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雨田农机厂,现在成了简易的住户大院。</p><p class="ql-block">张嫂刘妈一帮人聚在一起扯家常。这个大院原是农机厂办公楼基础改造的,以办公的小三楼为正面,左右两边各建两排窄长的简易平房,办公楼对面的食堂,杂物房也都改造成简易住房,因而形成了四合院,这个大院密集的住着六七十户人家。大家调侃为“七十二家房客”,大院外围北边还建有四五排平房。</p><p class="ql-block">这个宿舍区安置着近百户人家,住在这里的大多是40岁、50岁男单职工及其买了城市户口的家属。户口政策放宽,对于家属是农村的来说是好事,万把块,甚至几千块就可买到一个梦寐以求商品粮户口,这些职工想尽一切办法,将老婆孩子(他们多数为两个孩子)的户口买了,这样和其他双职工一样都是城里人了。</p><p class="ql-block">厂里,为解决这些买了户口职工的后顾之忧,与雨田镇合作,打算办个联办厂,就用旧农机厂地方建了简易过度住房。联办厂建成后,就地解决家属们就业。张嫂他们带着美好的愿景,兴高采烈从老家搬来了,新的生活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可高兴劲还没过,厂里搞内部退养,尤厂长狠砍下来的那批人。主要是这些“40”、“50”职工,这里70%的以上都被内退了。张嫂的丈夫也是内退行列。当初计划建的分厂停滞下来,不了了之,有传言,厂与镇合作不下去了。</p><p class="ql-block">张嫂的丈夫杨师傅七级段工,手艺很棒,退后他到周边乡镇企业找到了技术对口工作。他们有一男一女,儿子杨劲松在省工业学院读大三,是个品学兼优阳光男孩,懂事,上进,有理想,张嫂两口每每听到别人夸赞儿子,心里总是甜甜的。儿子是他们的希望,他们觉得,自己再累再苦也无所谓。</p><p class="ql-block">张嫂和刘妈这帮人,搬来小半年了,令一向忙惯的他们有点发急了,面对的真实的生活,当初高兴劲被慢慢地消磨光了,他们时常聚在一起,互相倾诉,以此排解心中的忧愁和打发时光。</p><p class="ql-block">一开始,聊天时还有嘻嘻哈哈逗趣声,扯着扯着就有人叹息起来。这时董妈提着个菜篮子过来,篮子盛着发黄的青菜帮子和皱巴巴萝卜,她刚从菜场捡菜回来。日子过得紧,这是董妈想的办法。刘妈触景生情,不自然地就叹气来。</p><p class="ql-block">董妈的丈夫刘师傅,内退后在附近的一家个体包装箱厂打工,在帮着老板修房漏时,不幸摔伤,一直卧床养病,日子艰难不言而喻。</p><p class="ql-block">“这日子怎么过啊。”张嫂说。</p><p class="ql-block">“怎么过?慢慢过,现在正是秋收农忙季节,明天我去看看可有人要帮工的,天无绝人之路,我就不信会这样被憋死。”刘妈的一席话启发了大家。</p> <p class="ql-block">入秋,农田里一片繁忙,一群走在田边嘻嘻哈哈的大娘大嫂,引起了忙得不可开交农人注意,这群人既不像农村人也不想城里人。</p><p class="ql-block">有人就问了:“你们会农活吗?”</p><p class="ql-block">“哈哈,啥活不会,栽插锄割我们都行。”</p><p class="ql-block">“愿不愿给我们帮帮工啊,帮我们割稻子,付工钱”</p><p class="ql-block">领头的说:“好说十块二十块你们看着给,反正我们也是闲着。”</p><p class="ql-block">这群闲人就是张嫂他们。</p><p class="ql-block">现在有人让她们帮工,真是个好事。</p><p class="ql-block">一天帮工下来,张嫂她们又高兴又疲劳,还夹带着一些沮丧,那位农家管她饭吃,收工时,东家看她干活在行,且肯出力,付了她二十元工钱。二十块钱够她家一周的菜金,想想是靠自己双手挣来,还是蛮开心的。不过,很长时间没做农活了,乍干农活确实有点累,懒得动。</p><p class="ql-block">坐在桌边喝着水,连灯也没开。平时,这个时候她已将晚饭做好,等着丈夫和孩子们回来吃晚饭。就在这时儿子小松推门进来,看到黑灯瞎火,一边开灯一边问“人呢?”抬头看见母亲疲惫坐在桌前,吃了一惊,“妈你怎么啦?”妈从迷糊中醒来,“没事,就是有点累。你怎么回来啦?”</p><p class="ql-block">“我不是每个星期六都回来吗?”</p><p class="ql-block">张嫂回过神来,今天是周六。母亲简单告诉他今天给人帮工的事。看到母亲如此辛劳,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用自己努力来改变家境。</p><p class="ql-block">晚上躺在床,虽然很累可翻来覆去睡不着。在老家时自己是土地的主人,是“地主”,到这里成了帮工的了。唉,这能怪谁呢,怪老公?老公当时建议自己留在老家,守着小二楼,还有那几亩田和茶树林,等几年退休回来享受田园生活。可是自己主张要来,想到这心里一阵酸楚。</p><p class="ql-block">张嫂她们帮了一秋的工,家庭经济压力得缓解。</p> <p class="ql-block">大院里的其他人家,女人们经过一个秋天帮工,男人们也都因是四五十岁的技术工人,陆续被乡镇和个体厂聘用了。他们在这些小厂都成为技术骨干,在那里发挥了技术专长,也为家里增加了收入。紧张的日子得到了缓解。</p><p class="ql-block">转眼到了第二年的国庆节,大院里的树下, 三三两两聚集着聊天逗乐的人群,不像一年多以前那么沉闷,笑声不绝于耳。</p><p class="ql-block">张嫂家不时地传出朗朗的笑声,邻居们也三三两两的从他家进进出出。原来张嫂家小松从深圳会来。</p><p class="ql-block">张嫂儿子杨劲松,大四时去了深圳一家上市企业实习。上个月实习期满,因表现突出被实习单位录用,年薪十万,国庆假期后正式上班。年薪十万,这将使张嫂家从根本上摆脱困境。苦尽甘来,张嫂笑脸又回来了。这几天走到哪都是笑呵呵的。</p><p class="ql-block">与杨劲松同时被绿用还有这个大院里的于拥军和刘汉全。这几个内退职工的子弟深知父母的艰难,艰苦家庭出来的孩子,勤劳肯干,吃得苦,都得到老板的赏识。</p><p class="ql-block">不久,张嫂的儿子杨劲松在深圳自己开了公司。</p><p class="ql-block">后来,张嫂儿子杨劲松在苏州办了分公司。</p><p class="ql-block">再后来,张嫂儿子杨劲松的公司上市后兼并了父亲原来的厂。</p><p class="ql-block">张嫂认为,这些年好像是过山车。儿子有出息,也多亏当年那段艰难日子的磨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