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照我攀西行

唐延秋

旅游车穿梭在<font color="#167efb">雅西高速</font>的崇山峻岭之间,翻越了拖乌山、泥巴山等5座山。翻越拖乌山的段落每向前延伸1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就将上升7.5米,从700米一直爬升到2200米。它还跨越了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等水系和12条地震断裂带,是公认的国内乃至全世界自然环境最恶劣、工程难度最大的山区高速公路之一。 <div> 真是十里不同天,我们的旅游车穿过全长十多公里泥巴山隧道,刚入隧道前还是阴雾绵绵,一出隧道口蓝天白云,艳阳高照。阳光透过车窗玻璃照在脸上暖烘烘的,强光刺眼,赶紧拉上窗帘。直到导游叫雅西高速最美景观双螺旋隧道到了,我才拉开窗帘。呀!一道道奇观出现在眼前,片片彩林中全钢架的高速路桥如游龙般在我眼前一闪而过,我手忙脚乱地拍下几张照片。 </div> 拖乌山双螺旋隧道堪称世界公路建设的奇迹。这段50余公里长的路,垂直高差达1518米,两次跨越同一个地震带,堪称“魔鬼中的魔鬼路段”。为克服高差影响,设计者巧妙的采用“双螺旋隧道”,让汽车在大山肚子里盘旋,解决了较短水平距离中攀爬足够的高度落差,至今也是独一无二的设计。"双螺旋隧道”由干海子螺旋隧道起始。进入隧道后,感觉车辆顺着路标一直朝左转弯,当"重见天日"的时候,已经爬升了近200米。再入另一个螺旋隧道铁寨子1号隧道,继续攀爬100多米后,我们已经顺利穿越拖乌山。连接双螺旋隧道的干海子特大桥,用钢筋铁骨高调地征服了拖乌山。干海子特大桥是目前最长全管桁结构设计梁桥,特大桥总长1811米,跨径为44.5米和62.5米,宽度24.5米,共36跨,最高桥墩高达110米。<div>  遗憾的是没能真的拍下它那令人称奇的全景,在高速上不可以停留,我都是车拍,只能算是管窥,身临其境,才能被它震撼,从雅西高速双螺旋隧道看,中国号称基建狂魔是实至名归。</div> 一出泥巴山隧道,兰天白云,艳阳高照 兰天白云笼罩下的高山积雪 绝美是彩林 彩林包裹着双螺旋高架桥----连接双螺旋隧道的干海子特大桥 钢龙钻山 层林尽染的山川与高架桥路相互辉映 兰天白云下满山遍野的彩林让我们目不接暇<div><br></div> <font color="#167efb">  西昌邛海湿地公园</font>中的金鳞沙滩就像是镶嵌在邛海风景区梦寻花海湿地公园内的一颗明珠,白沙,兰天,红花,枯荷,枫树倒映在碧水之中,令人向往。 能在这样的美丽幽静的环境里小憩是一种高级享受 夕阳下微风吹起,枯荷摇曳,黄叶飘飞,别有一番情趣 夕阳的余晖投射在湖中,如鱼鳞般闪闪发光 山映斜阳,碧波荡漾 美景如画 湖水潆潆碧色, 细浪平铺金鳞应该是金色的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的意思吧。漫步湖边,微风拂面,听着浪花声,落叶沙沙声,还有各种各样的虫鸣声相伴。 也是蛮有幸福感的事了。 湿地之美,美在碧波荡漾的湖,美在幽静的芦苇小道,美在铺满黄叶的小径,美在人们的心田……我爱这美丽的湿地。 西昌所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特定的环境和历史长河中,彝族人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孕育了浓郁的民族风情。<br>  这里是神话中的月亮女儿的故乡,相传彝族姑娘兹莫领扎因为能在羊毛披毡上织出一个逼真的世界,而被月亮仙女接到月宫,成为月亮的女儿,从此她的美名流传于大凉山间,这就是<font color="#167efb">月亮女神塑像</font>。<br> 前有月亮女神坐的弯月上吹笛,后有西昌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时空在这里对接 我也来抢拍一张 远处青山隐隐,近景碧波荡漾,游船点点,树影朦胧,好一派邛海风光 <font color="#167efb">  建昌古城</font>位于凉山州中部,总面积2600余平方公里,总人口50余万人,是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建昌自古便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重镇,自秦汉始,历代政权均在此建立过郡、州、司府、委派过官吏。如汉元鼎6年(公元111年),武帝遣司马相如为使,建邛都(今西昌),设越西郡,辖15县,属益州。建昌迄今已是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同时,由于海拔、气温、日照、经纬度等条件好,加之大气中悬浮物质少,空气透明度大,所以月亮光亮圆大,故西昌又有“月城”之美誉。<div><br></div> 建昌古城大通门城楼,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明清古城,它基本上保留了古城的原貌,是西昌历史记忆的见证。 这大通门的城墙虽然和别的城墙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仔细瞧城墙之上,七八株榕树强势长出,盘根错节,像一双双青筋凸起大手,用尽一生的力量,深深的插进坚固的城墙里,生动的诠释了什么是“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远远望去就像如今流行的3D立体墙画,宛如天然的浮雕。这些榕树已经深深地根植于墙内,与城墙融为了一体,无法将其分开。让人惊叹于生命之顽强,这就是生命的力量! 其中一树根还长得像一牛头! 城楼前有瓮城 大通楼城高22米,看上去巍峨壮观,气势非凡 漫步城墙上,一边是高楼林立的现代新城,一边是散发着古老韵味的古城,仿佛一位年长者在欣慰的看着这些后起之秀,恍惚间,给人以时光穿梭的错觉。<br> 登大通门城楼眺望古城区,古风犹存,明代布局的街道基本保持。20余条小巷纵横交错,涌泉街、南街上的旧民居鳞次栉比。 古巷道里, 时光婆娑。踏过凹凸的青石板路,行走在古城墙前,就像在翻阅建昌城沉甸甸的历史。 古朴的巷门 城内还有天主教堂 穿过大通门,沿南街,漫步青石板路一直向北,就来到临风兀立的四牌楼前。因四面匾额不同,故四面各拍一张<br><br> 在建昌古城中央,建有一座砖木结构、宫殿型亭阁式的报辰钟鼓楼,西昌民众俗称“四牌楼”。四牌楼两楼一底,四面花窗,建于城内北、南、府、仓四条主要街道街口交汇处,为一独立建筑。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奇。四面花窗分别朝向四条主街,通过底楼弧型拱门通道连通四街。南、北二街街口一侧各建有一木楼梯通上二楼。每层楼都是翘首屋檐,檐脊挂着响铃,随风摇动叮当作响。 四牌楼底层人行过道旁辟有若干小商铺,售卖民众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诸如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糖果糕点,茶酒卤味之类。二楼上为一佛堂,供奉有弥勒、观音等菩萨神像,供城内名士儒流、善男信女们平日顶礼膜拜。楼上终日香烟缭绕,梵语声声,颇有几分庙堂气氛。门上有对联曰:“佛坐楼台观自在,人行地面享安然” 三楼为本城之更楼,中梁上挂一口大铜钟,楼堂中摆一面大皮鼓,有专人按点负责敲钟击鼓,报告时辰。其时钟声嘹亮,鼓点亢锵,响徹全城。故旧时西昌民众有一句俗语云:“四牌楼的钟鼓,惊动四门”便是对西昌“报更传漏”民俗十分形象的写照。 在飞阁流丹、精雕细琢的四牌楼下留个影 <font color="#167efb">南丝梦雕塑</font>以丝带为元素,从地面飘然而起,抽象成祥云状外形,表现了南方丝绸之路跨越时空,亘古弥新的历史气象,再现了丝路商队行进在延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上的情景,讴歌了千百年来人们在南丝路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穿越到了“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的大唐盛世,一眼千年,梦归盛唐的“嶲州”,这里便是<font color="#167efb">西昌唐园。</font><div><font color="#167efb"> </font>唐园,坐落于西昌市建昌东路,位于历史风貌核心区景观轴线上,占地约200百亩,整体呈扇形分布,东眺邛海之滨,西望 建昌古城。</div> 唐园缘起于一段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古城墙,这是唐代巂(xi)州城的古城墙遗址,唐园也因此而得名。 走进唐园,不禁感慨:“一入唐园,梦回唐朝”。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气势恢宏的七层高塔—— 建昌塔。塔高59.82米,是七层密檐式八角砖混结构阁楼式塔楼。建昌塔也是唐园的制高点,高矗城中直达云端。登上塔顶,感受李白笔下的“手可摘星辰”的唐风遗韵。 建昌塔的背后是便是巂州阁,其高 42.5米,重屋为楼,四敞为阁,阁四面皆有窗,四周挑出平座,可供人环阁漫步观景。<div><br></div> 如今新建的古城“唐园”,在这里拔地而起,按照唐代建筑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亭台楼阁设计修建,并参考了西昌本地美丽的民间传说,将石雕、古人、邛海、祥瑞、月亮,诸多古代和西昌的元素体现其中,展现出“一城、一水、一街”的韵味,城,是唐巂州城;水,是清溪水;街,是贞观街、开元街;风情十足的彰显着大唐的风华! 西昌,在秦汉时称邛都,建城历史悠久,在2100年前已建有城邑。西汉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赋四大家之一,被誉为赋圣、辞宗的司马相如被汉武帝授予为中将,受命出使邛都,由此拓通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架起大汉王朝与邛都间联系桥梁,为汉王朝将西南地区纳入中央版图奠下坚实基础,使西昌成为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唐园中一亭一楼之间,尽显浓郁的中国风味;两墙相对,品味唐代古风古韵;穿街过巷之余,回顾西昌人文风情。碧瓦与青石,更是彰显了巂州的历史魅力。 唐代歌舞表演 <font color="#167efb">傈僳梯田</font>景区位于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是傈僳族聚集区之一,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保留着原始古朴的民族习俗。傈僳梯田分布在海拔1000—3000多米的山坡上,拥有约600年的悠久历史。 年近80的我们由旅游车带着我们上山,不知转了多少急弯,才把我们带上3000多米的高山梯田。回想十多年前为拍广西的龙脊梯田,我们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走在狭窄的土路上完全靠自己的双脚和体力爬上山顶。那时多么豪气干云。想不到活到了这把年纪,又能站在这么高的山梁上饱览这么壮观的傈傈族梯田,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米易傈傈族梯田位于龙肘山下,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片片梯田的线条如流水般的曼妙,潇洒飘逸。而梯田的形状鳞次栉比,层出不穷,各种不同色彩的农作物和着山风轻轻摇曳,纵横交错的梯田似乎在低吟着一首首田园交响曲,让人仿佛置身于天堂仙境,心旷神怡。 山顶观景台 对面山坡上也是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梯田,山顶上有无数风力发电的大风扇在转动 山顶上居然还有边观景边品咖啡的小楼,好浪漫! 小小观景台与蓝天白云,层层梯田。烂漫山花都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生气勃勃,欣欣向荣 看见对面山顶上的大风车没有?这里山上山下到处都是风力发电的巨型风扇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及输电铁塔,据说风扇转一圈就可发2度电,一个傈傈族小山村都能利用风力和阳光制造出清洁能源服务于社会,真让人叹为观止。 下山的路上漫山遍野都是矮矮的芒果树,每颗树上挂果起码有30个以上,全用纸袋套上防鸟啄虫咬,果实太沉每树都必须用<div>多条支架才能撑住。</div> 房前的矮树上的小白点全是大芒果 这是我们买的芒果,每个都在2斤以上 <font color="#167efb">米易太阳谷康养中心</font>就是一个卖房的楼盘,在米易城郊的半山腰上,风景不错,环境优雅,有点地中海风情的味道,这里长年气温24度,老年人在这里过冬是个好地方。 <font color="#167efb">会理古城</font>位于凉山州南部,总面积4500平方公里,总人口40多万人,是座有二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现为省级文化名城。县城四面环山,气候温和,四季如春,素有"小春城"之美称,是全县经济、政治、文化中心。<div> 会理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县,至今已有2117年的历史, 县城为四川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现存会理古城建于明初, 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古城建筑为明清风格,同时充分体现会理所独有的川滇文化特征。</div> 会理城元代为土城,明洪武二十五年,被月鲁帖木尔攻陷,土城被毁。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土城重建。次年,会川卫指挥孙禧将土城包砌以砖石,并设四门,惟北门建楼,以司更鼓楼匾曰:“拱极楼”。 北门城门 会理城北门是明代以来会理城市交通和防御的重要设施,是会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拱极楼夜景 在城墙上可见到斑驳的包砖城垛 从城墙上可见北门广场及北街 钟鼓楼,位于会理城东西南北街交汇处。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会理知州罗国珠主持修建至乾隆年间续修完工。咸丰十年(1861年)毁于兵燹,同治末年又重修。因层楼凌云,气势壮观,又称凌霄楼。 钟鼓楼台基成梯形,用青砖包砌,内填土石,为四面互通的拱形门洞。目前,钟鼓楼每天都在仿照古代礼仪举行晨钟暮鼓的仪式。 为四面互通的拱形门洞中心有“会理古城,川滇锁关”的标志 会里古城以钟鼓楼为中心,延伸出东、南、西、北四条主街。南、北街主打商业,东、西街主打餐饮,加上以北门为中心的东关、西关、北关三条街,就是古城最主要的七条街道。南街至北关总长三里三,街宽七米。整个古城,构成“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四街、三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 整个古城空间有序,主次分明,功能十分齐备。城西是学署、文庙、公园等文化建筑;城北以手工业者聚集的小巷为中心,多为客栈、手工作坊、马店等;城南设有造钱局,钱庄经营者多居于此。 城中七条大街,沿街都是商铺;而城中的小巷里,是乡绅宅邸和民居院落;西北区域,则集中了官衙行署,道观寺院和戏楼、广场等大型建筑。古城之中有20多条保存完整的小巷,石板铺路,曲径通幽。巷内两侧,建筑风格南北杂糅,大多是建于明、清时期的民居院落,是中国清代民居博物馆。 <div> <font color="#167efb">  安顺场</font>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大渡河中游南岸,距石棉县城11公里。是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将领翼王石达开全军覆灭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革命纪念地。 1996年安顺场先后被正式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div><br> 安顺场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部万余到达安顺场,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石达开率众几次渡河均告失败,最后全军覆没。<br>  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又来到安顺场,蒋介石扬言"要朱、毛成石达开第二"。但是,红军在当地群众,特别是50多名船工的帮助下,在此强渡大渡河成功,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安顺场从此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而闻名于世。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军抵达安顺场,准备北渡大渡河。由于受清军围堵,加之石达开受历史的局限,没有处理好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当地空室清野,土司沿河设防,石达开全军覆没,太平军将士血染大渡河,留下了悲壮千古遗恨。<br> 时隔72年后的1935年5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红军先遣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大渡河边仅有的一只小木船。 红军与船夫 5月25日,由红一团团长杨得志、一营营长孙继先指挥,在南岸红军强大的枪炮火力的掩护下,以17勇士为先导,打响了红军长征途中举世闻名的强渡大渡河战役。以红一团一营二连连长熊尚林为首的红军17勇士,在当地苦难深重的老百姓和船工的协助下,不顾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冒着枪林弹雨,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北渡强渡成功,歼灭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守敌,强占了北岸桃子坪敌守军阵地。 为了纪念中国现代革命史上这一光照千秋的不朽历史篇章,60年代初,在这里建起了占地面积达200平方米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碑高6.26m,采用灰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碑体正面为半圆雕红军战士头像,下方为十七勇士架着当地特有的翘首木船劈波斩浪强渡天险的浮雕,右侧为巨手执大刀浮雕。 04年5月,由江泽民亲自题写馆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建成,该馆坐落在安顺场北,馆内保存有二百多件文物,实为珍贵。 0 今日的大渡河,河水平静的流淌,两岸绿草茵茵,鲜花满地,一派和平安宁的景象。但在1935年5月25日,红军十七勇士,在当地船工的协助下,不顾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冒着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成功,为中国革命史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div>  十七勇士的壮举为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在革命生死攸关的当口必须强渡!这是因为,没有强渡大渡河的胜利,就没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就没有今天欣欣向荣的新中国!</div><div> 革命先烈们早已远去,但其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像纪念广场上的雕塑一样,风骨永存!</div> <p class="ql-block">  《后记》我们这个旅游团是个名副其实的老年团,年龄最小的67岁,最大的88岁(1935年生人),此人的一条腿还因20多年前因受伤未治愈留下残疾,膝关节不能完全弯曲,扶仗而行,连与我们同桌吃饭也得站着,他也能与我们一起游完全程。团里已70多岁占多数,难怪导游惊呼,一上车看见满车白花花头一片,只有几点黑发点缀也是染黑的。团员虽老,但精气神不减,个个劲头十足。老太们穿得花红柳绿,白发配超短裙、旗袍、大花连衣裙一天换一套,时髦的草帽,太阳镜,个个打扮得如花蝴蝶一般,连老头们也不示弱,有的穿上大红的西服,配上鲜红的领带,如外宾一般。也有人背着大相机,还有无人机航拍,这那里像七老八十旳老人团,简直就是一批人老心不老,不信青春喚不回观光团!</p><p class="ql-block"> 五天的攀西游,天天大太阳追着我们,气温高达28度,但最奇的是一切以泥巴山隧道为分界线。来时阴雨绵绵,一进隧道走十公里,出隧道即是艳阳天,气温陡升。回去时这头仍是红日高挂入隧道,等钻出时竟是浓雾弥漫,几米外看不见任何风景,一路都在下雨,等快下车时竟转成大雨,真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唐延秋</p><p class="ql-block"> 2023-11-20于都江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