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但凡读书人总是对自己的书房情有独钟,精心布置,刻意营造出一种可以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做学问的环境氛围。且根据自己读书的意趣志向,给自己的书房起一个寓意深致的雅号,并作文以铭记之。</p><p class="ql-block"> 恕我读书少,此类写书房的铭文读的不多,但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却是读的滚瓜烂熟的。一则文章短小,全篇不足百字,读之朗朗爽口,易懂易记,久读成诵;二则精炼经典,把读书人淡然身外事,能忍寂寞苦,一心只读书,潜心做学问的读书志向和意趣表达的淋漓尽致,千余年来一直都是读书人的座右铭。我试着背诵如下:</p><p class="ql-block">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p><p class="ql-block"> 文章短小精练,佳句迭出,如行云流水一般。开篇“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就暗扣了一个“陋”字,提示书斋可能不大,装修亦有点简陋寒酸。再加上平日少有迎来送往,以致门前的路阶都长满了青苔,窗外的野草也生长的茂密。但书斋的主人并不感觉到孤寂,因为此种清冷的氛围正是理想的读书环境。再说,真正会读书,并不是要做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不,有朋友上门来了。这些朋友可不是一般的泛泛之交,而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声名四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大家相聚书斋,谈古论今,吟诗作赋,岂不快哉。在这样的书房里,自然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远离尘世间的纷纷扰扰,静下心来潜心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调素琴,阅金经,何陋之有,不亦乐乎。此书房雅趣一也。</p> <p class="ql-block"> 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其实是百读不厌的。从这篇短小的铭文里,我们可以大致想象出刘禹锡书房的模样,以及他的一种读书的态度。于是,我又联想起前不久,在某日的闲读中,读到一篇文章,写宋代有一位诗人,他的名字叫白玉蟾,南宋时期的道士。他自小聪慧,喜读书,诗词书画无不精工。虽是道士,却藏书甚丰。像众多的读书人一样,他亦有自己的书房,有意思的是,他竟然把自己的书房起名为《慵庵》。他或许认为,读书并不是像一般人想象的十年寒窗那般辛苦,也并不主张把读书弄成起三更,睡半夜,头悬梁 ,锥刺股的苦差事,而是一件惬意而慵懒的闲适之事。你想啊,一个读书人,每日书斋里、小窗前,案几独坐,沏香茗一壶,焚檀香一柱,捧闲书一本,慵而读之,悠而诵之,此种读书,自觉是个慵适神仙,何苦之有!为此,他为自己的书房写了一篇《慵庵铭》。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丹经慵读,道不在书;藏经慵览,道之皮肤;至道之要,贵乎清虚;何谓清虚,终日如愚。有诗慵吟,句外肠枯;有琴慵弹,弦外韵孤;有酒慵饮,醉看江湖······慵观溪山,内有画图;慵对风月,内有蓬壶;慵陪世事,内有田庐;慵问寒暑,内有神都;松枯石烂,我常如如;谓之慵庵,不亦可乎······”</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从这篇短小的《慵庵铭》,读出白玉蟾读书的姿态和意趣。他是一位出家的道士,“无作无为”的道教精髓也体现在他对读书的取向上,与传统儒教为追求功名而昼夜苦读的读书态度的截然不同。其实,白玉蟾年少时也是热衷功名的。据说其7岁时即能吟诗作赋,出口成章。只是12岁时应试童子科落第,始厌恶功名科举,热衷道教,云游四海,深得道家真谛,并创立道教南宗宗派。在此过程中,白玉蟾仍热衷读书,遍览群经,一生著述颇丰。在读书的意趣和姿态上,不再像一般读书人那样为应试科举、追求功名而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取更加轻松闲适的心态来读书:“丹经慵读,藏经慵览,贵乎清虚”。这颇有点五柳先生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意味。在慵懒中读书,在闲适中读书,读书便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不再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因为,以这样的心态读书,那么一切的书也便读出了闲书的味道。此书房雅趣二也。</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书房,是古时读书人读书修身、静心养性之所在。所谓心之所居,是为书斋。古人在此与书为伴,相互给予,日夜熏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读书志向和灵魂意趣。我们每读一篇作者给自己书房所写的铭文,就像跟随作者一道走进了他们的一隅书香之地,一窥他们书斋的风采:有的规划整齐,书籍排放有序;有的随心所欲,案头床头乃至厕所马桶边都堆放着书籍,以便随时随地可以翻阅;有的喜爱收藏,各种珍稀版本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他们终日徜徉于此,爬书山,涉书海,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宋代著名的诗人陆游,这位一生写下近万首诗词的大学问家又是怎样读书的呢?我们可以从他为自己书房写就的《书巢》一文,或许能够领略一二:</p><p class="ql-block">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病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覿,而风电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乎!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得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放翁先生将自己的书房形象地称之为“书巢”。我的理解:一是藏书多。“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二是读书多。“饮食起居,病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作者似乎无时无处不在读书,读书已成为作者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习惯。三是潜心读书,神无外鹜,以至于“风雹雷电之变,有不知也”。文章结尾写宾客“信乎其似巢也”的诙谐幽默,把藏书和读书的乐趣跃然纸上。这种快乐不禁让我联想起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一段话:“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籍,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其藏书之乐,读书之乐,与陆游的《书巢》何其相似乃尔!此书房雅趣三也。</p> <p class="ql-block"> 对于读书人来说,书房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哪怕家里的住房再小、再拥挤,也要给自己的爱书辟出一隅,因为那是读书人的精神天地,灵魂港湾!在那一本本厚薄不一的书里,飘溢出来的不仅仅是醉心的翰墨书香,更是一位位令人仰止的先贤圣哲,随时可以与你进行无所不包的知识和灵魂的对话。它就像林清玄所说的那样:书房,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这个大千世界里的“小千世界”。在这个“小千世界”里,可以醉心地读书、思考、神游、欢娱、忧伤···。当大千世界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关照自己;当你在大千的世界里遭受挫折的时候,可以回到你的“小千世界”里,向贤哲学习,听智者教诲,这绝对是最好的“心灵鸡汤”。唐代的刘禹锡,宋代的白玉蟾、陆放翁,他们之所以做出了如此大的学问,并流芳千古,那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一隅书房,并神游在书房的“小千世界”里。</p><p class="ql-block"> (2023年初冬于沪上。文中图片源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