兆,被送回家休养,后接受基督教的按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0年,尼采被聘为正教授。不久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的穿城而过,突然间灵感如潮水般涌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决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0年10月,尼采重返巴塞尔大学讲坛。1872年,发表第一部专著《悲剧的诞生》。这是一部杰出的艺术著作,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也是一部幼稚的哲学作品,充满了反潮流的气息。但这部哲学著作中,已经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学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哲学的主题是生命的意义问题,而他对此的解答便是——靠艺术来拯救人生,赋予生命以一种审美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大步前进,毅然攻击最受尊敬的典范——大卫·施特劳斯。以此抨击德国人的粗俗傲慢和愚笨自得:“司汤达曾发出忠告:我一来到世上,就是战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悲剧的诞生》和《不合时宜的思考》的第一部发表之后,引来了一片狂热的喝彩声。同时也遭到了维拉莫维茨领导的语言学家圈子的排斥。教授的名声因此受到极大的损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3至1876年,尼采先后发表四篇长文,结集为《不合时宜的考察》一书,书的主题仍是文化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篇《告白者和作家大卫·施特劳斯》,以施特劳斯为例,批判了庸人型的学者。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第一次公开抨击了普鲁士的霸权主义,指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普法战争虽以德国胜利告终,其险恶后果却是使德国文化颓败,“使德国精神为了“德意志帝国”的利益而遭失败乃至取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尼采一贯立足于文化的利益而批判强权政治,并且在德国陷入民族主义的政治狂热之时,自称是“最后一个反政治的德国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篇《论历史对于生命的利弊》,指出生命因历史的重负而患病了,呼吁解放生命,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第三篇《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抨击哲学脱离人生,要求以叔本华为榜样,真诚探索人生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篇《瓦格纳在拜洛伊特》,重点批判现代艺术。文章名义上替瓦格纳音乐辩护,视为现代艺术的对立面,其实明扬暗抑,已包含对瓦格纳的批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78年1月,瓦格纳给尼采寄去了一份表现基督教主题的《帕西法尔》的剧本,尼采没有一字回音。5月尼采把《人性的,太人性的》(该书包含有明显批判瓦格纳的内容)一书寄给瓦格纳夫妇。从此,互相不再有任何往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3年,完成《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第二部分,1884年完成第三部分,1885年完成最后部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部著作中,尼采阐述了著名的“同一性的永恒轮回”的思想,这是他两个主要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而另一个“趋向权力的意志”的构思,由于身心崩溃而半途夭折。著名的“超人”理想和“超人”形象,就是这部著作中首次提出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评价:“在我的著作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占有特殊地位。它是我给予人类的前所未有的最伟大馈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著作发出的声音将响彻千年,因此它不仅是书中的至尊,真正散发高山气息的书——人的全部事实都处在它之下,离它无限遥远——而且也是最深刻的书,它来自真理核心财富的深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放下去的每个吊桶无不满载金银珠宝而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没有任何‘先知’的预言,没有任何被称之为可怕的疾病与强力意志混合物的所谓教主在布道,从不要无故伤害自身智慧的角度着眼,人们一定会首先聆听出自查拉图斯特拉之口的这种平静声音的。‘最平静的话语乃是狂飙的先声,悄然而至的思想会左右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6到1887年,尼采把浪迹天涯时写下的箴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系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两个集子中,尼采希望摧毁陈旧的道德,为超人铺平道路,但陈述的一些理由却难以成立。此外,其中所阐述的伦理学的体系,还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充满刺激性的夸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发疯的前夜,《瓦格纳事件》《偶像的黄昏》《反基督徒》《瞧,那这人!》《尼采反对瓦格纳》一气呵成。它们写的标新立异,很有深度。但也具有闻所未闻的攻击性和令人瞠目的自我吹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89年,图林的灾难降临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据说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数日后,朋友奥维贝克赶来,把他带回柏林。尼采生命的最后十年,先是住在耶拿大学精神病院。1890年5月,由母亲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97年4月,因母亲去世,尼采迁居到位于魏玛的妹妹伊丽莎白·福尔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尼采一生中,家庭始终是温暖的避风港。作为唯一的男性,家中五位女性成员始终围着他转,无微不至关怀,精心呵护,尽量满足他的一切愿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为了崇高理想,尼采毅然舍弃这一切,像苦行僧一样在风雨飘摇的世界中飘泊游荡,忍饥挨饿,沉思冥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三位伟大的哲学家,一生激情投入爱情,透视现实,献身大众,充满学习态度、科研作风、探索精神,具有显著的批判风格、反叛思想和革命意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学艺术、数学,搞发明,读宗教、神学,钻历史,法律,修心理、学逻辑,反导师、统治、司法,反权威、名人、传统,反道德、伦理、常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思想家,他们是幸运的。因为有热爱他们的至亲、好友、知己和学生。作为凡人,他们是痛苦的。因为有疾病,有枷锁,有造谣,有诅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崎岖、颠簸、颠覆、冲突、不凡、浩大、宏伟、不解和神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瑰丽、伟大、复杂、神秘之人物,值得凡夫一生尊崇与跟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