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内城的砖塔与相邻的砖塔胡同及最大的西什库教堂

一琳

<p class="ql-block"><b>  今天是星期日无风(2023.11.19),暖阳的冬日四朋友临时相约,一起在紫光园吃过午饭,过了一条马路就来到了现在的向阳书局。</b></p> <p class="ql-block"><b>  塔叫万松老人塔,是为纪念元代高僧万松行秀修建的。万松老人塔的精确塔龄已不可考,但根据史料推断,可以肯定在六百年以上。</b></p> <p class="ql-block"><b>  它是一座原七级后加高到九级的密檐砖塔,是仅存到今天的坐落在市区的唯一的一座砖塔。</b></p> <p class="ql-block"><b>  这不大的院落将塔围在了中间。踏进院门,到处摆放着盆栽花草,围绕着塔根还有几株石榴树,像个小花园。</b></p> <p class="ql-block"><b>  “书店猫”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刚刚睡醒,眼睛都懒得睁开。</b></p> <p class="ql-block"><b>  小院里摆放着很多的旧门板和窗雕,这古旧的物件把我带回童年记忆里曾经居住的小院。</b></p> <p class="ql-block"><b>  正阳书店里摆放着很多的旧书,供人们欣赏并售卖。</b></p> <p class="ql-block"><b>  砖塔胡同以其东口的“万松老人塔”而得名。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砖塔胡同是北京胡同之根,胡同之称始于大都,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这条胡同,就是砖塔胡同。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这在北京是唯一的孤例。</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的砖塔胡同,早就铺上柏油路面,大树已所剩无几了。刚刚走进胡同口,正面遇见一北京土生土长六十多年的大哥,大哥很是健谈说现在胡同居民一直处在腾退房屋中并热情的请我们到他家的院子里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仔细观察了一下,目前砖塔胡同的院落都还没有门牌号,唯一看见的还是一张A4纸贴在门头上的。</b></p> <p class="ql-block"><b>  老街坊们聚在空地聊天晒太阳。</b></p> <p class="ql-block"><b>  这个院子的前院基本已腾退走了,住进来的都是租房的,十几米小一点的3500左右,大房子就更贵了。有的腾退走的为了生活方便又回来重新租自己过去住的房子了。</b></p> <p class="ql-block"><b>  四层楼违合的院子,应该是五十年代的红砖灰瓦顶宿舍楼。</b></p> <p class="ql-block"><b>  近代史上,有若干名人曾在砖塔胡同居住过,1923年鲁迅在与周作人反目后从八道湾搬来砖塔胡同61号(现84号),并在这里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国小说史略》等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曾居住在砖塔胡同43号(今95号)并在这里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b></p> <p class="ql-block"><b>  1927年刘少奇随北方局由天津迁到北平,暂住在砖塔胡同四眼井10号的同事家里。</b></p> <p class="ql-block"><b>  在元、明、清三代,砖塔胡同作为戏曲活动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砖塔胡同成为进攻西什库教堂的义和团组织的总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后对砖塔胡同造成了很大破坏,各大戏班纷纷逃离,自此砖塔胡同作为京城娱乐中心开始走向衰落,逐渐成为民居。</b></p> <p class="ql-block"><b>  西什库教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称北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是一座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和最古老的教堂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代的一块地皮,得以建筑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名为救世堂。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b></p> <p class="ql-block"><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公元1868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筑,由于蚕池口临近皇家禁地,高大的教堂钟楼引起了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不悦,经过与罗马教廷和法国政府的交涉,教会同意将教堂迁往西什库,由清政府出资修建新的教堂建筑,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新式建筑正式落成。</b></p> <p class="ql-block"><b>  在1958年的“献堂献庙”运动中,西什库教堂被上缴国家,教堂收藏的教会藏书,各语种的“摇篮本”早期印刷图书和一批稀见文献,被运出教堂移交北京图书馆收藏。</b></p> <p class="ql-block"><b>  十年动乱时期,教堂划拨为北京市第39中学使用,值得庆幸没有遭受太大的洗劫破坏。</b></p> <p class="ql-block"><b>  1985年中国拨款重修,修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每个星期日教堂都开放,下午4点、5点分别做两场 弥撒。</b></p> <p class="ql-block"><b>  西四紫光园店饭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