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梅园(梅兰芳公园),又称梅兰芳纪念馆,是为纪念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而建的园林式名人纪念馆。 提起园林,我们想到的是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在泰州游览了几座园林,慢慢的感悟到泰州园林的历史背景和美学价值。 梅兰芳生于北京,祖籍在江苏泰州。1956年3月,梅先生曾偕夫人及幼子葆玖回泰访祖演出,震惊了十里八乡。1984年,在梅兰芳90诞辰之际,兴建了梅兰芳公园,1997年原梅兰芳史料陈列馆和原梅兰芳公园合并为梅兰芳纪念馆;2007年进行了新的改造,纪念馆重新布展。 郭沫若描写梅兰芳的诗<br>仙姿香韵领群芳,燕望莺箭共绕梁。敢信神州春永在,拼将碧血化宫商。<br>漫夸疏影爱横斜,铁骨凌寒笑腐鸦。沥血唤回春满地,天南海北吐芳华。 史料陈列馆 戏台 梅亭由著名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指导设计,亭平面为五角梅花形,周身飞檐、柱础、亭柱、梁枋、藻井、瓦件、挂落、坐槛都为梅花形状。亭内五幅浮雕分别是梅兰芳先生经典代表剧目。 引凤桥 博士亭 公园三面环水,绿树成荫,风景雅致,即便是秋冬交替的季节,这里的色彩绚丽斑烂一点没有萧条的感觉。 园中有园,园中包园、小中见大是又一特色。 滨河水榭,从凤城河对岸看过来。 滨河水榭的园内一角 梅园内外随处可见各种不同的梅花,如春梅、腊梅等。在对花木的种植应“皆适其宜”外,还给人以求余味的享受,即“弦外之音”的理想效果,故力求梅枝横出、苍松矫健、芭蕉阴翳、修弄影、桂生高岑、岩下牡丹、高低参差、天然成趣。 “其趣”是“竹坞寻幽,醉心即是”;“夜雨芭蕉,似杂皎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画窗则“静扰一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月隐轻微,屋绕梅余种竹,似多幽趣,更入深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深入发掘植物内涵文化,兼顾植物特性,采用疏密有致、偃仰适宜的种植,更注重梅花“顾盼生情”的点缀,形成独特的梅文化布局。 越往公园深处里走,一种高雅淡洁的清香更诱得我们寻寻觅觅。猛吸口气,却又闻不到,不嗅时又是满鼻都是,一下子沁透心肺。密密麻麻数不过来的梅树,虽还不是梅花盛开的时刻,但弥漫在空中的梅香一时不能散去。 乔园的围墙外围,远远的就看到“淮左第一园”几个大字…… ……走近一看,还是陈从周先生题写的呢。 古人看地图与今天看地图的方式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淮左”特指江淮东部,大致相当于现在江苏长江以北的地区。 乔园是一座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私家园林,为苏北地区现存最早的古典园林之一。400多年来,屡易其主,数易其名,几度兴废。一代代园主苦营心造,一茬茬工匠精雕细琢,成就了“淮左第一园”的美誉。 乔园又称日涉园。最初为明代陈鸢旧居,后其孙太仆少卿陈应芳年高退仕,在祖屋旧地倚宅兴园,并取陶潜《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句意,名之为“日涉园”,以表淡泊高远之愿。《崇祯泰州志》:陈应芳……有守愚归来日涉园诸录藏于家。这是日涉园最早见诸志书。 雍正年间,赵州直隶州知州高凤翥接手日涉园,并传至咸丰年间,成为拥园时间最长的家族。他悉心营构,嘉庆年间寻得三支石笋置于假山之上,傲然耸立,改园名为“三峰园”。园内以院墙分园为东、西两部分,形成十四景之胜,使园林品质更臻上乘。咸丰六年(1856),太平军再克扬州,泰州城内风声鹤唳,高氏避居东乡,于咸丰八年(1858)将荒置的三峰园售与吴文锡。 吴文锡曾任成都知府、两署四川通省盐茶道等职,因战火而流寓泰州。他对园林进行修葺,以“荒园藏身有所”,改园名“蛰园”,将买园、造园的过程记于《蛰园记》,期冀可以像动物冬眠一样,在这里过上幽静淡然的生活。并绘有《三峰七老图》,亭台楼阁亦行易名,“山响草堂”改为“三峰草堂”,来青阁改称“一览忘尘”,绠汲堂易为“退一步想”,蛰居静待之心一览无遗。同治七年(1868),当吴文锡返归扬州时,将蛰园以低价转让给了乔松年。 两淮盐运使乔松年购蛰园,仕途一帆风顺的他不喜蛰园之名,遂复为“日涉园”,并将园中景点名称悉数改回“三峰园”时期的旧名。他对此园由衷喜爱,“小园虽陋,而嘉树可誉,青士苍官,胜于绮阁雕甍多矣。”后乔松年官至巡抚、河道总督,成为历代园主中官位最高者。 其嗣子及后人在园内居住下来,泰州人因此惯称“乔园”并沿袭至今。 道光五年(1825),画家周庠绘《三峰园四面景图》并附题记,详尽记录了高氏三峰园时期的亭台楼阁、山石花木。该图流传至今,为后人修缮这座园林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是近代第一个对泰州乔园进行全面深入勘查和研究并撰文详尽介绍、评述的专家学者,他在《泰州乔园》一文中对乔园的历史,乔园的布局、建筑、叠山、水池、绿化等都作了详尽的论述。最后的结论是:“乔园为今日泰州仅存的完整古典园林,亦是苏北已知的最古老的实例,在中国园林研究中,以地区而论,它有一定的代表性。” 1990年,泰州乔园依周庠“三峰园景图”落架大修,基本保持了明代建筑的风貌。2006年,启动乔园扩建工程,面积由1500平方米扩大到12000平方米,再现其鼎盛期的14处景点,2010年重新开放。 陈从周教授对此庭园评价为“厅事居北,水池横中,假山对峙,洞曲藏岩,石梁卧波等,用极简单的数物组合成之,不落常套,光景自新。” 来青阁<br>楹联:草色浸帘缘宿雨;春风拂槛喜新晴。<br>程越华撰,尉天池书。来青阁三层,登高望远,园内景点尽收眼底。上联化用唐代诗豪刘禹锡《陋室铭》“草色入帘青”之句,下联化用大诗人李白《清平调》“春风拂槛露华浓”诗句,用典贴切又不着痕迹。 二分竹屋<br>屋体周身全用毛竹加工制成,设计非常巧妙,削竹条为墙,破半竹为瓦,锯竹筒饰窗,拼竹件为门,给人一种强力的视觉冲击感,就像一个放大的竹制品。 在来青阁前看到“怡情”小院…… 走进小院是,内有坐北朝南之房屋两进,古朴雅致的东、西两侧院墙和院门尽显民间砖雕工艺之绝妙。 莱庆堂<br>楹联: 人生不满今常满;世上难逢此竟逢。<br>饮香宅主撰,管峻书。莱庆堂旧为园主宴请宾客的场所,人生常有不满之处,然而在这里却得到满足。世上难逢的好事、佳宾,也在这里相逢。 山响草堂<br>楹联 碧涵一水晴烟润;翠拥三峰宿雨收。<br>桂平撰,李啸书。草堂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屋面翘角既不象北方地区那样平缓,又不象南方地区那么高昂,是一种南北建筑的交汇,为泰州园林建筑的代表作。楹联化用朱熹的诗句“一水方碧涵,千林已变红”形容山响草堂的景色,可谓恰到好处,阅后令人浮想联翩。 “三峰草堂”。该草堂是泰州园林建筑中代表之作,青砖黛瓦,飞檐翘角,不象苏式建筑的黛瓦粉墙,而是具有泰州地方特色民居风格,黛瓦清水墙,给人们较为朴素的印象。屋面四角的起翘既不象泰州以北地区那样平缓,又不同于泰州以南地区翘得那么高昂,很典型的一种南、北建筑交汇的特点。山响草堂的檐下四面虚敞,有轩廊相通。 三峰草堂歌(节选)<br>清•乔松年<br>十年劫火大江滨,万山松柏摧为薪。<br>嘉植芳条幸好在,暗中呵护烦天神。<br>林木由来比名节,百年霜露兼冰雪。<br>一丘一壑亦寻常,似此乔柯最殊绝。 经过这两侧高墙围成的小巷,进到另一个院子…… 寄傲堂为园主堂屋,寄傲堂抱柱联是尉天池公所书:<br>泉石足留连,峰奇水曲辉淮海;<br>亭轩多掩映,明构清修贯古今。<div>可以想见园主之清高情怀。寄傲堂有三间厅堂,专门介绍乔园历史、其历代的主人。</div> 王退斋纪念馆于乔园“文萃堂”苑内,展厅主体一进三间,青砖黛瓦,古朴典雅。 <br> 王退斋(1906-2003)原名王均,退休后号退斋。出身于世代书香望族,幼承庭训熟读经史子集,对文史哲、诗词书画无不擅长,一生作诗近万首。1984年当选为江南诗词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蕉雨轩<div>顾名思义,身在此轩可听雨打芭蕉之声。楹联:“轩中暮听芭蕉雨,池畔朝吹杨柳风。”恰如其氛。</div> 暮听芭蕉雨,朝吹杨柳风,皆蕉雨轩所见实景。轩侧正对一株百年石榴,状如五指,寓意“五子登科,五福临门”。<br> 由蕉雨轩向北,林荫下隐有一座午韵轩。午,即抚也。想来,此轩曾是园林主人抚琴吟诵之处。 其中妙景意趣,以三位先生的楹联囊括:花气当阳增馥郁,炉烟晌午正氤氲(朱学纯撰)。日影池鱼多寂静,午阴嘉树自清圆(桂平撰)。池容春韵满,花悦午晴初(方凤翔撰)。 沿蕉雨轩向东,又一独具匠心的景致是文桂舫。舫为仿古船形建筑,舫头定泊在怡心池,舫身为二层船楼,船楼设在岸边,站在船仓和船头,拾阶而上,可欣赏池中水景。 楹联云:“文思如潮堪折桂,兰舟拍浪快临风。”艳阳微风下,池水潋滟,池面如镜,池中游鱼尾尾可见。深秋时节,池中睡莲片片,临风凭眺,诗意顿生。 对面假山瀑布,潺潺流水,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让人感受自然的湖光山色。“文桂之舫”楹联体现文士一帆风顺,于折桂后乘画船,临风破浪的愉悦心情。 南北通联贯穿全园的怡心池。置身亭中,俯视岭下水池,游鱼历历可数。 出得文桂舫,踏过小石桥上岸,向东南方向而行,便可见一六角古亭,此亭名为泛红亭。泛红亭周遭花团锦簇,一如其名。 其四周花木多为红英,如红枫、红玉兰、红天竹等等,移步其间的意趣盎然。 泛红亭楹联:“松声来彿径,花影欲依人。” 山巅有一株古桧柏,虬枝盘曲,势若游龙,瘿疣累累,老干巍巍,新枝袅袅,奇姿古态,堪为独景。 相传是第一位园主陈鸢手植,拔地参天、虬枝盘孥、瘿疣累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园林400多年的历史。 古柏之西筑有一座半亭,故名为歇山半亭。左侧便是主峰上所立三石笋。 穿过入口长廊,即是四季常青的成林修竹。竹影萧疏,甚为幽静。 山坳水曲多植天竹,庭前栽腊梅、桂树,厅周散植修竹、芭蕉,花坛间布置牡丹、芍药,用花木季节的变化来表示四季的景色。 陈从周教授认为乔园的植物配合符合中国古代画理;特别是以竹林居多,金镶玉竹更是别具一格。 “美女照镜石”是乔园的镇园之宝,是整块未拼接的天然太湖石峰。 太湖奇石,浑然天成,纹理纵横,涡洞相套,透漏玲珑,宛如婀娜美人对镜梳妆。园林建筑泰斗陈从周为其取名“美女照镜石”,更赞其为乔园一绝。 陈从周教授对乔园的叠山评介为:“在苏北诸园中未见有此佳例。这种叠山艺术的情景,清代仅在石涛与戈裕良的作品中尚能见之,并有所提高”; 虽然乔园已经当年不在,但从仅存的园林布局可以看出,路线设计之蜿蜒、亭台楼阁结构之有趣、花窗之精巧,仿佛置身于细腻的江南。 乔园内山石别致,妙在风格多端。 日涉园送春<br>清•查慎行<br>惊雷掣电夜窗明,忽转云头又放晴。<br>梦里似曾听雨过,晓来不得看山行。<br>红衣迎地枝枝瘦,翠幄支天叶叶清。<br>游兴有余春向尽,暂时经眼倍关情。 教授漫步乔园,如同与知己相晤重逢,挥毫为乔园写下了“淮左第一园”几个大字,从而确定了乔园的地位,游客及市民“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乔园,一座融阴柔敦厚于一体、闹中取静的园林,一方令老屋重温新风、今人可涉古韵的入世佳境。繁华与雅静一墙之隔,告慰劳顿的身心,何必奢求世外桃源。佛家言,出世非逃避,入世非眷恋。人心如日月,入得此园,出得此园,让灵魂打个盹,不失为赏心乐事。 出口处有一照壁,照壁正中嵌着砖雕“福”字,被誉为“民间第一福”。 照壁正中嵌江南砖雕“福”字,构思巧妙,独特之处是<br>整个福字看不到笔画,全部由各种民间吉祥物构成,雕工精湛,寓意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 “民间第一福”图解<br>1、平升三级<br>以瓶中升起三支戟为图案,“瓶”与“平”,“戟”与“级”同音,寓意官运亨通,连升三级。<br>2、拂尘<br>传说中具有神威的宝物,后为古代名流雅器,有抛弃俗念,超脱尘世羁绊的寓意。<br>3、朱雀<br>四灵之一,其身覆火,终身不熄,象征光明,以其形附其神,给人间带来祥瑞灵气<br>4、暗八仙<br>传说中八仙手持的鱼鼓、宝剑、花蓝、荷花、葫芦、扇子、阴阳板、横笛八件法器代表神通广大、万能的法术,寓意吉祥如意、平安福祉。<br>5、龟壳<br>在古代龟被认为是可以上知天文、下通地理的灵物,龟壳乃被用来预知吉凶的吉祥物。<br>6、和合美满<br>“荷、盒”与“和合”同音,比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br>7、珊瑚<br>佛教七宝一,历来被视为祥瑞幸福之物,代表高贵权势,所以又称为“瑞宝”,是幸福与永恒的象征。<br>8、蝙蝠<br>“蝠”与“福、富”谐音,传说中蝙蝠是长寿的动物,象征着长寿、福气、吉祥和幸福,五只蝙蝠进入家门是“五福临门”的吉兆。<br>9、祥云<br>古人凭云色察凶吉,五彩缤纷为祥云,蝙蝠、祥云组合图案寓意“福从天降”。<br>10、磬<br>民间习俗中“八宝”之一,古代石制的打击乐器,“磬”与“庆”同音,寓意男女老幼相依相安,合家和睦共享天伦。<br>11、如意头<br>中国传统吉祥之物如意,柄端灵芝状造型,寓意事事顺利、吉祥如意。<br>12、爵<br>爵,古代礼器,后代表爵位。古时加封官衔,晋升职位,谓加官进爵。<br>13、福寿三多<br>石榴多子,佛手多福,再配上寓意长寿之桃,则通称“三多”,表示祝愿家族繁衍,代代健康的意思。<br>14、古钱<br>古代铸钱有钺铲形、刀形等多种造形,在中国传统习俗中,“钱”有“辟邪”和“富有”象征。<br>15、平平安安<br>“瓶”与“平”谐音;“案“与“安”谐音,一花瓶置案几上,组合成图,寓意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