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的人生注脚——高中部语文教师黄可师徒结对汇报课

银河

<p class="ql-block">主题:高一年级语文组师徒结对汇报课</p><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11月7日上午</p><p class="ql-block">地点:高中部四楼录播室</p><p class="ql-block">参与人:高中部语文组老师</p><p class="ql-block">授课人:黄可</p><p class="ql-block">师傅:韦倩雯</p><p class="ql-block">授课内容:《登高》第一课时</p> 授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明代胡应麟《诗薮》:“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p><p class="ql-block"> 此诗在前人眼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我们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这样的经典作品呢?</p> <p class="ql-block">  注解是学习古诗、文言文的重要依托。杜诗又是中国文学的经典,在历史上曾经涌现过“千家注杜”的辉煌,可见前人对杜诗的喜爱和关注。作注不仅是一种阅读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黄可老师希望通过这节课,可以让同学们通过给诗歌作注的方式,自主学习,品读诗歌,走进伟大作家的心灵。</p> <p class="ql-block">  首先,黄可老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内交流讨论,对此诗作初步的感知。结合本单元之前的诗歌学习经验,同学们很快发现,此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发“悲”情。但这样的体会是很浅显的。此诗中的景与情如何紧密衔接,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着手完成本课第一个学习任务。</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过去的语文学习中,往往需要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可以说,注释是我们走进陌生文本的“拐杖”。但注释往往只解释部分字词,只看课本所给注释的同学们,对诗歌往往一知半解。</p><p class="ql-block"> 在此学习任务下,同学们需要自主查阅文言字典,从文言字典所给的众多释义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义项。</p> <p class="ql-block">  注释帮助解释字义,不至于误读诗歌。然而,诗歌的注释如果只是解释字词的正确含义,无法帮助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真正体味意象背后所寄托的情感。于是,黄可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相关支架——节选林庚《说“木叶”》,让同学们品读不同字词在诗歌中的不同韵味,感受杜甫“炼字”之功夫。</p><p class="ql-block"> 通过对“落木”这一意象的理解,同学们明白了,要想注好诗歌,不仅取决于字义的正确,更要释出诗歌背后的情和理。接着,同学们完成学习活动二,为首联、颔联的注释作笺,力求释出意象背后的情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通过给首联、颔联作笺,感受到前两联意象之间的关系,“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风急”引起的,意象密度高,且层层关联。</p><p class="ql-block"> 课程最后,教师总结了给诗歌作注的要点,并布置了课后作业。</p><p class="ql-block"><br></p> 评课环节 <p class="ql-block">  我要向此次所有参加听评讲课活动的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临近期中考试,老师们仍然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听课。</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优点</b>:本课教学设计有所创新,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教师准备了导学案,学生课前预习作者生平、律诗特点及写作背景,课上重点完成“作注”、“作笺”的两个学习活动,针对性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缺点</b>:作为新教师,求新的心是很好的,但要思考什么是学生需要的,怎样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安排好授课内容。诗歌的学习,最好是能让同学们结合此前学习诗歌的经验,把握诗人选择意象的原因。在解读意象时,不能将意象割裂开来,丢掉诗歌的“味道”,应让学生将不同意象联系起来,想象意境。</p> <p class="ql-block">摄影:韦倩雯</p><p class="ql-block">撰稿:黄 可</p><p class="ql-block">审核:韦倩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