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往生活三岔口上,那座佛寺常在我梦里,古城徐州剪子股忆旧

翟昕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剪子股是古城徐州的一个地名。“剪子股”是户部山下的一条老街因其形状像张开的剪刀,故名。</p><p class="ql-block"> 徐州市的古老干道南端的剪子股是连接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和云龙山景区的一条主要通道,因其形状像张开的剪刀,故在很早以前便命名之“剪子股”。</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这“剪子股”,是地道的徐州土话,外地人听了会不知所云,单说这个“剪子股”,它指的是剪子的左右两部分连接处。</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徐州,“剪子股”还是个老地名,只要是徐州人说起它,似乎都有着说不完的故事。老徐州人记忆中的“剪子股”,狭长、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徐州彭城路,民国时候称为上街,其南端一段街区俗称剪子股.,即彭城路到原大菜店附近分岔,形成岔路口。有很多人认为,徐州的剪子股是从岔路口处开始的。剪子股分东西两股,一股沿陡坡而下折向东南,经过念佛堂门前,继续南伸至和平路。</p><p class="ql-block"> 那东剪子股,某段时间称为东土城街;自岔路口平折向西南平缓下坡的,即彭城路延长段迤俪而达和平路边御桥口,这片地方的街巷称为西剪子股。</p><p class="ql-block"> 这座念佛堂还在,现在名为“奉亲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料记载,明初,念佛堂即现在的奉亲庵建立,说明东去下坡路应在明朝初年开辟。明初以1380年计算,这条岔路出现已有600多年。</p><p class="ql-block"> 念佛堂原名吕公堂,明初修建。清道光七年(1827年),念佛堂住持曾在居士的资助下修缮吕公堂,庵内现存碑额记载了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 光绪年间,念佛堂再度兴盛。一直持续了很多年。</p><p class="ql-block"> 为何改称为奉亲庵呢?此事与户部山一张氏女子有关。这位张家女子,自幼随母信仰佛教,曾三次变卖家产修缮吕公堂。1933年,维修了原北屋殿堂;后又增建了西屋大殿和南屋配房,古木参天,佛事鼎盛,遂改成了念佛堂。</p><p class="ql-block"> 1941年,又在原址向前续接一个院落,变成前临东剪子股、后抵西剪子股的两进院落,拥有房舍20余间,成为徐州著名佛教胜地。这位张姓女子曾专程赴京请她的家叔,也就是曾经寓居京城的大书法家张伯英为这座佛堂题字并撰写碑文。</p><p class="ql-block"> 1942年这里改称为“奉亲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往的几十年岁月,走过了不少地方,这也算是一场人生必须走过的经历了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论佛家,道家,还是基督,都认为: 世间,不就是那幻像;不就是一场经历;不就是一场劫难;也不过是一个转瞬而逝的虚幻么?</p><p class="ql-block">既然走过,经历过,也就随喜而望吧!</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西城的一个叫做滕公栅栏的地方,现在是北京市委党校之所在。很多年以前,那里是外国传教士们长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那为首的也是最早留居京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安葬的地方。在他一的墓碑上,有这么一句话,很多年以前,那时侯正年轻气盛,记得不是很真切,但是,对他墓碑上所给后来者的殷殷忠告依然铭记于心:</p><p class="ql-block"> 美日寸影,尔勿匆过。</p><p class="ql-block"> 所见万品,与时并流。</p><p class="ql-block"> 说得真好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