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老城故事

青山绿水

<p class="ql-block">  纵横交错的交通设施,城铁、高速、高铁,地铁等构成了湘潭市的血脉和骨架,跨江高架的吊索桥,魔天的高楼,宽阔洁净的街市,五彩斑驳的夜景……显示出古城正向现代化大踏步迈进,更能让人感叹的,是这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沉淀,能让人激发出更大的创意!当你漫步湘潭的街头巷尾,会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似乎处处有古迹,处处有故事。这才是湘潭古城真正的底蕴!</p> <p class="ql-block">  古城历史故事太多, 先说说雨湖吧, 雨湖自古就是嵌在这座城市胸前一颗耀眼的明珠,巜潭城史迹》云:"相传约六百年前,明吉王三世偕徐妃春游于此,途中遇雨,见雨滴荷钱,千万珠跳,感景而命名。"另说,雨湖地势低洼,积雨成湖,故名雨湖。</p><p class="ql-block">园内湖水碧绿,湖堤垂柳环绕,市民游玩休闲,文人雅士聚会小憩,赋诗作文,留下了"垂柳碧孤塔,夕阳红半桥"的名句。</p> <p class="ql-block"> 一代名臣左宗棠喜爱柳树,将自建庄园命名"柳庄",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其带领的湘军是战斗之旅,也是植树大军,人人携带柳树苗,一路征伐一路栽柳,前营栽罢后营管,在千里戈壁种下片片柳树林,形成一道塞外奇观,后人为纪念左宗棠,在雨湖遍插柳树,称柳树为左公柳。</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湘潭市一中始称湘潭县学堂,由有识之士谢鼎庸、王国栋创办于1902年5月。1912年改称湘潭县中学,俗称潭中,解放后增设高中班,成为完全中学,1953年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55年由湘潭市管辖,更名为湘潭市第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 万楼曾名文昌阁,位于湘潭市雨湖区宋家桥湘江左岸。万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应知县包鸿逵之请,在籍京官李腾芳为楼命名为"万",万者,数之大也,邑从此而大也。从此文人墨客常聚于此,登楼观景,吟诗作赋。400余年间,世事变迁,万楼屡毁屡建,近年第六次重修之万楼,釆用内九层、外五层的结构,寓意为"九五至尊"。</p> <p class="ql-block">万楼景区夜景</p> <p class="ql-block">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𠆤毛泽东!红太阳正是从这屋里升起来的,湘潭县韶山冲的主席故居,金光万道,举世瞩目,谁人不知,无人不晓,用不着我再赘言了!</p> <p class="ql-block">  湘潭文庙,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小东门侧,元至正十年(1354)重修,坐北朝南,由南而北依次为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如今临街的大成门两侧墙上分别嵌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两幅隽永的篆书。大成殿是主殿,是文庙内最宏大的建筑,是供奉孔子的场所,因孟子盛赞"孔子之谓集大成"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关圣殿春秋阁</p><p class="ql-block">春秋阁为宫殿式建筑,重檐歇山项,盖黄绿两色琉璃瓦,双龙正脊,鸱吻,翼角高翘,光彩夺目。整个建筑筑于花崗石台基之上,阁前有行礼亭,20根石柱支撑稳固,石亭柱上有对联三副,由内对外分别为:</p><p class="ql-block">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p><p class="ql-block">大义秉春秋,辅汉精忠悬日月;威灵存宇宙,千霄正气壮山河。</p><p class="ql-block">扶汉仰侯功,一心一德,浩气直吞吴魏;</p><p class="ql-block">伏魔崇帝号,乃神乃圣,明威尚震华夷。</p> <p class="ql-block">  南楼,位于雨湖区观湘门路(原观湘门直街60号),是上世纪50年代初建的湘潭县委常委楼,县委招待所。当时的湘潭地委第一书记胡耀帮,县委书记华国锋,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楼下榻。</p> <p class="ql-block">思过堂</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清朝,原为主官休憩之所,后作接待宾客之用。民国时期重建,曾为国民党湘潭党部驻地,1949年湘潭解放后,成为湘潭县人民政府行政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 湖南省湘潭县产的湘莲,福建建宁县产的建莲,浙江武义县宣平产的宣莲,称为中国最著名的三大莲子。其中湘莲最具特色,历来作为进贡朝廷之珍品,谓之"贡莲",誉为"中国第一莲子"。据传战国时期白石铺产的湘莲和藕粉就已选为贡品,此后汉、唐、宋、明、清各代都将它纳为贡品。湘潭西杨塘(即今湘潭县白石铺)所产之莲为有名的"寸三莲",去壳后三粒连起来一寸长,故名"三寸莲",因湘潭莲子品质极优,故有"湘莲甲天下,潭莲冠湖湘"之誉。</p> <p class="ql-block">  槟榔,一种独特的食品,已在湘潭生根发展达300余年的历史,《湘潭县志》载:已丑(顺至六年),王师屠城,瘟疫横行,各乡鸿集无几,全县仅存4653户,有叫程青的安徵商人,得一老和尚嚼槟榔逛疫之法收尸净域,乾隆44年,湘潭大疫,县令白璟将药用槟榔分而嚼之,肚胀病渐消失,尔后,未患者也随嚼之,久而成习,槟榔文化应运而生,湘谭街头巷尾有民谣:</p><p class="ql-block">槟榔越嚼越有劲,这口出来那口进,交朋结友打圞台,避瘟开胃解油性。</p> <p class="ql-block">槟榔加工手工作坊。</p> <p class="ql-block"> 湘潭药材经营史可追溯到大唐盛世,当时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商路分东西两条,而西路则途经湘潭,安史之乱后,因东道断绝,西路的湘潭遂成岭南岭北茶药贸易的重要埠口。至乾隆四年,领有官帖的药材行竟达十家,即安吉、丰泰、恒斗、大德、生泰、乾元、正昌、恒昌、张全福。从业都达400余众,药材销售十分暢旺,当时,湘潭成为天下"药都",至道光二十九年时,药材购销银两岁达八百万,药材经营成为湘潭的重要经济支柱。</p> <p class="ql-block">湘潭米市也很有故事。</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湘潭、无锡、芜湖、九江这四大米市都在江南,称为"江南四大米市",湘潭米市的雏形可追溯到唐代中期,清雍正初年,湘江上运米之船",千艘云集",直销汉口,再抵江浙,盛极一时,同时还有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的人工碾坊,还有牛辗坊,乃至机器碾房,沙弯和锦湾(现窑湾)是湘潭主要谷米交易场所。这些场所背临湘江,设有专门的码头用来运输,谷米交易量达十万石之多,由于十八总士地寸土寸金,粮行交易所门面都不大,一般也就几平米大小,要完成商、住、运等连合功能空间太小,粮商们想了一𠆤妙办法,将粮食按等级编排好,安放在沙湾货船上,分别取祥品放在店铺里,待商客看好样品了,再开单下江去取货。这种独特的贸易方式随时代进化已非常少见了,沙湾有个著名的粮行叫"宽裕行",少年毛泽东曾在此当过学徒,并在这里写下了"沙水对沙洲,源源不断流,人住人脚下,何日待出头?"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清朝末年湘潭有家著名的"宽裕粮行",图为宽裕粮行遗址,2021年12月31日,湖南省政府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湘潭的雨湖公园,听鸟语,闻花香,休闲、养老,偕老伴享受远离市井喧嚣的那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古城新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