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习隶书《曹全碑》

墨缘

<p class="ql-block">  不断地追学新的知识,是很高兴的事。经北京开放大学推荐,10月17日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张维忠老师的隶书《曹全碑》公益课程。</p><p class="ql-block"> 张维忠,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化部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书法类考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国家开放大学艺术顾问。多次担任全国、全军书法展评委。</p><p class="ql-block"> 隶书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隶书的出现,冲破了六书造字的原则,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标志着汉字演进史和书法史上的转折。而《曹全碑》是汉隶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有幸聆听张老师的隶书课程,从《曹全碑》的特点、笔画入手、字形结构、集字创作,全方位的学习,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  初学乍练,从笔画学习入手,忐忑地完成了第一次作业。</p> <p class="ql-block">  辅导老师杨春燕,从习字的大小把握,画格规范字体,到第二节课上,先细笔草稿,后描写的方法,以及个别文字的演示,对我们作业一丝不苟的点评,课上的答疑解惑。班主任谷老师插播的字形结构图,给予了我们许多好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起笔的顺、藏、裹,笔画由重到轻、由轻到重,怎样用笔。得到了全方位的学习和辅导。</p><p class="ql-block"> 行笔=笔势+虚实</p><p class="ql-block"> 1、笔势:平 斜 弧 曲(都不是一味的横平竖直)。</p><p class="ql-block"> 2、虚实:轻重、粗细(就是笔画从重到轻。从轻到重,重轻重等变化)。</p><p class="ql-block"> 二次作业虽然还没有对字形结构的完全把握,能很好地表达,但信心却是增进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  班主任谷老师细致地拆解个别字结构,有助于对字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  辅导老师杨春燕的,隶书小知识-选临单字   </p><p class="ql-block"> 临帖取法的要求是“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是看,即读帖,“精”是细微处。“拟”是模仿,“似”是再现的准确。单字主要指笔法和字法。为此,临帖的⾸要问题是知法、守法,要精读善悟,从单字⼊⼿,从⼀点⼀画⼊⼿,仔细研究和琢磨古⼈⽤笔、结字、韵味之妙,思考如何通过⼿中的⼯具去准确地再现笔法和结字。</p> <p class="ql-block">  辅导老师提供的临摹要点</p><p class="ql-block"> 曹全碑是技法类汉碑,不管从用笔方法还是结构原则等方面考察。他都具有典型隶书的基本规范,加之此碑刻工精良,保存完好,能较生动地反映出笔法效果,所以非常适合初学者学习。</p><p class="ql-block"> 但因为曹全碑是阴柔一路的风格代表,常使后学者忽视其骨气一面,从而陷于媚俗的泥潭。所以临摹时要深入思考,多方对比,刻画精神。</p><p class="ql-block"> 临习《曹全碑》的同时。可学习一下其他碑帖,以相互借鉴,如《峄山刻石》《礼器碑》等。这对增其挺拔趣味极其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  辅导老师的作品,很开放,有集多家之长的美。</p><p class="ql-block"> 师传重要,老师经常是一语道破玄机。</p> <p class="ql-block">  得益于张维忠老师的集字创作方法课,和班主任及辅导老师的学习方法,勤于练习,完成的第一幅独立集字的隶书作业,也是结业作业。</p><p class="ql-block"> 虽然集字、找字辛苦,也有错字,还是挺兴奋的。</p> <p class="ql-block">  下面这篇作业,得到老师鼓励性的肯定,给予了信心。</p> <p class="ql-block">  一个月的学习,很快结束了,对我而言,收获满满,从开始的无从下手,到初步掌握了一些要领,也敢于抄写一些作品了。</p><p class="ql-block"> 首先抄写了毛主席的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此,激励自己。</p> <p class="ql-block">  业精于勤,也是我们进步的法宝。</p> <p class="ql-block">  多临,好好体会《曹全碑》的古气,也是临习之要。</p> <p class="ql-block">  《曹全碑》的学习,不仅是学习笔墨的运用,更重要的是,更深地理解了曹全碑的特点,对隶书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甚至从辅导老师讲到的变化中,领悟和想到了,怎样把美学的认知融入书法中,书画同源不只是一句理论语言,而是中华文化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