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孔庙国子监博物馆

吖吖

<p class="ql-block">  11月19日,初冬的孔庙国子监,阳光明媚,照射到古建筑上,有一种特别的美感,很遗憾没拿相机到北京,用手机记录至关机状态才停止了拍摄,回文后各种忙今天终于整理完成 ,为第一次游览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  一、孔庙篇</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又名“先师庙”,为中国古代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场所。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大德十年(1306年)建成,面积2.2万平方米,明永乐九年(1411年)重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坐北朝南,古建筑面积约74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布局,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门及崇圣祠,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重檐庑殿顶,是供奉着孔子神位和祭祀时帝王行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进士提名碑,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共有118通进士题名碑矗立于院内。刘墉、纪昀、林则徐以及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名字均刻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  北京孔庙唯一一座明代御碑亭,明正统九年(1444)立于大成殿前的东北一侧,清乾隆时移至此处,因是前朝御碑,沿用绿色琉璃瓦为顶。</p> <p class="ql-block">御制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亭</p> <p class="ql-block">  乾隆石经(十三经)是乾隆年间镌刻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刻石的统称。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经文628000余字,皆为楷书,全部为雍正年间江苏贡生蒋衡手书,历时十二年。乾隆五十六年(1791)钦命动工刻石,历时三年刻成,共计189通,立于国子监东西六堂,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官刻儒家石经。</p> <p class="ql-block">  井亭建于明代。井水原为国子监师生饮用,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以后,改为“辟雍环水”所用。现仍可为环池注水。</p> <p class="ql-block">  二、国子监篇</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又称“太学”、“国学”,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它创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代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增建“辟雍”,形成现在的规制。</p> <p class="ql-block">  国子监占地约27000平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楼、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p> <p class="ql-block">  踏进太学门,迎面是一座高大华美的三门四柱七座的琉璃牌坊。在北京,类似的牌坊不止这一座,但国子监琉璃牌坊地位特殊,与众不同,别具一格。一是因为它位于皇帝讲学宫殿“辟雍”的前面 可以说是辟雍的大门,牌坊顶上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具有典型的皇家建筑特征。而其他琉璃牌坊都是建在寺庙内,用绿色琉璃瓦为顶。二是牌坊上没有任何宗教饰物。牌坊中门上方 南北两面分别书写的“圜桥教泽”、“学海节观”横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其含义都与教育有着直接关系。</p> <p class="ql-block">琉璃牌楼左侧的“御碑亭”</p> <p class="ql-block">  辟雍殿建于清乾隆48年(公元1784年),是世上唯一一座专门供皇帝讲学的宫殿,建筑形式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  彝伦堂原名崇文阁,是国子监藏书之地。在堂前东南角,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p> <p class="ql-block">东西六堂为专供监生学习的场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