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开篇的话一一"上崖"诞生记</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上崖"吗?</p><p class="ql-block"> 癸卯年初冬的一天,在家乡小有名气的特色酒店_"老城根",几个老东关城的小学同学相聚在一起,话题中說到了上崖这条街。而说起这个话题的核心人物便是王梅华。(梅华是我的小学同学,上崖的老住户,老母亲是多年的街道组长。梅华现在还是社区的党支部书记,是一位积极热情,乐善待人,处事正心的人。她向我提供了大量的已经近乎遗忘的历史资料、人文故事、门第院落、居人轶事等,为此文的形成做了无声的贡献。想来在文章成形之时,那条被遗忘的街又重新出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所有在上崖居住过的人都应该感谢她。)</p><p class="ql-block"> 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如果没有人提及的事情会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一旦无意中有人提及,问起你小时候的事,这可了不得了,那话题的内容霎时间丰厚起来。像是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奔流而出。"上崖"就在这样的语境里重生了。</p> <p class="ql-block"> 上崖,按老潍县人当地的方言口音应该念:上(y a i)。字典上都找不到一个同音字来代替一下,可见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有多么大。不过这"崖"字一写出来老潍坊人都自觉地念(y a i)。</p><p class="ql-block"> 我说的这个上崖是一条街,而且是一条很宽的半截街。因为地势比较高,又紧挨着城墙,上崖下崖都有坡度,人们习惯这个地方就叫做"上崖"。</p><p class="ql-block"> 不过政府在给街巷命名时就很犯难,上崖是个动词,怎么能命名呢。据说当时有好几条类似的街都遇到了这种情况,比如:红土湾崖、麒麟崖、苇湾崖、棘子沟、油坊沟、南大沟都属于同类型。为规范称谓后来统一的做法就是加上一个街字。打那以后什么沟呀崖呀都是街了。</p> <p class="ql-block"> 一、上崖的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 从潍县老城区图上看,上崖确实不起眼,没有标记。但从临近的街巷判定它的位置在东关城的最东端。街的东尽头紧靠老城墙,北临是棘子沟,西冲红土湾崖,向南拐是油坊沟。(这地界除了沟就是崖,还靠城墙,老话说:地方够偏的。)</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大约三四百年前,潍县东关城未形成之前,这里是一片沟壑错乱的荒地。荆棘丛生、高洼不平。明末清初建城墙时又挖掘了大量的泥土沙石,更使这个地方的地貌与城里的地形差别巨大。城墙建成后,城内百姓僻荒开地定居,就在这沟沟坎坎、崖崖畔畔上盖起了家园。上崖、红土湾崖、棘子沟、油坊沟就在那个时候形成了街。由此可见上崖作为一条街找到了出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上崖的门户、人家</p><p class="ql-block"> 街不在长,有户则名。巷不在深,人杰则灵。</p><p class="ql-block"> 上崖东西长约百米,南北宽约五米。自西向东依坡而建有十四个大门户,大小五十九户人家,上世纪九十年代折迁前户口在册的二百零九人。(好详细的数字啊,这都是梅华提供的。)</p><p class="ql-block"> 为叙述方便,我们按门牌号码自西向东依次展开:一上崖路南第一个大门是东西两户,两门相对。东户是一个中等康宁之家:进大门不长的过道,四合小院,影背墙后有北屋南屋六间。干干净净,玻璃门窗锃亮。看院落便知家境。这是一户李姓人家,主人叫李福林,是当时东关公社的一名干部,为人厚道,处事得体,受人尊重。其夫人是丁会莲,上崖的人都叫她四姑,是一名接生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这一片包括上、下崖乃至往北的魏家巷、宽巷子等大部分出生婴儿都是由她接生的。在当时的名气挺大的。</p><p class="ql-block"> 四姑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李兆宇是一个大帅男。曾是纺织修配厂的厂长。女孩李兆华是潍柴学校的一名教师。年轻时美丽漂亮是我们上崖最美最靓的女孩。 </p> <p class="ql-block"> 路南3号大门是一个小杂院,南北八间屋内分别住着3户人家。记忆最深的是其中北屋魏大娘家。</p><p class="ql-block"> 据梅华回忆小时候的事:记得魏大娘坐在炕头上,太阳暖和时坐在北屋墙根下纳鞋底,去她家找同学玩时偶尔也扎上几针。魏大娘对人和善,细声如雨,勤恳持家。养育了两个好儿子。两个男孩都长得英俊高大很有本事。长子是一名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以后在淄博教书。次子魏本柱是文革前潍坊一中的高中毕业生,校兰球队的主力队员,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后来在潍坊电业局工作并担任电业局办公室主仼。是那一批学生中的佼佼者。前几年在街上见过一面,都不敢认了。</p><p class="ql-block"> 路南4号大门是一个东西两院的大户,号称上崖的富庶之家。两院各有花形门入口,敞亮的大北屋一排居住,南屋是书房,葡萄架下有石桌石櫈,左院还有一片竹子,这在一般人家是没有的。这也是上一辈儿人置下的家产。</p><p class="ql-block"> 自打解放前后这里住着谭氏兄弟俩人一一谭博之和谭省之。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时老兄弟俩都是大东织布厂股东。(那时的股东就是资方代表)</p><p class="ql-block"> 谭家注重家教,兄弟俩家的孩子们都很有教养,有规距,从不在街上和邻居孩子打架,见人就打招乎。老三谭省之家的谭绪沛是我的小学同学,潍坊二中毕业以后进内燃机配件总厂工作。说来也巧,他和弟弟谭绪涛同一年同一天结婚,一家同时娶两个新娘,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呢。把谭大娘和整个上崖的人都高兴的不得了。他们家亲朋好友多,来贺喜的人多,喜糖也分得多……</p><p class="ql-block"> 谭绪沛的大哥谭绪胜曾任潍坊二轻局局长。还有一个大排行十一哥曾是威海自来水𠂆的一把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路南5号院住的是胡良才先生一家。胡家是最早在上崖荒地野岭上盖房定居的人家。一开始就盖起有南屋北屋、东屋西屋组合的一座标准回合院。开了"由崖变街"的先河。胡良才老先生长得又高又大,为人忠厚老实,有三男二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路南6号院里住的是李福新兄弟俩。李福新是上崖的骄傲,早年就读了大学,是不多见的人才。后又参军到部队,是某空军部队文化教员,七十年代的团级干部,后转业到潍坊工商银行干了行长,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 顺便说一李家趣事:李福新的侄子李学仁,高中文化,因婚姻问题受刺激几乎每天在街上嘟嘟囔囔乱跑,小孩的见了他吓得不敢出门。可是唯有一个人能让他老老实实在家呆着,那就是上崖组长高玉凤。李学仁一听见有人说高玉凤来了,马上跑回家关好门不敢再出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南7号大门内住着孙桂和老先生兄弟俩。据老人们说,他们也是最早入住上崖的。在当时的胡家东侧盖起南屋五间,北屋两间,僻了一个大院子。孙桂和是个老中医,有三个闺女。兄弟俩一个院住,两家人安分守己过日子,很和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上崖最东头路南8号院,北屋住着一刘姓人家,小时候我们都叫他刘大爷。年青时在外地工作,退休后回到家乡潍坊。老人家精神矍铄,身板硬朗。老伴刘大娘是一位退休工人。跟人说话总是慢悠悠的从不大声。邻里关系融洽。他们有二男一女三个孩子,两个男孩衣着得体,俊美刚毅。老大是五一电池厂的厂长,老二是一家大集体单位的厂长。女孩文文静静,容颜俊美。</p> <p class="ql-block"> 路北9号院,也是一个平常的小合院。依墙而建只有北屋和东屋。院内住着3户人家:北屋是于成统先生一家,东屋分别是谭福环先生一家和姓王的一家。</p><p class="ql-block"> 于成统老先生家境富裕,早年也是大户人家,听老一辈说整个北下河都是他家管理。他一共生有7个孩子,一男六女。其中五个女孩都有高等文化,所从事的职业可见一斑,干医生的当老师的都有,这在当时五六十年代可是很罕见的。他家的男孩于子明,山东师范大学毕业。曾和姐姐于爱云一起受聘于油房沟小学当老师,一干十几年。(只可惜于子明老师因病英年早逝。上崖的乡亲们都很惋惜这个人材。)</p><p class="ql-block"> 东屋住的是谭福环老先生一家,老两口生有一儿一女。早年在昌潍地区工会委员会工作,后又调入潍坊柴油机厂,是一位老八级工。人好脾气好从不生气,不笑不说话。老先生的老伴在一家织布厂工作,两个人都有收入。一男一女俩孩子在那年代家庭条件算好的,不缺吃不愁穿。而且俩个老人互敬互爱,邻里关系又好,深受上崖人家赞誉。</p><p class="ql-block"> 谭老先生的儿子叫谭家佑,是油房沟小学学生,初中毕业到潍坊新华印刷厂工作。因工作表现突出被推荐工农兵大学生学医,毕业后在厂医务室工作。退休以后老有所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热心公益事业。现在是一名民主建国会成员,民主人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路北11号院,住着三户人家。一进大门四四方方大过道,走过过道往西一拐再往北便是大敞院。北屋三间,南屋三间,东屋两间。隐约记得北屋的主人姓候,解放前是大家主,(究竟家业多大也没考证)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小时候都在油房沟小学上学。二儿子候光泰曾是油房沟小学教师,后来在潍坊一中任教导处主任,现退休在家,安享晚年!候光泰的大姐候坤英也是上崖一大美女,学习好,又知老知少,邻里关系好。曾是保刃厂的一名工会干部。现在大概也都迈入古稀之年了吧,很想念这些街坊邻居,儿时伙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崖路北十三号院是一个"大车门",大车门按潍县土话说是一个内路宽长能进马车的大院落。这个院落是下崖和其他小巷比不了的。也是上崖街里独有的。这恐怕与当时的地埋结构西通无路有关。</p><p class="ql-block"> "大车门"内原住十三户人家,后增加一户。是因为车门内东边有一块大空地,有一谭姓人家在大空场地上盖了三间北屋。以后车门内便居住14户人家。这一来大车门的路比原来窄了好多,只能进个地排车了。</p><p class="ql-block"> 进大车门往北走东户是谭泽家,孩子较多,而且男孩五个女孩一个,在那个贫寒的年代净张着嘴吃饭的。拉把这些孩子老两口可是受了不少累。不过孩子长大了都挺有出息的:老大谭忠星在十八岁那年参军了,在大车门内是第一个挂光荣牌子的人家。老四谭忠平的儿子接他大爷的班也光荣参军,上过军校直至营级干部。</p><p class="ql-block"> 大车门内路很长,再往北走过一个过道是东西两个院。东院也是谭家的弟兄们,老大、老五、老七住北屋、一人一间半。南屋间是他堂兄老六住。东屋谭老太太自己住一间半。一大家子相安无事,平平淡淡过日子。</p><p class="ql-block"> 上崖14号大门内住着矿山机械厂的老师,院内西屋张连奎是矿山机械厂的的一把手。人很好。有两个女儿长的漂亮象洋娃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进西院有一个大插石屏风,放在大门前五米左右。两棵杨桃树栽在大花盆里放在插屏两则很撑门面。</p><p class="ql-block"> 再往里走,一棵冰糖籽的甜石榴树栽在北屋窗户下,五六月份那白色的石榴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醉人心田。到10月份收成季节时,那石榴树挂满了裂着嘴的,闭着嘴的大甜石榴,可诱人了。院子里的孩子馋得站在树下左瞧瞧右看看,趁没人时偷着摘下一个石榴解解馋……成了儿时的笑谈。</p><p class="ql-block"> 西院南屋王大妈是一位心地善良,和蔼可亲的老人,一辈子不打不骂孩子。和街房邻居友好相处。不管邻居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帮忙,王大妈二话不说,帮人家买菜、看孩子、做衣服、纳鞋底样样活都拾的起。是上崖公认的乐于助人的好大妈。</p><p class="ql-block"> 王大妈的大儿子叫王琪,现在是一位离休干部,已经九十多岁了。听说我们要写上崖家乡的故事,非常热情,积极参与並连夜写了长长的回忆录,介绍他当年是如何参加革命为党工作的。(后附一个单独的章节介绍)王琪走上革命道路很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 三、上崖的往日故事</p><p class="ql-block"> (-)德高望重的街道组长高玉凤。</p><p class="ql-block"> 大车门西院南屋是高玉凤家,与王大妈妯娌。妯娌俩互敬互让,互帮互助。王大妈一儿一女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潍。高玉风五个孩,三男两女。只要有空王大妈就帮忙看侄男侄女从不嫌累。孩子们长大后,帮王大妈挑水,买粮,买菜,买煤。象对待自家母亲一样亲。</p><p class="ql-block"> 小学同学谭家佑特别跟我说:高玉凤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上崖的居民都很尊敬她,干街道组长几十年,对上崖的每家每户了如指掌。谁家有困难需要帮助都是从自家拿吃的去帮一下。需救济的,马上写报告上报居委会,根据家庭具体情况居委会下发救济款。 谁家有矛盾邻里之间不和睦找到高玉凤,她会在最短时间内调解,握手言和。</p><p class="ql-block"> 梅华回忆道:母亲一心为居民办好事,不辞辛苦从不抱怨。记得60年代及70年代初社会上每月都分布票、粮票、煤票、油票、棉花票、过年分鱼票、肉票等,都是各组组长把居民家的户口簿、粮本、煤本收上来,再根据人口把各种票证分好夹在户口簿或粮本里,再往每家每户的送。你想想,那时候上崖街里近60户人家,一收本子一大摞,工作量很大。但高玉凤从不嫌从不烦,几十年来分发票证从无差错,居民非常的信任和佩服组长。</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的东关东四平居委会提起高玉凤几乎没有不认识的。居委会主任王玉英上公社开会都要叫上高玉凤参加,是让高玉凤记录开会内容回来好传达公社会议指示精神。居民们都说高玉风是公社王主任的"小秘"。(高玉凤是青岛铁路小学毕业生。在校田径跳高和竞走比赛中曾打破青岛小学和省小学记录,获得过金、银、铜牌呢)</p><p class="ql-block"> 记得一九六三年潍坊开展扫盲话动。上崖不识字的老太太的们都来到高玉凤家,冬天坐在炕头上,夏天坐在大院里由高玉风教认字、识字,认自己的名字。有时候学习都忘了做饭。后来好多老太太会写自己的名字了,还有的能看报纸和书。时间长了一见高玉风就喊高老师,让高玉凤乐得合不拢嘴……</p><p class="ql-block"> 其实高玉凤真的在和平路小学干过几年教师。后因孩子多,忙不过来辞职了。</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上崖的路被雨水冲的很不好走。坑坑洼洼的。是高玉凤组长带领上崖的老少爷们亲自捡小石子、小砖块,沙子用肩扛,用车拉,运到上崖,再从东头铺到西头。没白没黑干了好几天,真是人多力量大,硬是修好一条平平整整的沙土路。那时上崖的居民多么团结,多么和谐。</p><p class="ql-block"> 高玉凤的孩子们在单位也是工作上进,积极肯干。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都会很有出息:大儿子在莱阳电厂是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后调潍坊化纤厂任动力分厂副厂长,副总支部书记工会主席。长女是一名工作任劳任怨,工作积极肯干的退休职工,其丈夫曾是潍坊一中的教导处主任。次子是潍城区再生资源公司一名工作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业务员。</p><p class="ql-block"> 小儿子上小学、初中都是班长。团支部副书记。参加工作后任潍坊石油公司润滑油公司副经理。小女儿是油坊沟小学的学生。多次代表校队参加市小学级乒乓球比赛。参加工作后曾是诸城纺织厂机修车间团支部书记。后调入潍坊内燃配件总厂任幼儿园园长。合并潍柴后任潍柴幼稚园副园长兼北区幼儿园正科级园长。退休后一直担任潍柴老干部八支部书记。去年党员归社区管理后任金都社区同乐园小区党支部书记。继承了母亲的优良传统,积极为社区工作,守正创新,有所作为。继续为上崖的后人们创造着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二)一个上崖的老革命王琪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这是王琪同志作为一名老革命为上崖故乡所写的记述家乡历史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八年春天潍县解放,改名为潍坊市!我当时在潍县县中初中三年级。班主任是位老干部,对我们很关心,给我们讲了许多革命道理,迅速提高了我们的觉悟!我们积极走访不敢到校上学的同学家,向他们做宣传工作,使他们解除对共产党八路军的害怕和困惑,很快就到校复课了。</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是班长,是学校的积极分子。四八年秋,济南解放。济南许多学生受了国民党的反宣传,不敢入校复课。潍坊市青联(即青年联合会,是团市委的学生部。因共产党和共青团尚未公开,还处在秘密阶段,所以对外出面的就是青联),在市委的指示下,组织了潍坊的进步青年学生,成立了济南慰问团,去济南慰问学校的学生,通过演节目,现场演讲,开座谈会等方式,做宣传复课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荣幸地被选中参加了慰问团。慰问团共三十多人,乘汽车去的济南。(当时铁路未修好,不能通火车)在济南做了十天的宣传慰问工作返回了潍坊。</p><p class="ql-block"> 我随着革命觉悟的提高,于四八年8月正式参加了革命,成为一个革命干部。四九年共青团公开,成立了团市委。我也就参加了共青团,成为团员。当即被分配到共青团坊子区团委做宣传委员(当时的于潮,任团委组织委员,和我在一起工作。也就是他以后当了潍坊市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 我一九五零年光荣的参加了共产党。同年五月,被调往山东军区(即以后的济南军区)机要干部学校学习机要工作,正式成为了军人!在校学习(包括实习)二年,成为了一个副连级的机要干部。后因朝鲜战争需要,我们三个连队毕业,重新分配工作!一连干部被分配去了朝鲜,二连干部被分配去了各军区,三连干部被分配去了山东分局(即后来的山东省委)各市、地委工作。我是三连的,被分配到文登地委办公厅机要科工作。</p><p class="ql-block"> 我当时虽不愿意从军队回地方工作,但作为军人必须无条件的服从分配!我在文登地委工作到54年,文登地委撤销,合并到烟台市委。当时的文登地委书记于明,被山东分局按排到了青岛市,任市委副书记。我作为地委书记于明同志的机要秘书,一同来到青岛市委机要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六年被按排去了青岛市人民政府机关党委任团委书记。五七年去了青岛疗养区党委任团委书记。六零年疗养区与市卫生局合併,担任了卫生局团委书记。此后又担任市口腔医院党委书记,后又去市第四人民医院、市胸科医院任院长,副教授,直至离休!现定居青岛,安渡晚年。</p> <p class="ql-block"> (三)那些儿时的伙伴和故事</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的儿时伙伴有很多,因时间久远,故地拆迁,奔波劳碌都失去了联系,可儿时我们一起玩耍的时光还常常浮出在脑海里……王梅华、谭家佑、李学慧、谭绪沛、谭国娣、谭淑贤、李兆华、李学义、谭忠玉、谭忠利、谭忠祥……一起到油坊沟小学上学,一起去北大路挑水,一起去粮站称粮、一起去炭庄买煤。放学后一块踢沙袋、打王八、跳皮筋儿、滑冰、打懒儿、扑墙……</p><p class="ql-block"> 上崖西头棘子沟和红土湾崖的交界处安装了自来水井,离自家可近了,从此再也不用去北大路的老压水井挑水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说明:此"上崖的故事"主要是以回忆的形式记录和呈现当年的情景。难免有遗忘的人家和旧事。同是上崖人看到以后再补充资料完善成品,留於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文资料提供:王梅华、王琪、谭家佑</p><p class="ql-block"> 编辑整理出品:杜崇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附人物介绍:</p><p class="ql-block"> 王梅华,上崖人,中共党员,现在是金都社区同乐园小区党支部书记。</p><p class="ql-block"> 王琪,上崖人,中共老党员,离休干部,建国前的老革命。</p><p class="ql-block"> 谭家佑,上崖人,现为民主建国会地方支委,民主人士。</p><p class="ql-block"> 杜崇光,东关人,中共党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诗词学会会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声明:部分照片取自网络,不与本文内容有相关关系,存异自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癸卯冬日完成於潍洲故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