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托克托【23】

方远

<p class="ql-block">主编:<b>内咸</b></p><p class="ql-block">副主编:<b>方远、白丰</b></p><p class="ql-block">责任编辑:<b>贾晓燕、李丽菊、姜俊兰、张瑞霞、杨林霞、孟慧生、张宇春、李福林、李永安、任晓东</b></p><p class="ql-block">摄影:<b>王顺义、皇甫耀惠(部分图片来源于托县摄协)</b></p><p class="ql-block">美编:<b>杨生力、丁海军,白吉厚</b></p> <p class="ql-block"><b>关于海生不拉村改名海生不浪村征求公众意见的通告</b></p><p class="ql-block"> 文/呼市一点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河湿地管护中心海生不拉村位于管护中心东南部,黄河北岸,东临托县电厂,南与准格尔旗隔河相望,西与郝家窑村毗邻,北与新营子镇一间房接壤。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耕地面积6000亩,林地面积15000亩,荒地面积1000亩。辖海生不拉、圪堵子、小圐圙、蒲滩拐4个村民小组,公安户籍总户数533户,总人口1275人。</p><p class="ql-block"> 海生不拉本名“海生不浪”,村名源于蒙古语,意为“奇妙,罕见的泉水”,在距离黄河仅一公里北岸的一片平缓的三级阶地上。1962年,海生不浪村发现了以仰韶三期为主的新石器时代遗存,经专家鉴定,该文化遗址为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遗址,1992年 、2014年进行了两次正式发掘,遗址东西宽约 340 米,南北长约 340 米。这些遗址出土了大量墓葬、房基、窑穴、陶器、石器、骨器,这些资料表明当时的社会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是研究史前家庭性质和家庭形态发展变化规律的宝贵资料。凭借发现较早和文化面貌较为单纯等特点,考古界将内蒙古中南部仰韶三期遗存均统称为“海生不浪类型”,甚至直接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 </p><p class="ql-block"> 海生不浪文化包括地域很广阔,有清水河县、包头市、凉城县、察右前旗多处遗址,总面积约 9 万平方米,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生不浪文化以海生不浪村发现的核心遗存命名,是由仰韶文化、大司空文化和红山文化在此地相互碰撞交流交融形成的,具有鲜明的地区文化特色。现村名海生不拉是受当地方言影响,村民口口相传而成,而源自蒙语原发音的“海生不浪”使用率日渐降低。由于海生不拉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等因素,现在的海生不拉村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现村名与打造黄河旅游文化产业有一定冲突,难以反映该村悠久的历史地位。因此,海生不拉村更名为海生不浪村,在尊重村名蒙语发音准确性的同时,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该村的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p><p class="ql-block"> 现诚挚向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征求此次村名变更的意见和建议,请社会各界人士通过来电、电子邮件等方式反馈至托克托县民政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见征求时间:2023年11月 17 日—11月24日附件:</p><p class="ql-block">征求意见表联系人:李彪翼</p><p class="ql-block">联系电话:0471-8516699   </p><p class="ql-block"> 13654885088</p><p class="ql-block">电子邮箱:txmzj1@163.com</p><p class="ql-block">托克托县民政局</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17日</p> <p class="ql-block"><b>托克托与君子津</b></p><p class="ql-block"> 文/孟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言与摘要</p><p class="ql-block"> 2013年,我打工路过清水河县喇嘛湾镇,发现那里街道中心树立了一处石牌坊,赫然写着“君子津”三个大字,等于向世人宣告君子津就在那个地方。后来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君子津在托克托县河口附近最符合历史事实,便创作了长篇小说《君子津》。后来有了电脑,经查阅,发现公开资料的介绍君子津的遗址仍然在喇嘛湾,更加感到修正这一错误的必要,于是留心搜集各种书刊史料阅读。2021年3月,我应时任托克托县文化和旅游局长张素清的要求,对君子津的方位写了一篇考证文章《托县河口镇与君子津》,当时没有在任何平台发表过。但是发现,关于君子津的位置直到今天仍然有争议,其原因是有的地方史资料表述错误或模糊。今年9月,托克托县知识分子文化研究群又提出这个争议,我觉得有必要把以前的这篇文章再修改发表一下,同时增加了这几年阅读和研究的成果,以供有兴趣的同行朋友参考。同时,也为保护和传承托克托县的历史文化做一些微薄的努力。文中所引用的资料,除特别注明外,全靠阅读多种文献凭记忆写出。因为是一篇普及性文字,不是正规学术论文,所以不再一一注明出处,请读者予以谅解。</p><p class="ql-block"> 云中城和君子津渡口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君子津首先是一个渡口。因此在讲述君子津以前,有必要讲一下这个渡口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位于土默川平原的南端,黄河北岸。从哈拉板申、河口、海生不拉到章盖营沿线的黄土台地上,留有我们祖先生活的许多遗物,大部分是石器和陶器。这些文物,大部分保存在托县的博物馆内,至今都可以看到。为此,有关学者命名为“海生不浪文化,”距今在10万年到7000年。它告诉我们后人,这里曾经是中华民族祖先繁衍生息地之一。他们在这里进行着原始的狩猎和渔业生产活动。从夏朝开始到商朝,有了简单的文字记载,土默川包括如今的河套地区,因为这里人烟稀少,甲骨文把这个地区称为“鬼方,”把大青山称为“阴山。”随着生产力的逐步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逐渐分离,土默川和河套地区成为牧场。从事游牧事业为生的民族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被认为是少数民族,史书上以“熏育”“猃狁、”“戍狄、”“林胡”“楼烦”等称谓,后来统一演变为“胡人”,用来泛指北方的游牧民族。这些称谓,不仅在司马迁的历史巨著《史记》中可以经常看到,就是最早的文学名著《诗经》中也经常发现。《诗经·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起居,猃狁之故。”说的就是这个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有人认为古代文学作品也是虚构的,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古人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目的不是去发表出版赚稿费的,况且那时也没有报刊杂志或出版商。他们的作品,都是为现实服务的。《诗经》中的“风”是采集的民歌,用来考察民俗风情的;“雅”是贵族阶层交流的通用语言,“颂”是用来庆典或祭祀的标准应用文。我们看到先秦诸子的典籍和外交活动,经常会引用几句《诗经》里的话,用于外交辞令。民间一直有“念诗经,会说话;念易经,会占卦”的俗语,都是直接为现实服务的。还有被鲁迅赞誉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是首先是记载历史事实的。只不过因为司马迁的描写太生动逼真了,我们才把他当做文学经典来看待的。因此,我们对遥远的历史的考证和理解,如果没有明确的实物去证明,历史书籍和著作就成为唯一可以采信的证据。如果都去怀疑甚至否定,必将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p><p class="ql-block"> 现在再回到历史的叙述中。北方的少数游牧民族兴起以后,与内地的农耕民族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矛盾愈演愈烈。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少数民族犬戎进攻,导致西周灭亡。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但是王室的地位更加衰落,原来的诸侯小国互相倾轧兼并,历史进入了战国时代。公元前376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成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和标志性事件。宋代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就是以这个事件为起点。赵烈候成为赵国的开国皇帝。他们以邯郸为都城,势力逐渐扩张到土默川河套地区。公元前399年至公元前387年,赵烈候的弟弟赵武侯继位执政。赵武侯在《史记》中称为赵武公,在《资治通鉴》中称为赵武侯。赵武侯在位时间不长,其他建树不多,唯一的政绩是首先在土默川地区建立了云中城,遗址在今托克托县古城镇。这是土默川上建立的第一座城池,揭开了土默川历史上沉闷的一页。有关云中城的建城记载,最早在《虞氏记》这本古籍里。原文是这样描写的:“赵武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东至阴山,又于河西造大城。一箱崩不就,乃改卜阴山河曲而祷也。昼见群鹄游于云中,徘徊经日,见大光在其下。武侯曰:‘此为我乎?’乃即于其处筑城,今云中城是也……宋白曰:胜州榆林界有云中古城,赵武侯所筑。”可惜的是,原本《虞氏记》已经散佚,这段记载被转述保留在郦道元的《水经注》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以后又被录入各种地方志中。如《山西通志》、《清统一志》及《托克托县志》等相关史书中。赵武侯死后52年,公元前325年,至公元前299年,赵武侯的侄玄孙赵武灵王继位。到了公元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国力强大,打败了林胡、楼烦等占据了土默川与河套地区的少数民族,在今河套地区五原县附近修筑了高禄塞长城,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三个郡。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应当先有云中城,而后才可能设立云中郡。所以赵武侯先建立了云中城,以后赵武灵王才可以设置云中郡。现在的一些史料误记云中城为赵武灵王建筑,一些网络上的文章也跟风传播,甚至在一些博物馆的展览中也堂而皇之地出现此说,实在是极大的错误。正确的叙述是赵武侯建立云中城,赵武灵王设置了云中郡。为了反驳那些固执己见的人,现在再举两条佐证:1、《史记·史记正义·列国分野》:“赵敬候十一年(公元前376年),赵分得晋国,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注意这几个古地名,在当时还没有称为“郡。”2、还有就是刘向辑录的《战国策》,是当时重要人物的外交言论实录,其中不掺杂任何个人情绪和观点,因此具有更高的可信度,也因此成为后世历史学家转述引用最多的先秦典籍。《战国策·燕策一》:“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33年),苏秦将为纵北说燕文候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粟支十年……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故不能守也。”这里苏秦说燕国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如果秦国来进攻,需要跨越千里之地。纵然得到燕国的城池,也守不住,最终会放弃。苏秦的目的是希望六国联合打败秦国,所以自然把优势说的很明显。在这里,也没有说云中、九原是什么行政建制,只能是普通城池。又见《战国策·赵策二》:“苏秦从燕之赵,始合纵说赵王曰:六国从亲……秦攻韩、魏,则楚绝其后,齐出锐师以佐之,赵涉河漳,燕守云中。”可见,云中城建立以后,并不是一直属于赵国统治,北方的燕国凭借其天然的地理优势,也把云中城收入囊中,或者是燕赵结成联盟。这就说明了云中城在建城直到秦统一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是燕赵的边防前沿阵地。后人经常把燕赵二字连读,也证明这两个国家都以北方为活动中心,一直到被秦灭国。</p><p class="ql-block"> 这里用很大篇幅讲了云中城,似乎与君子津关系不大,其实不然。因为他是周围地理坐标的重要参照物。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凡是叙述到北方游牧民族与内地农耕民族历史的地方,几乎都离不开有关云中城的描述。而云中城的遗址在今天的托克托县古城镇西,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现在还可以见到云中城的一段残损的城墙,可以想像初建时的规模。</p><p class="ql-block"> 公元236年,秦国通过长勺之战,就彻底打败了赵国,把云中城周围占领,并设立了云中郡。公元221年,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再次确认云中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郡的最高长官是郡守,管行政;副长官是郡尉,管军事及地方治安、刑狱;还有郡监,分管民政、水利等。同时,设立云中、武泉二县。县的长官叫县丞。这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的关系一样,同住一个城市,但是分管的范围不同。现在托克托县博物馆保管的“云中丞印,”就是云中县的县丞的官印,而不是云中郡郡守的官印。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级人民政府建制,郡守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武泉县遗址,今人考证为呼市南郊小黑河发源处,因当时小黑河称为武泉,武泉县因此得名。《水经注》:“武泉水出武泉县故城西南,西经北舆县故城南。”但是清代顾祖禹编写的《读史方舆纪要》把武泉县定在山西大同西雁门关一带,被后世学者指出错误。其原因是后来在山西原平县附近有一个武泉的地方,后来改为扬武寨,致使顾祖禹产生误读。</p><p class="ql-block"> 秦朝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可惜存续时间不长,就在农民起义的洪流中被冲垮了。刘邦经过和项羽争夺天下,取得了胜利,正式建立了汉朝。从此汉族作为一个正式的民族群体走上了历史舞台。为了更好地捆制北方地区,汉朝除了保留云中郡的建制外,还先后在黄河沿岸及土默川地区先后设立了11个县治,就是云中县(今托县古城镇)、沙陵县(今托县哈拉板申东北)、阳寿县(今托县河口村东梁)、祯陵县(今托县章盖营村东梁,一说在今喇嘛湾南,后为桐过县、漪桐县)、沙南县(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箕陵县(后改为陶林,今内蒙古察右中旗)、武进县(今和林、清水河接壤处)、原阳县(今卓资县大黑河源头附近)、定襄县(今内蒙古和林、兴和县一带)、咸阳县(今萨拉齐东北)、武泉县(今呼和浩特市西南小黑河发源处),可见云中郡的管辖范围之大。后来这些地名几经改动,有的被很远的地方借用作为城镇名字,像原来鄂尔多斯的板素壕一个极其普通的地方称为东胜一样,给后人带来考证上的许多迷茫。</p><p class="ql-block"> 水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古代不可能像现在一样实施什么南水北调、引黄入呼等水利工程,所以城池必须修建在有水源的地方。黄河与土默川平原发达的水系为建立城池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那么,就不难理解这些大大小小的城池建在河流附近了。因此,在《水经注》中,可以看见大部分对这些城池方位的描述。即使现在这些城池遗址附近没有河流,那也是河道的迁移和气候变迁所导致。</p><p class="ql-block"> 从汉朝建立一直到明朝末年,清朝建立,以上这些城池的命运大多荒废。这和内地古城的完好保存有极大差异。究其原因,是长期处于北方少数民族与内地汉民族的无数次战争所带来的结果。从汉朝建立开始,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采取了征伐、屯田、和亲、互市、分封等各种政策,虽然促进中华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是历史主流,但是也不可否认战争和朝代更替对这些城池的毁坏。这些城池的绝大部分是边防驻军的需要,农业开发的主力以边防士兵为主。只有在较长的和平稳定时期,才从内地迁来汉民耕种土地。农民和士兵在古代是很少流动的,但是政令和军令需要传达,就近解决不了的军需物资也要靠内地转运。因此不管哪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交通建设是重要的任务。秦朝在短短的几年间就修筑连接了全国的主要公路,并且形成标准化,称为“直道。”汉朝建立以后,经过几个朝代的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随着卫青、李广、霍去病等大将不断反击匈奴,北方的交通道路逐步向北和西北扩展,土默川和晋陕地区的道路也被打通。托县以云中城为中心,向西开通了至甘肃、宁夏的西域丝绸之路,也可南渡黄河至上郡、北地郡到达酒泉、玉门关出西域;向东可以入雁门关到达大同一带。向北直到大青山以北的单于庭。公元前33年,迎来汉匈关系史上一件千载传颂的大事——昭君出塞。昭君出塞的路线,史书无明确记载,但是根据北方道路交通的发展情况,可以肯定大致路线是:自长安东出,从山西永济市渡河经太原北上,经杀虎口出塞,路过和林、云中城、包头至河套光禄塞单于庭。这条路线叫河东道。郡县稠密,物资水源供应充分,便于昭君出塞的随从和使节的车辆兵马沿途休息招待。而且在包头附近、呼市附近和杀虎口出土刻有“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的砖刻铭文。也间接印证了这一件北方古代交通史和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舌尖上的一溜湾</b></p><p class="ql-block"> 文/高雁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美食。</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是黄河流入呼和浩特的第一站。过去的河口镇,现在的双河镇河口村,位于黄河“几”字形拐角的右上角,南距黄河2公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好是黄河上、中游分界点,也是大黑河逆向汇入黄河的口子,河口之称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河口村是一个极为兴盛的水旱码头,“曾经是东通幽燕旷原、西接河套甘宁、南连晋陕腹地、北系大漠草原的水陆交通要冲,人流物流密集,社会信息灵通,草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此交融,东西文化在此相汇。”</p><p class="ql-block"> 河口是粮油、盐碱、甘草、皮毛、牲畜、木材等货物的集散地,买卖十分兴隆。后来,很多行商看好这里的商机,纷纷带足银两到此买房置地,从行商变为坐商,共同推动着河口地区的经贸发展。商户以走西口而来的山西人为主,较大的字号都有自己固定的装卸货码头和货场。这处终日繁忙的河运码头,曾经在商贸运输上发挥过极为重要的作用。1923年平绥铁路通到包头,方便快捷的运输让曾经辉煌的河口码头黯然失色。再加上河口时有被黄河水淹没的危险,严重影响正常运输,最终被包头南海子码头所取代。</p><p class="ql-block"> 商船云集、店铺林立的河口,除了“君子津”的传说,也积攒下很多地域特色十分浓厚的乡间美食,比如托县炖鱼、酸粥酸米饭等。相传酸饭源自山西河曲,明末清初随着走西口的移民渡过黄河来到托克托。耐饿的酸饭,消暑解渴的酸粥,备受当地人和过往客商的喜爱,一直流传至今。2023年8月,因面塑、双墙秧歌、河口老龙、隆咚鼓等丰富的非遗项目,河口村入选了首批自治区级非遗特色村镇。</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位于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境内共有大小7条河流,黄河流经县境37.5公里,从河口开始,渐渐改东流为曲折蜿蜒向南,沿河地带被形象地称为一溜湾。这里背靠山梁、面临黄河,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春季升温迅速,秋季降温缓慢,独特的小气候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托县辣椒和久负盛名的托县葡萄都出自这一地区。</p><p class="ql-block"> 每年一入秋,河口管委会黄河湿地管护中心皮条沟村便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一块块辣椒地简直红翻了天。人们高兴得合不拢嘴,挎着篮子提着桶,往来于田间地头。他们美滋滋忙着摘辣椒,一车一车运回家后,切的切、串的串、晒的晒,还得见缝插针,忙活着往出加工粗细不同的辣椒面儿,忙着在家门口接待一波又一波或专程或路过来买土特产的城里人、外乡客。</p><p class="ql-block"> 托县辣椒种植历史悠久,成熟期的果实形状如红艳艳的小灯笼,故得名“灯笼红”。夏去秋来,辣椒秧上的小灯笼,吸足了黄河上中游分界处的阳光雨露和精灵之气,厚厚的果皮内饱含着丰富的维生素与红色素,在烹饪的过程中,总能让极为普通的食材,因为遇见托县辣椒,而变得美艳动人、活色生香。飘着一层红椒油的托县炖鱼、托县汤糕和托县拉面,一直是很多人来托县旅游的借口,当然也是托县人自己的最爱。</p><p class="ql-block"> 红艳艳的托县辣椒是兴旺和喜庆的代言。长在地里是希望,摊在场院是丰收,一串一串挂起来,就成了风景。</p><p class="ql-block"> 皮条沟村出产的托县辣椒以色艳、味香、微辣而著称。每到丰收季节,人们在观赏黄河湿地风景的同时,顺路就能买到或鲜或干的托县辣椒。“一溜湾”牌油炸辣椒、西红柿辣椒酱、辣椒油、辣椒面等系列产品已成为走亲访友的伴手礼。</p><p class="ql-block"> 一溜湾另一个出产美食的好去处,是郝家窑村。</p><p class="ql-block"> 300多年前,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郝家兄弟走西口来到这里,从开荒种地,到定居繁衍,最终形成以郝姓为主的村落。为让后人记住祖辈们的故事,郝家窑村和河口村都建有村史博物馆,梳理村庄的发展史,展陈生产生活中曾经使用或还在使用的老物件儿。通过参观,让更多人了解村庄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位于黄河东岸的郝家窑村,沿黄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近年来,借新农村建设的东风,依托黄河天然景观和神泉旅游景区,郝家窑村以特色农业为基础,充分发挥地域优势,积极打造黄河岸边的农家院和沿黄地区的民俗旅游村,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注入新活力。郝家窑村以优质葡萄种植和优质渔业养殖为主,一个个采摘小院和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看黄河,采摘葡萄,吃托县炖鱼,只要来郝家窑村,这三个项目缺一不可。托县鲤鱼久负盛名,历史上也曾是进贡的佳品,尤其那鲜美的开河鱼更是名不虚传,能吃上,便是饱了口福。</p><p class="ql-block"> 每年早春三月,黄河湿地管护中心郝家窑村文化广场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开河鱼节,通过厨艺大赛、非遗项目展示、农副产品展销、文艺演出等,推动托克托县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扩大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区的影响。此外还有一年一度的黄河文化旅游节、葡萄节。</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郝家窑村依托旅游产业把葡萄采摘、农家乐接待、农业观光、休闲娱乐等项目融合起来,经济收入十分可观,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被自治区农牧厅评为全区“一村一品”示范村。郝家窑村的葡萄,更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嘴里甜到心里。</p> <p class="ql-block"><b>托克托纪行</b></p><p class="ql-block"> 文/赵一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黄河之滨的托克托县,是一片具有悠久而独特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沃土。</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21日,呼和浩特市历史学会一行二十余人自驾车作托县一日游,先后参观了云中古城遗址、明代东胜卫古城遗址、河口镇龙王庙和黄河上中游分界点。兹据所见所闻并参稽相关文献聊成游记数则,以飨诸位同仁并博一粲云耳。</p><p class="ql-block">一、云中古城遗址凭吊</p><p class="ql-block"> 上午九时许,我们一行抵达的第一站是位于托克托县古城镇古城村西南的“云中古城遗址”。这是我的第一次探访,第一感觉是遗址规模宏大,隐约可以感受到当年的不凡气势和人力物力投入的浩繁。</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资料绍介:“古城遗址呈不规则形,南北长1920米,东西宽1760米。夯筑城墙,大都保存完好,最高处残高5.6米。”古城是战国晚期赵武灵王所筑的云中郡治遗址,构筑时间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这应该是赵武灵王果敢实行“胡服骑射”的国策进而灭亡中山国,战胜林胡、楼烦等西北方强敌后将国土第一次拓展到国境以北、黄河以西的杰作。</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仍然主要实行“分封制”,尚未全面实施“郡县制”,各诸侯国将从其他诸侯国或境外非华夏族掠夺的土地不再分封,而是建置县、郡直属于诸侯王,而所谓“郡”的建制,则主要是军事重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云中古城遗址”已被确认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云中郡故城遗址”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政府对云中古城遗址历史文物价值的重视和肯定。</p><p class="ql-block"> 如今又在残存城墙外围设置护栏加以保护,可谓苦心孤诣。学界一般认为,云中郡古城是呼和浩特市境内所建的第一座城池,由此可以说呼和浩特建城史发轫于2300余年前。</p><p class="ql-block"> 遥望古城遗址,除了残存的残高最多不超过六米的高低错落、残缺不全的城墙,我们似乎只能在想象中回溯古城昔日的辉煌,不禁令人生发出一丝丝怅惘的失落感。由此看来,这次兴师动众的古城之行,仅能算是对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上演的英雄故事的一种凭吊吧。</p><p class="ql-block">二、东胜卫古城遗址远眺</p><p class="ql-block"> 午前十一时许,抵达此行的第二个目的地,即位于托克托县双河镇西北东沙岗的明代东胜卫古城遗址。当我们的车队驶入东胜卫城墙入口处的云中酒业院内时,为我们引导和讲解的托县作协一行已久候于此,高情厚谊至可铭感。</p><p class="ql-block"> 东胜卫最早为明初洪武四年(1371)攻下元东胜州后所置,隶陕西行都司,永乐元年(1403)徙至内地,卫城遂废。阿拉坦汗时期为阿拉坦汗义子托托驻牧之地,故称“脱脱城”,清初改称“托克托城”,乾隆元年(1736)改为托克托厅,进入民国改厅为县至于今。</p><p class="ql-block"> 东胜卫城现称为大城,建在县城西北黄河东岸高出河道四十多米的山梁上,北面和东面是土默特平原,南面为起伏不断的的丘陵山区。据考古资料称:“大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2410米,东西宽1930米。城墙以土夯筑而成,基宽14米,顶宽6.5米,残高9—12米。四面城墙正中开设城门,并加筑有瓮城”。在大城城内西北部有东西毗连的两座小城,西城俗称“大荒城”,东城俗称“小荒城”。考古界将三城统称为“东沙岗古城遗址”。</p><p class="ql-block"> 已故的我区著名考古学者、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逸友先生曾对东沙岗古城做过较为详细的调查,认为“东沙岗古城”可分为三重城,并对三重城垣的具体修筑年代、建制沿革等作了具体考证:大荒城为唐朝中宗景龙二年(708)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为抗击突厥所筑东受降城、辽金元东胜州故城;小荒城为金代东胜州子成。</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托县作协同仁的导引下,登上卫城城墙。好多人是第一次登上城墙,显得兴奋不已。托县作协同仁介绍,东胜卫城墙是内蒙古保存最为完整的城墙,但它的价值远不及“大荒城”,因为与辽金元时期建置的丰州、云内州比肩的东胜州,其历史内涵和历史地位远胜于昙花一现的东胜卫。</p><p class="ql-block"> 对我而言,大概已经不止十余次的登过这道硕果仅存的城墙,但每一次登临,都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原本计划参观完东胜卫城城墙后再进入城墙内寻觅大小荒城的遗踪,因时间关系,未能如愿。而许多朋友兴致高昂的漫步在城墙之上,直到西南角的凉亭远眺。因无任何建筑物遮挡,西南方的黄河及丘陵西侧遍植葡萄的村庄一览无余,大饱眼福。(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托克托县中学的建校历史及几次易名 </b></p><p class="ql-block"> 文/杨全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接上期)为了显示“革命”,“破四旧”开始后,红卫兵在全国各地掀起了改名浪潮。改名运动最早发生在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的时候。那天,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的宋彬彬把红卫兵的袖章给毛泽东主席戴在右胳膊上。毛泽东主席问她叫什么名字?宋彬彬回答后,毛泽东主席说,是不是文质彬彬的彬?并说要武嘛!从此,宋彬彬改为宋要武。此后,全国各地学生纷纷效仿。把带有所谓“封、资、修”色彩、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的名字,例如什么“梅、兰、竹”或者带有孔孟之道特征的“仁、义、礼、智、信”等等,都改为“革命化”的名字。一夜之间,托克托第一中学大字报上的署名,就出现了什么“祁卫东、千秋红、李捍马列”等革命化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除了改人名外,地名、店铺、街道、学校单位名称也都掀起了改名风潮。196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在显著位置上发表了“红卫兵”向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发动猛烈攻击”的文章。文章赞扬首都红卫兵走向街头,到处张贴革命标语,积极要求把那些带有封、资、修色彩的街道、学校、工厂、商店名称统统改掉,改换为有政治意义、革命意义的名称。在此潮流的涌动下,8月27日,托克托第一中学红卫兵首先贴出大字报,倡议把为封建王侯、贵族涂脂抹粉的“托克托”改名为“红卫”,把托克托第一中学改名为“红卫中学”。托克托第一中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火速将红卫兵革命倡议报请乌兰察布盟文化革命领导小组。(那时,托克托县隶属乌兰察布盟管辖)后经乌兰察布盟革命领导小组批准后使用。紧接着,红卫中学部分师生进京串连。12月后,串连的师生们陆续归来,成立了“红色造反团”、“卫东兵团”等群众组织。兵团下面又有众多的战斗纵队、战斗队,像《中南海警卫战斗纵队》《东方红》《宝塔山》《烈火》《不争春》《飞雪迎春》《红炮兵》《红外围》《猛虎》《红旗》《红战士》《毛泽东思想》等战斗队都是在那个时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的群众组织。</p><p class="ql-block"> 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题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社论。社论反复强调,1967年是“全国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一月初,以王洪文为首的上海造反派组织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策划下,组织召开了“打倒上海市委大会”,夺取了上海市党、政领导大权,刮起所谓“一月风暴”。《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相继发表社论,肯定和支持上海的夺权。并且号召全国“无产阶级革命派联合起来,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夺权! ”在此影响下,全国各地许多党政机关被“造反派”夺权。不久,托克托县红卫中学的党、政、财、文大权也被“红色造反团”夺去。</p><p class="ql-block"> 2月2日,“呼和浩特市大中专院校红卫兵第三司令部”(简称呼三司)“中国河西公司8·18”等群众组织,发动千余名群众围攻内蒙古军区。在军区南门口静坐、绝食、示威、演讲,并扬言要揪出“军内一小撮走资派”。内蒙古军区领导数次召开紧急会议,并在军区大院内加强了警戒力量,以防事态扩大。2月5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学生韩桐(托县中滩乡格图营村人,1962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1966年文革开始后,韩桐参加了“呼和浩特市大中专院校红卫兵第三司令部”“内蒙古师范学院东方红战斗纵队”。“1967年2月5日在围攻内蒙古军区时,被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副部长柳青开枪打死。2·5事件发生后,周恩来总理当即命令内务部部长曾山带法医去呼市调查事件的经过。经缜密调查和验证后,认定韩桐系柳青开枪打死。”节选自2009年青海出版社图门、祝东力合著的《康生与内人党冤案》一书中的第二章《呼三司冲击军区》之第三节《枪声惊动周恩来》)在冲击军区示威演讲时,被内蒙古军区军训部副部长柳青开枪打死,造成流血事件。韩桐遇害的消息传回托县后,红卫中学红色造反团等造反派组织在第一时间立即作出反应,表示坚决支持“呼三司”的“革命”行动,并发出悼念韩桐的电文。由此,县境内便产生了“三司观点”与“军区观点”派的严重对立和激烈争论,围攻与武斗事件频频发生。</p><p class="ql-block"> 1967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关于处理内蒙古问题的决定》下达后,宣布支持“呼三司”等造反派组织,批评内蒙古军区在2月5日以后的“支左”工作中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严重打击了“呼三司”等革命群众组织。6月22日,“呼三司”组织呼和浩特地区两万余人乘坐四百辆大卡车,驶入托县县城,在红卫中学大操场为韩桐举行追悼会。同时,在《内蒙古日报》上发表了内蒙古日报记者撰写的长篇通讯《草原雄鹰》,详细介绍韩桐中小学和大学时代的人生之路。此时的红色造反团,扬眉吐气,实际上已经发展为左右托县“文革”局面的一支重要力量。7月以后,中,央号召各地革命群众实施革命的大联合,建立“革命委员会”。红卫中学红色造反团等造反派组织,联合其他造反组织,成立了“托克托县无产阶级革命派联络站”组织。并着手筹备成立各单位、各系统革命委员会。</p><p class="ql-block"> 1967年11月23日,由“红色造反团”造反派组织提议,经乌兰察布盟革命委员会批准,为纪念韩桐在“文革”中所作的“贡献”,把韩桐中学时代读书的红卫中学(原托克托县第一中学)改名为“韩桐”中学,并成立了韩桐中学革命委员会。韩桐中学革命委员会第一任主任为卿香苓。(托一中高中语文教师,湖南省永州零陵县人,1927年生,1949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入朝参战,1954年转业到内蒙古和林县文教科任科员,1956至1960年在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专业读书,毕业后来到托一中任教。1967年11月至1968年9月任韩桐中学革命委员会主任、托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韩桐中学的名称一直延用到1969年9月托县县直两所中学合并恢复托克托中学的名称后止。(完)</p> <p class="ql-block"><b>患难与共——节选自长篇小说《大河口》第六十一章 </b></p><p class="ql-block"> 文/方远 孟慧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宏厚清脆的驼铃声在大青山的山谷里回荡。那铃声仿佛穿透了灵魂,震颤着人的心弦。铃声是头驼脖颈下的桶状铁铃发出来的,这个大铃铛驼工们称作驼铎。铁铃铛内置木锤,所以声音宏厚。铃铛下是一缕浅红色的毛穗,多年的风吹日晒,毛穗已经失去了鲜艳的颜色。尾驼挂着一个碗状铜铃,内置条状铁质铃锤,声音清脆,俗称“咋铃子”。驼铎与咋铃子声音一低一高,形成强烈的对比,不绝于耳的铃声遥相呼应,驼工们以此来判断夜行时驼队是否完整无缺。</p><p class="ql-block"> 归化城通往库仑的草原上的众多驼道中有一条“公主路”特别的有名。这是康熙皇帝的六公主恪靖公主下嫁是喀尔喀四部首领敦多布多尔济北上行进的路线。发生在北方历史上的和亲故事并非只有恪靖公主一人,汉代昭君和亲、南北朝时期东西魏和柔然的和亲、隋朝义成公主一生四嫁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几乎颠覆突厥;元代黄金家族与汪古部的和亲,阿拉海别吉公主,就是著名的监国公主……这些和亲故事全都发生在蒙古高原阴山脚下这块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牛栓小道:“恪靖公主北上所走过的驼道是归化城通往库仑的驼路,被称作是公主路,全程两千八百多里,途经39个站段,从归化(呼和浩特)、可可以力更(武川)、召河、达汗得令、霍吉尔脑包、察汗此老、菇勾丹、黑沙图、秃亥河、济斯洪果尔;再从从济斯洪果尔开始驼道进入蒙古国。而且济斯洪果尔这个地方与张家口赴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驼道交汇。再往北是什不圪、明镜、十八圪台、阿不赖、哀勒素达旧、察杭、苏集、章茂公、得勒素达赖、札刚脑包、开勒贵、什报、合彦古、幅尔勒盖、昂伦脑包、乌兰脑包、甲勒盖、龙头、巴汗苏木、崔令庙。在崔令庙呼和浩特通往库仑的驼道与张家口通往库仑的驼道交汇。接下来站段是昂伦此老、昂圪茂、赛乌素不勒圪、古勒牛讨勒盖、锡力忽独、后昂格茂、阿道七老、寒山坝底、红忽淖、大卯独沁、桃赖河、库仑(乌兰巴托)。在诸多驼道中公主路最为安全捷径,途中有河流、泉水、湖泊。进入戈壁滩,每隔数十里就有人工开凿的水井。只是这条路有几股土匪。去库仑另外还有两条路,经武川、乌兰花、二连浩特,然后入蒙古国,这条路狼群多。还有一条西路分支,此路由归化出发,沿着通往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的驼道向北行至蒙古国的岱青贝子,再转向东北行至库仑。这条路过远,绕道了,没人走。”</p><p class="ql-block"> “走乌兰花这条路,遇上土匪可就麻烦了。”陈效明心里嘀咕,他主要是担心白云,她是位女的。白云一同前往库仑,陈效明是不愿意的,茫茫戈壁滩,白云万一出现意外,他怎么向二嫂交待;一路上尽是些爷们儿,一个女子跟着多有不便。但是,接头取货只有白云知道蒙语暗语,既然党组织派她前往库仑,定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陈效明称呼白云为白经理,第一天的行程对于陈效明和翟青青来说既新鲜又兴奋,俩个人说笑谈论着武川的风土人情。北魏至隋唐是武川镇最为辉煌的一个时期,三个王朝的开创者宇文氏、杨氏、李氏家族都出自阴山以北的武川镇,前后共有10个皇帝。俩人从宇文泰、宇文觉、宇文毓,杨坚、杨广,李渊、一直谈到李世民。这几个皇帝与武川镇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白云惊叹陈效明对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历史知识的精通。陈效明笑着说,他上学时最喜欢的是历史。</p><p class="ql-block"> 夕阳洒尽最后一抹余辉时,驼队进入了武川县城。牛栓小轻车熟路寻得一家车马店住宿,驼工们忙着卸货。驼工们睡大通铺,当然,经理掌柜睡单间客房。</p><p class="ql-block"> 车马店伙计热情招呼着,陈效明道:“伙计,我要两个单间。”</p><p class="ql-block"> “爷,不好意思,只有一个单间了。”</p><p class="ql-block"> 陈北斗扛着行李对陈效明说:“十一叔,我去睡大通铺,你和白经理睡一起吧!”翟青青闻听,脸一下红到耳根,幸亏天色昏暗,没人注意。</p><p class="ql-block"> 吃过晚饭,陈效明觉察到对翟青青的尴尬道:“我去大通铺睡,你一个人睡吧!” 陈效明说完,穿上羊皮袄要走。 </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拦住陈效明,小声说:“陈经理,事出无常必有妖,最好不要做引起别人怀疑的事。”</p><p class="ql-block"> 北方的房屋都有火炕,与一个大闺女睡在一个炕上,陈效明有些莫不开。他搬着铺盖卷放在地上。翟青青道:“大冷的天,你睡地上生了病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跳下地来,将铺盖卷搬到炕上,把墙角水瓮旁的板凳放在铺盖卷中间,嬉笑说:“陈效明同志,我又不会吃人,你放心睡吧!”</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苦笑说:“你像蒙古女子一样豪爽,是我的思想龌龊了。”</p><p class="ql-block"> “我母亲是蒙古人,我身上流着一半蒙古族血液。”</p><p class="ql-block"> “哦!二嫂从来没告诉我。”</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怕自己说露了嘴,忙转变话题道:“我表姐又不是长舌妇,什么都告诉你。我累了,睡呀!”</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吹灭了窗台上的油灯,没有脱棉衣棉裤就钻进被窝里。一个千金小姐睡在小客栈里,浑身痒的难受,是革命的信仰给了她强大的毅志力。</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头挨着枕头,不一会儿,就发出了低沉的鼾声,这个陈家三少爷已经没有了富人的娇气。翟青青翻来覆去睡不着,也许是与陈效明同睡一炕的兴奋,也许是被褥的烟臭汗臭味熏的。当陈效明鼾声响起时,她不觉得惊扰她,反而她觉得这鼾声很好听。她坐起来,把被子扔到一旁,摸索着从椅子上拿起陈效明的羊皮袄躺下盖在身上。虽然羊皮袄也有汗腥味,她却深深的嗅了几下,这个汗味却是那样的好闻。她胡思乱想着,回忆着在大召演《一元钱》第一次与陈效明见面,想起逃婚到包头陈效明在路上救了她……黑暗中,翟青青脸露出了笑容,冥冥之中老天爷把他俩安排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天还未亮,驼队在牛栓小的叫喊声中又起程了。对于翟青青来说,艰苦的行程才刚刚开始。驼队过了阴山,进入了一望无垠荒芜的蒙古大草原。这个季节,本应该是返青的时候,但是整个冬天没下一场雪,春天到现在也没降一滴雨,风沙阻碍了春天的行程,让整个草原没有一点儿春天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风沙还能忍受,让翟青青最不能接受的是吃食。驼工们宿营生火做饭,竟然在光板的羊皮袄上和面。做饭的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汉子,名叫喜子,是驼队的锅头。喜子秃顶光头,身材胖实,身上的羊皮袄油腻腻的。这时,翟青青才知道喜子油腻腻的羊皮袄那是常年宿营做饭蹭的油渍。这天难得没有刮大风,吃了十来天炒面的驼工一到宿营地就忙碌起来。驼工们有一套简易便利的生活工具。一梁两柱的简易毡帐,在最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迅速搭建或者拆卸。他们做饭的灶具叫火炬子,是用铁条围成的圆体状物品,因为通风性能良好、火力集中,做饭特别快。喜子脱下羊皮袄,光板面朝上铺在地上,拿着面袋把白面倒在羊皮袄上,一手拿水袋往面上倒水,一手熟练的搅拌起来。羊皮袄不仅是保暖的衣裳,还是做饭的案板,和面、醒面都在皮袄上进行。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刀削面就出锅了,因个人口味,拌上肉酱、黄酱、黑酱,众人“吱溜,吱溜”吃着,恨不得把舌头吸进肚子里,个个吃得满头大汗。</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躲在一旁,吃着难已下咽的炒面。陈北斗用肘碰了一下陈效明,“十一叔,白经理怎么不吃面?”</p><p class="ql-block"> “以前她家是开面馆的,从小吃腻了。”陈效明敷衍道。</p><p class="ql-block"> “白经理眼熟,好像哪里见过。”</p><p class="ql-block"> “天底下长一样的人多了。”陈效明知道这小子鬼的很,瞒是瞒不住的,便吓道:“白经理性格孤僻,不要惹她,她善骑射,百步穿杨。”</p><p class="ql-block"> 陈北斗盯着翟青青后背的弓箭,故意摸了摸后脑勺,翻了一个白眼儿。陈效明吃完饭,用袖口擦了擦嘴,把碗放在地上,向翟青青走去。</p><p class="ql-block"> 饭后趁着炉膛里的火温,喜子架上黄铜茶壶,滚一壶茶饮。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掏出自己的羊骨头烟棒子,大口大口吸烟,天南海阔的尽情瞎谝起来,无非是些谈论女人的话题,黄褐色的牙齿喷着唾沫星子,一天的劳累在这一茶一饭、一言一笑中烟消云散。</p><p class="ql-block"> 陈效明来到翟青青跟前,递给她水袋,“路还很长,如果后悔了,回去还来得急。”</p><p class="ql-block"> “谁后悔了?”翟青青接过水袋,喝了一口。</p><p class="ql-block"> “要想成为真正的革命者,必须吃常人吃不下的苦,你连一碗面条都吃不下,怎么能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那皮袄太膈应了,用你穿的和面我就吃。”</p><p class="ql-block"> “我的也不干净,尽汗味。”</p><p class="ql-block"> “我不嫌。”</p><p class="ql-block"> “呃!”翟青青坦露心菲,让陈效明心里一阵慌乱。沉默片刻,翟青青感觉到自己过于直白,忙解释道:“你想什么呢?我的意思是咱们是革命同志,胜过亲人,所以我不嫌弃你。”</p><p class="ql-block"> “哦!”陈效明心里道,吓我一跳。“陈北斗那小子认出了你,我打算告诉他。”</p><p class="ql-block"> “那个小子机灵得很,瞒是瞒不住的。”</p><p class="ql-block"> 此时,赶了一天的路的驼工们钻进毡帐沉沉睡去,灶火散发着微弱的红光。墨一般的天空镶嵌着晶莹的宝石,东西走的天河如同一条明亮的丝绸带,把天空分为两半。翟青青望着天空,眸子如星,她问:“赵安,你能找到天上的牛郎织女星吗?”</p><p class="ql-block"> “那颗!”</p><p class="ql-block"> “哪颗?这颗吗?”</p><p class="ql-block"> “不是,是这颗。”陈效明握住翟青青的手指向天空的织女星。</p><p class="ql-block"> 翟青青回眸看着陈效明,陈效明忙放开手,淡淡的的说:“时间不早了,休息吧!”</p><p class="ql-block"> “嗯!”俩人回到宿营地。</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傍晚宿营时,喜子突然骂道:“哪个挨千刀的把老子的羊皮袄弄了一个洞,这怎么和面?”</p><p class="ql-block"> “用我的和面吧!”陈效明脱下羊皮袄。陈北斗躲在骆驼后面偷笑,翟青青拍了一下陈北斗的脑袋笑道:“是不是你小子干的?”(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本视频由黄河麦野谷王娜提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