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1月15号上午去游览西溪湿地公园,为了节约时间中午饿着肚子去灵隐寺参观,下午在车上吃了点干粮,3点钟赶往西湖风景区欣赏美丽的西湖。一路上虽然时间紧迫,但收获满满。由于时间短暂,我选择在曲院风荷停车,这里离苏堤及平湖秋月近,观赏性比较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曲院风荷的碑亭,午后阳光明媚,秋日的阳光柔和,让景点洒满了金辉。特别是曲院风荷的门口金光闪闪,从外往里看犹如一幅金光灿灿的寻宝图,往里走如穿越另一个世界似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里面杨柳依依,湖水泛着金光。唯一可惜的是荷花池的盛景已过,那红花绿叶美丽动人的风景线已成幻影,只依稀仿佛在风中闻到丝丝甜甜的荷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荷花虽已别,但园中景色宜人,依然很美。湖边的亭台楼阁风韵犹存,参天的大树依然雄伟壮观,美的如梦如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曲院风荷位于西湖西侧、岳王庙前面,是杭州有名的赏荷地。相传南宋时,洪春桥畔有一家官家酿酒的作坊,作坊周围的池塘上有许多荷花。每到夏天,微风乍起,荷花的香味夹杂着酒香,沁人心脾,“曲院风荷”由此得名。荷香与酒香四处飘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意境。现在曲院风荷较大的看点自然是夏天的荷花,公园内大大小小的荷花池中种植了上百种的荷花,尤其是风荷区,集中了各个品种的荷花精品,如红莲、宣莲、白莲、重台莲、洒金莲、并蒂莲等等,走在湖上的曲桥上,仿佛行于荷塘之中,美得让人沉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远处的小桥流水连接着两岸的绿树,在背后青山的衬托下,犹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让人叹为观止,赏心悦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曲院风荷出来是苏堤,俗称“苏公堤”,是西湖十景之首。是一条贯穿西湖南北风景区的林荫大堤,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栖霞岭下,全长近三公里,沿堤种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及大批花草,风景秀丽美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跨虹桥牌坊。西湖传说故事:北宋元佑五年(1090),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以湖泥筑成长堤,后世称为苏堤。堤上建有六桥,沿堤栽有杨柳、芙蓉、碧桃、海棠等40多个品种。苏堤风光旖旎,晴、雨、阴、雪各有情趣, 四时美景各不相同, 尤以春天清晨赏景最佳,绿杨拂岸,艳桃灼灼,晓日照堤,春色如画, 故有“苏堤春晓”之美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跨虹桥码头,许多大型漂亮的游船在此搭载游客向湖中游览观赏。船在湖中游,人在堤上观,情景交融,互为景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跨虹桥,苏堤上共有六座桥,跨虹桥位于最北端,是在明朝移至此地的,也是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的一座。六桥中跨虹桥最长,单孔跨度也大。原先是石阶桥面,1920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所以桥面坡度较大。现桥栏上装饰有云朵、水波图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跨虹桥桥长21.1米,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是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是苏堤六桥中长度最长,单孔跨度大的一座。 如果不想走长长的堤,只想看景,此处便是感觉苏堤最好的地方了,不远处就是北山路,东望孤山,西见曲院风荷,特别是夕阳之时的一地清爽,凭栏清风可以让自己莫名感动。苏堤沿堤建有六座单孔石拱桥,古朴美观,分别是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span></p> <p class="ql-block">香格里拉酒店码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泠桥位于栖霞岭麓到孤山之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又名西林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古人诗画中的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桥旁边有一座苏小小墓,五十多米处有武松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了桥走进孤山路,可以见到路旁高大的梧桐树,非常壮观。 孤山路因孤山而得名,孤山地处西湖的中部,连接了西湖的外湖与里湖。拥有150座蜿蜒叠翠的群山,云海日出,风光旖旎。有多种植物,是浙江省珍贵的森林资源。景区内,水的形态各异,四季层次清晰,山中碧落河畔,满园朱阑烟霞,森林茂密,景色秀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孤山路临湖而建,路边的树枝垂落湖上,湖中可以见到荷叶,随风飘来阵阵的荷叶清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湖中可见阮墩环碧岛,它是新西湖十景之一。阮元是清代著名学者,为纪念他对浙江文化发展、保留古代文籍及治理西湖的功绩,命名该岛为“阮公墩”, 远望去如碧玉环绕,世人称之阮墩环碧。阮公墩也是西湖三岛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岛。1982年,园林部门对岛上进行了布局,营建了青竹结构的亭、轩、堂、阁,造型朴素而典雅。现岛上建有云水居、忆芸亭、环碧小筑等竹屋茅居。因岛外碧波粼粼,岛上草木葱葱,故名环碧庄,称为“阮墩环碧”。现已成为西湖第一垂钓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沿着孤山路行走,遇见西泠印社,该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召集同人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泠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1年,印社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西泠印社被国家批准为正式出版单位。1999年,由西泠印社筹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由西泠印社领衔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获得“西泠印社”项目保护单位资格。2021年被命名为“浙江省国际人文交流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11月11日,西泠印社召开建社120年庆祝大会,400余名西泠印社社员齐聚一堂,共庆华诞。同日下午,西泠印社第十五次社员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西泠印社新一届社领导:社长依然空缺,刘江、韩天衡任名誉社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院内望向门外,只见金黄色的阳光洒满门庭,门外游人不断穿梭而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泠印社不远是杭州著名的楼外楼饭店,晚上我们就在此品尝杭州的美食佳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楼外楼的游船码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牌坊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清代行宫的牌坊。1927年改字为“复旦光华。西湖的"光华复旦"一词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光华复旦"出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表示要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另一种解释是"旦"在古代外国是对中国的称呼,所以"复旦光华"意为复兴中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牌坊位于中山公园对面,在孤山路旁。现在的中山公园,历史上是清朝乾隆的行宫,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公园原址是清代行宫的御花园,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时(1727年)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1927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原行宫的一部分建为中山公园。公园高处建有万菊亭、四照亭、团结亭,还有一处以湖石叠成的假山,远远望去,犹如浮动的朵朵青云,名为绿云径。石上嵌一诗碑,刻诗描绘孤山景色,并赞其为国内园林之绝胜。诗后有一方篆章政在养民,据说是乾隆所写。山后还有鸡毛信塑像、中山纪念亭、中山纪念林。公园东侧有一处由亭阁假山、水池曲桥构成的精美庭园。庭园中央是以苏东坡诗句命名的西湖天下景亭,亭上一副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十分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巧用叠字,顺涌倒读均成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山公园码头比较大,位置适中,在此可以乘船游览西湖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往前走就是平湖秋月景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没有继续参观了。随着夕阳西下,夕阳的光辉将西湖打扮的更加婀娜多姿,透过柳条湖中的游船和岸边建筑物是那么的动人,犹如一副副美丽的画卷展现在游人的眼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美丽的西湖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湖是自然湖,更是人文湖,文化是西湖的灵魂和根基所在。“西湖十景”的题名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成为西湖的标识,除了美学上的价值,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景名将抽象的西湖文化具体化,以强烈的文化特色来强化人们对西湖文化的记忆。三代“西湖十景”的每一个景名都体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这是命名者将各种文化要素进行精心的整理、选择和加工的结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杭州西湖十景名称: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雷峰夕照,南屏晚钟。每个景名都是四字格式,四个音节巧妙运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读来抑扬顿挫、起伏相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较富音律之美。景名在语言形式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学价值,集中表现为音律美、结构美以及意蕴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西湖十景”景名秀雅、柔媚、温润、幽玄、舒缓,独具“花轻如梦”“细雨如愁”的江南文化气质。这也体现出了地域文化对景观题名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景的背后都有着众多的歌谣、传说、典故,是杭州西湖千百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缩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西湖风景名胜区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6月24日,包含西湖十景在内的“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2013年5月3日,西湖十景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