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题记 </p><p class="ql-block"> 因台岭乡政府之邀,2023年11月19日下午,永新中学党委书记郭新、校长王清宇率学校语文教研组部分党员、教师赴台岭乡开云书房开展党建及研学活动。 </p><p class="ql-block"> 此次活动,以台岭乡政府邀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程郁缀先生的《古典诗歌与人文精神》的讲座为平台,旨在学习如何与时俱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 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程郁缀先生讲了诗经中的《划檀》、楚辞里的屈原、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以及“怀乡诗”。 </p><p class="ql-block"> 整堂讲座中,程郁缀先生凭借其渊博学识,以家国情怀、人生立命为切入口,找准与时代的对接点,用风趣幽默的话语,重新挖掘了古典诗歌中的诗意与美丽,使在场的每个人重新发现了深藏在自己内心的深情。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古代士子是真正地在追求人生境界,是真正将时代的风云变幻、个人的智慧才情、家国天下的青春理想吞吐于诗歌文字的吟唱当中! </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9月28日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 </p><p class="ql-block"> 台岭乡政府举办的此次活动,立意深远,对我们践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p><p class="ql-block">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p><p class="ql-block"> 若有诗词藏于心,自是岁月许多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01、《伐檀》与百姓 </span> </p><p class="ql-block">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p><p class="ql-block"> 《划檀》是诗经里一首描写劳动者的伐木生活和他们愤怒控诉统治者的不劳而获的诗篇。程郁缀先生从“民惟邦本”角度,结合孟子的“无功而食,谓之素餐”,诠释了要尊重劳动人民的成果,要知恩、感恩、报恩,健全人格的思想要义。强调“王者何贵?贵天!以百姓为天!” </p><p class="ql-block"> 这沉寂着沧古蛮荒气息的诗句,让我们感觉自己每一口呼吸,仿佛都在距离那个古老的年代更近一步,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到时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02、楚辞里的屈原 </span> </p><p class="ql-block"> 程郁缀先生对屈原是非常崇敬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些,都表现了屈原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影响了代代国人。 </p><p class="ql-block"> 程郁缀先生认为,屈原虽然身处厄境,但在人生立命的大节问题上,其原则立场却是一贯的,决不苟且。我们汲取屈原伟大的人格力量,应该要目标如一、追求真理、持之以恒,自我修养,建立健全自己独立的人格。 </p><p class="ql-block"> 屈原为明志终怀石投江。数百年后,晋代葛洪《抱朴子》外篇佚文日:“屈原没汨罗之日,人并舟楫以迎之,至今以为竞渡。”程郁缀先生说:惟见一死,永不死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03、曹操的建安风骨 </span> </p><p class="ql-block">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是三国时期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在《观沧海》这首诗里,他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气魄宏伟、雄浑苍劲、包容宇宙的大气襟怀。“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程郁缀先生说:大海包孕万物,宇宙吞吐日月。宇,人海茫茫;宙,人生匆匆。所以,应该要珍惜人与人相遇的缘分,慷慨包容。每个人要有远大抱负,要勇为争先,要有大气襟怀。“大气方能成大器,有德不必求有得”,这是程郁缀先生自己所拟的一副对联。 </p><p class="ql-block"> 三国乱世,那是阳光灼烈的世界,最好每个人都拥有沙漠里寻找水源生存般的决裂和义无反顾。那个时代,只有雄心与壮志在诗人的心中孜孜蔓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04、五斗米前的陶渊明 </span> </p><p class="ql-block"> 程郁缀先生讲陶渊明“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时指出: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他认为,人要有独立的人格尊严,要敢于自以为是——自信,也要敢于自以为非——自省(成熟的转折点)。程郁缀先生说:人生本是单行道,生命之河不倒流。人生要有提前量,做事不可马拉松。人生不可半途废,登山要上最高峰。人生不必太聪明,遇事要能吃得亏。程郁缀先生还鼓励现场的小朋友们要努力奋斗,争取留名于史。 </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里的润物无声,每每拂过颤抖的心,总会带来经久不息的感动,总会引起共鸣萦绕心头,这便是古典诗词的魅力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05、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 </span> </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真正体现出了人生如诗的风采,是在唐代。程郁缀先生说,在宋代,诗歌的数量是唐人的5倍,但是,它们却都没有像唐诗那样去承载一个时代的人们的追求、希望,甚至命运,去凝缩一个时代的人的济世雄心,取舍用藏,乃至儿女情长。后宋人整理出2万多首诗词精品,才出现“双峰並峙,两水分流”。 </p><p class="ql-block"> 程郁缀先生讲诗仙李白,说学写诗不能学李白,因为李白的诗太高了。他用游人《题李白墓》来演绎诗仙的高度: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诗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程郁缀先生说杜甫是“大胸襟大气度大境界”的“大家”。杜甫就是这样一个人,看到了人民的不幸,忘却了自己的不幸。</p><p class="ql-block"> 古诗词里的至情至性,或荡气回肠,或浪漫多情,一任时光冉冉,依旧墨色旖旎,总是在每一个不经意的时刻,适时应景地扣动今人的心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3, 54, 30);">06、怀乡诗 </span> </p><p class="ql-block"> 故乡,是国人心中的根。也许,那年那月的那一天,诗人站在亘古的渡口或十里长亭,怅然别离,黯然消魂。 </p><p class="ql-block"> 在讲“怀乡诗”时,程郁缀先生引用“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等诗句,阐述了一个道理:禽兽都依恋故乡,何况人乎?用贺之章的诗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来感叹“物是人非”的难舍亲情。并借用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月是故乡明”写了一首诗:土乃华夏热,月是故乡明。万里人生路,一颗中国心。程郁缀先生强调:慈母的情,大海的情。慈母的心,最纯的金。祖国母亲给了我们尊严和精神!所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涌泉之恩,大海相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要不忘家乡,报效祖国! </p><p class="ql-block"> 《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众多的古典诗词,奔流着梦的希冀。我们沿着时光的隧道穿越在这些妙词佳句里,它们总在历史的长河里翻卷着不息的浪花。我们品读着醉美诗词里最动人心魂的故事,饮那一杯又一杯的离愁别绪。</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这些古典文化的精华,早已成为我们的文化性格,充盈和滋养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不都是诗人,但我们经常会发现: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感慨万端,诗情翻涌;也总有那么一些时刻,我们陷入沉思,思考人生的意义。
若有诗词藏于心,自是岁月许多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文 朱剑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