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故事: “虚伪”的南齐明帝

云飞扬

<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第一百三十九卷至一百四十一卷,用相当的篇幅描写了南北朝时南朝齐明帝萧鸾,不过,对其印象尤深的,还是其作为统治者有点滑稽可笑的“虚伪”。</p> <p class="ql-block">  萧鸾,即齐明帝,字景栖,小字玄度,南兰陵郡兰陵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齐第五任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侄子,始安贞王萧道生的次子。</p> <p class="ql-block">  《资治通鉴》第一百四十卷末,通过两件事的记述,充分的展现了齐明帝的“虚伪”,令人读来有些好笑,亦有些沉思。</p> <p class="ql-block">  齐明帝一心要做到节俭朴素。建武三年,有太官曾经进奉粽子,上曰:我食此不尽,可四破之,余充晚食。意思是,这个粽子我吃不完,可以分成四部分,余下的做我的晚饭。又曾使用皂荚,把剩余的皂汁给予左右手下,还说:此可更用。特别是有次“太官元日上寿,有银酒枪",于是“上欲坏之",坏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节俭,但经过臣下“此一器既是旧物,不足为侈”的劝解后,不再有坏的动作了,但其仍表现出“不悦”。</p><p class="ql-block"> 就是这样节俭朴素的齐明帝,却因为一件事被萧颖胄当场揭穿:明帝出席宫廷内部一场宴席,满桌的银制器皿,而明帝全然无视,卫尉萧颖胄随即指出,“陛下前欲坏酒枪,恐宜侈在此器”,就是说,上次你计较一个旧银酒枪,现在满桌的银器皿,怎么反而不移除或破坏了呢?这时的明帝,很是羞愧,此处体现的表面与实质的差别,让其“虚伪”一览无遗。</p> <p class="ql-block">  对待朝廷事务,齐明帝是大小总揽。《资治通鉴》里这样展现他的这个特征:“上躬亲细务,纲目亦密”,“文武勋旧,皆不归选部,亲近凭势,户相通进,人君之务过繁密”。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大小事务缆在自己手上,到了官员的选拔任用,已经无视吏部的存在,只有有点关系的旧臣或亲近,都可以通过齐明帝而伺机进取了。</p><p class="ql-block"> 侍郎钟嵘好心上书劝诫,对外好称积极纳谏的齐明帝反而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中大夫顾暠倾泻不满:“钟嵘何人?欲断朕机务!卿识之不?”,居然认为钟嵘想替他决断事务。当听到顾暠也劝他“繁碎职事,各有司存”时,齐明帝故意不理他,说其他事情岔开了话题,其虚伪的本质又一次得到充分展现。</p> <p class="ql-block">  为人君者,当胸怀坦荡,似齐明帝末年这样的虚伪,历史上也实是少见,其实质就是其在思想及思维层次上,还远远未达到一个合格的封建统治者的高度而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