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人的成长过程总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和扶持,如: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兄弟姐妹的关心,朋友同学的鼓励、领导的提携等等。</p><p class="ql-block"> 我在近十几年有幸认识了县文化界的几位长者,他们有的是学者,著作等身,有的是书画家,蜚声县内外。他们无一例外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的学识和人品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我,让我仰慕,让我敬佩。</p><p class="ql-block"> 王金生先生曾是我的中学语文老师。先生历经磨难,命途坎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在泾明公社当过知青、农民、大队支书、乡医院会计、民办教师等,后以优异成绩被正式录用。先生个性刚毅,正直乐观,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尤其对泾川的人文历史研究颇深。曾翻译出大云寺舍利石函铭文和南石窟寺碑碑文、王母宫陶谷碑碑文。先生是我县楹联学会的第一批骨干会员,长期担任县楹联学会副会长,《泾川楹联》主编,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楹联和诗作,并多次获奖。为我县楹联学会的发展壮大起过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2016年我进入楹联学会后曾多次登门拜访先生。先生每次都和我促膝而坐,相谈甚欢。他给我讲楹联知识,讲泾川历史,讲他个人的曲折经历,让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先生品德高尚,屡经磨难而志向不移,教学之余坚持自学,文史功底扎实。每次聆听他的故事,读他的作品崇敬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先生赠我诗作及楹联书法作品,殷殷之情全在字里行间。勉励我不断超越自我,自强不息,热爱生苦,奋发有为。</p> <p class="ql-block"> 刘伯夫老师是我县著名的书画家,我和先生自2008年认识后就成为忘年交。先生宅心仁厚,多才多艺,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对我的事业和生活多有帮助。</p><p class="ql-block"> 先生以魏碑见长,书法作品浑厚飘逸,灵动多变,深受书法爱好者的追捧。先生对索字者来者不拒,我在许多地方许多家庭都看到过先生的书法作品。</p><p class="ql-block"> 2018年12月4日,先生的新画册刚一出版便打电话通知我,说要送我一本。见面时才知道我竟然是第一个受赠的人,让我受宠若惊。</p><p class="ql-block"> 先生十年间先后赠我书法作品十多副。我也多次去他的家里当面聆听教诲,受益非浅。</p> <p class="ql-block"> 刘文君先生也是我崇敬的书画家之一。他为人低调谦和,淡泊名利,痴爱丹青,一生为人民创作,不计个人得失,是我做人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先生和栋文兄是二十多年的挚友。2012年腊月随兄去丰台看望先生,受到热情款待。回来后写了一首《丰台访刘文君先生》的古体诗,通过手机短信发给先生。先生乃有情有意之人,这么多年一直记挂在心。前段时间为我专门画了一副《牧牛图》,并于2018年9月19日亲自送到我单位。我二人还在王母宫山东王公大殿他二十年前绘的大型壁画前合了影,以留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记得先生在2010年农历4月初8,在我老家泾明乡雷家沟村启明寺重建开光仪式上现场为群众书写书法,深受大家的喜爱和好评。一直写到第二天晚上才离开回县城。</p><p class="ql-block"> 先生为启明寺赠的书法作品内容为:展展平川泾河南,幢幢民居林荫间。启明佛寺庆开光,和谐信众结善缘。</p><p class="ql-block"> 这副书法作品至今被我收藏,有空了拿出来看看,如沐春风,就像看到先生本人一样。</p> <p class="ql-block"> 赵明度是有名的楹联大家,是县上唯一一个获得“对联艺术家”称号的人。2004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并出席了中国楹联学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知道先生大名是十年前从镇原县农民诗人张元印赠我的《元印诗联文》中熟悉的。里面有元印写的回忆文章和先生为元印诗联集作的序及联作,读来大开眼界。因为那时我生活在农村,视野狭窄,知识浅薄,通过这本书才知泾川还有这样一位才学高深的老人。</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的一天,先生突然散步到我单位找我,说是从县楹联报上看到我发表的楹联作品,认为是可塑之才。先生和我整整坐了一个上午,相谈甚欢。既肯定了我联作的优点,也指出了缺点,解决了困扰我创作的几个关健问题,让我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先生托人送我一本他在老年大学授课时编写的《对课讲议》,读来醍醐灌顶,如饮甘露。先生的书中有几首标着“七律”的诗,后又用毛笔把“七律”二字划去,我仔细研究,诗作对仗工整,意境高远。但先生认为仍有不满意的地方,故而有此举。可见先生创作态度之严谨。后上班途中在广场多次遇面,每次都要相谈一番。先生爱人惜才,对我等晚辈寄予厚望,处处体现着一个大家的风范。</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村子有个“住队”的高个子干部,他四十开外,健谈、风趣幽默,和村里的大人小孩都能搭上话。村里人说他叫王喜焕,在剧团唱过戏,还能编戏,字写得好,画也画得好。于是我便有意无意的接触他,才知道他在县文化馆工作,来我村搞“路线教育”。</p><p class="ql-block"> 2009年初冬有幸请得先生为启明寺绘制壁画,在我家同吃同住,彻夜长谈,相逢恨晚。先生知识渊博,性格温和,善于和群众打成一片,深得乡亲爱戴。通过交谈才得知,先生除了是书画家外,还是剧作家,他创作的大型现代眉户剧《梁九品》曾获得甘肃省敦煌文艺一等奖,并在甘肃省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艺调演中获得剧目创作一等奖。还创作了大型秦腔剧《吴焕先》,为我县争得了荣誉。</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26日闻先生不幸辞世,于悲痛之中作挽联两副,以示哀悼:</p><p class="ql-block"> 惜瑜惜瑾从此世间再无梁九品;</p><p class="ql-block"> 哀师哀友而今墙上仅见陋室铭。</p><p class="ql-block"> 字美,画美,剧美,雅俗共赏,文苑耆宿从此殒;</p><p class="ql-block"> 人端,品端,貌端,德艺双馨,陇东俊才再难得。</p><p class="ql-block"> 在先生追悼会召开之前,我被县楹联学会指定为先生收集挽联,短短的三天时间共收集各行各业悼念先生的挽联89副,诗词16首。这在我县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一个人的去世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可见其人格魅力和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知道张怀群先生的大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县城上中学的时候。读过张先生的《泾川一览》、《回中之旅》等书,九十年代又买来他的散文集《见夜》、《动性》一口气读完,被他清新的文风,独特的语言魅力所感染。知道先生乃泾川文化界的扛鼎人物,著作等身,成果斐然。在县城虽比邻而居却无缘拜会。直到2010年年初,和栋文兄请先生为启明寺撰写碑文,幸得见面,先生慨然允之。临走时赠我二人每人一套《圣地泾川》(共三本)。那时我还寂寂无名,为先生的高看而感动。回家后如饥似渴地阅读,爱不释手。我对泾川佛道文化全面了解就是从这套书开始的。两年前由于工作原因,拜读了先生许多著作,如《回中诗选》、《泾川与世界遗产:西王母圣地》、《台湾——泾川.西王母朝圣之旅20年》等书。制作了一篇全方位介绍回山王母宫的“美篇”——《西王母之山——泾川回山》。这篇文章被当地网络平台推发到《今日头条》,被客居北京的先生看到,他通过第三者得到我的电话并和我加上微信,对文中我没阐述清楚的有关西王母的某些的观点予以补充纠正,让我感激不已。两天后又让夫人送给我他的最新著作《泾川百里石窟长廊图解》及其它两本书。先生寡于言而笃于行,尤其对文学青年和文学新人的提携和帮助有口皆碑。</p><p class="ql-block"> 2017年7月看了先生在北大演讲的文章后撰写了一副对联,以报答先生的知遇之恩:</p><p class="ql-block"> 潜心著作六十卷;</p><p class="ql-block"> 守志传家四代贤。</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先生还为我的集子《故土热吻》写了“序”,对我的作品多有褒奖。可惜由于种种原因,书到现在也没出成。</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说,我是个幸运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这样多的良师益友,聆听他们的教诲,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受益终生。他们虽然生活在小县城,但在各自的领域都光芒四射,他们是灯塔,是引路人。</p><p class="ql-block"> 他们生活清贫,淡泊名利,为了文学和艺术,孜孜不倦,“为伊消的人憔悴”。他们为人道,一以贯之,为艺道,自然天成。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p><p class="ql-block"> 愿他们的文学艺术之路长青,愿他们身体健康,精神不老。</p><p class="ql-block"> 注: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