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寺:500年时光沉淀,荣获“鲁班建筑奖”的晚唐风格寺庙

清风明月我

<p class="ql-block">宝山寺原名梵王宫(又名玉皇宫),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期间几经变迁,几度兴废,最后仅存天王殿和大雄宝殿。1988年开始恢复道场。在2005年5月,宝山寺移地重建工程正式奠基,于2010年12月竣工,2011年1月11日宝山寺开山500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p><p class="ql-block">全国唯一获得建筑界最高荣誉“鲁班奖”的寺庙</p><p class="ql-block">造价8个亿</p><p class="ql-block">非洲红花梨木+全榫卯的古法营造工艺</p><p class="ql-block">如“凝固的诗、立体的画”</p> <p class="ql-block">相传,宝山寺最早开始并非庙宇,是当地唐姓人家的宅院,在明正德六年【1511年】唐月轩舍宅而建,名“玉皇宫”,又名“梵王宫”,本是一所道观,有真武阁等亭阁殿堂。后来历经战火和灾害,寺院迭经兴废,在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唐氏后人重修真武阁。此后至清朝光绪年一片荒芜,于光绪十五年(1875年)被改造成为了一座佛寺,更名为玉皇宫。今天我们看到的建筑都是近代重建。</p><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宝山寺移地重建,寺院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为唐式传统木结构建筑群的宝山寺,历经5年完工。2011年1月11日宝山寺开山500周年之际,以全新面貌正式对外开放。二期工程为唐式园林祇园,于2011年12月开工,2023年6月15号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另外2017年起又对宝山寺原址上的天王殿(原祖堂塔院)和大雄宝殿(原真武阁)两处文物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宝山寺建筑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规模居沪上佛教寺院之首。</p><p class="ql-block">其原址保留了大雄宝殿(原真武阁改建)和天王殿(原祖堂塔院改建)两幢文物古建筑,</p><p class="ql-block">新址以唐代营造技艺展开全木结构建造,布局、形制、风格、做法均以唐宋法式为圭臬,以回望千年的榫卯技艺完美呈现晚唐宫殿式建筑古朴、壮丽的神韵。</p> <p class="ql-block">新建筑群与遗存改造后的古建筑交融并蓄,唐宋和明清样式两种建筑风格并存于一寺。</p> <p class="ql-block">从罗店镇练祁河北岸进入宝山寺山门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正山门,山门正中悬挂的是由现任住持世良法师亲自题写的“宝山寺”匾额。</p> <p class="ql-block">新寺由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的弟子俞宗翘先生设计规划,采用传统的伽蓝纵轴式布局,选料非洲红花梨木。主要大殿皆位于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法堂,东西两侧列有附属殿堂,有钟楼、鼓楼、观音殿、药师殿、祖堂、伽蓝殿。建筑间以回廊环抱,五进一院,形成“伽蓝七堂制”的整体布局。空间上以坐落于高耸台基之上的大雄殿为中心,与其他建筑高低错落,营造出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p><p class="ql-block">整个木结构建筑群布局通达自然、富于节奏。最大的那扇木门,有一吨重。</p> <p class="ql-block">建造时用到的所有材料都是根据一千年前宋朝李诫修撰写的《营造法式》要求来选定。建成后,宝山寺建筑荣获了全国设计华彩金奖、上海市建筑工程“白玉兰奖”和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宝山寺唐式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各殿气势雄浑,凝重沉稳,斗拱撑起挑出的屋檐,犹如大鹏展翅。尤以主殿大雄殿为最,完全仿照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修建,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殿前屋檐挑出长达4米。殿内供奉华严三圣,中间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迦叶、阿难二位尊者侍立两侧,左右两边分别供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五尊圣像均为铜铸贴金(衣服采用金箔,皮肤采用泥金)庄严无比,凸显这唐韵宝刹、宝山福地的宏大气魄。</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中供奉的是天冠弥勒菩萨,背后为韦驮菩萨,均为铜铸贴金。天冠弥勒安详垂目,跏趺而坐;韦驮菩萨宝杵撑地,威严而立。左右为四大天王,同样是铜铸,形象独具一格。天王殿东西两侧是钟鼓楼,分别供奉地藏菩萨和虚空藏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p><p class="ql-block">“红花梨木+榫卯”,是建筑的最大看点。</p><p class="ql-block">中国古老而精粹的榫卯构造,让建筑并未使用一颗螺丝钉,而用料极其考究的非洲红花梨木,则赋予建筑本身自带一股古韵气息。</p><p class="ql-block">屋檐、楼角、大门……无不显现出建筑的精致。</p> <p class="ql-block">大型油画《海会云集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大雄殿内,不同于别的寺庙,宝山寺释迦牟尼佛的后面,供奉的不是南海观世音菩萨,而是由著名油画家蒋云仲先生历时四载、精心创作手绘而成的油画《海会云集图》。这幅巨幅画作吸收了敦煌壁画和永乐壁画之精髓,以油画材料和中国传统工笔画技法绘有159位菩萨、金刚、罗汉等佛教人物,呈现了佛陀法音宣流、圣贤云集、人天具共赞叹的殊胜场景,令观者宛如亲临盛会。</p><p class="ql-block">这些数以百计的佛教人物,构图凝练,布局合理,细节勾勒描绘,无不神采奕奕,惟妙惟肖。</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之后是藏经楼和综合楼。藏经楼为两层纯木结构,综合楼则集法务活动和办公生活于一体。综合楼主楼一层为法堂,二层为方丈室,三层为多功能厅;东面裙楼一层为斋堂,二层为僧寮;西面裙楼一层为办公区,二层为客房。整个综合楼均有半地下室,配电房、水泵房、地源热泵空调机组等都安装在地下室,可谓功能齐全,设施一流。</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每一根柱子就是一棵树,抱一下它,仿佛都能感受到木的温度和呼吸。有人说,木头是生命,一切生命都有尽头,能够腐朽,也能够新生,这或许是宝山寺采用全木建筑的另一种涵义。。</p> <p class="ql-block">祇园内一步一景</p> <p class="ql-block">建筑群东面建有一片古雅幽静的唐式园林——祇园,占地约30亩。</p><p class="ql-block">祇园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其实是取自“祇树给孤独园”的佛典。</p><p class="ql-block">园内树木花草相映、</p><p class="ql-block">溪石流水相伴</p><p class="ql-block">纯花梨木构建的</p><p class="ql-block">塔、阁、楼、台、水榭、牌楼,</p><p class="ql-block">移步换景间,</p><p class="ql-block">带你感受</p><p class="ql-block">唐式园林的精美绝伦。</p> <p class="ql-block">祇园内的建筑布局主要以金塔为中心位置展开。金塔高55.3米,与宝山寺伽蓝院落中的大雄宝殿遥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该塔是中国近千年来第一座新建的七层纯木结构仿唐楼阁式高层建筑。有着独特的构件,不用一铆一钉,相互支撑,尽显木构的魅力,因其建筑所有木构件均采用榫卯连接,业内人士将金塔看作是一座向山西应县木塔致敬的仿古木构建筑。</p><p class="ql-block">金塔广、深各三间,基座正四方形,塔底层心间为4.8米,次间为3.6米,增设宽2.8米的走廊,总宽度为17.6米。采用梁架等传统楼阁式结构,分担传递楼面的荷载。</p><p class="ql-block">2015年11月,祇园金塔1:5模型经同济大学抗震实验,顺利通过抗八级地震的测试;2019年12月11日,祇园金塔通过木结构塔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项目技术验收。</p> <p class="ql-block">塔身七层,四檐28个铜铃,塔尖80个铜铃,当108个铜铃随风作响时,仿佛时间都静止了</p> <p class="ql-block">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宝山寺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原名“玉皇宫”,又名“梵王宫”,本是一所道观,系当地人唐月轩舍宅而改建,有真武阁等亭阁殿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唐氏后人重修真武阁。</p> <p class="ql-block">此后岁月更替,寺院迭经兴废。一直到光绪初年一度荒芜,(公元1875年)太仓南广寺僧人今涌行脚至罗店,见道观房屋颓败,景色凄凉,遂偕徒念方启动整修工程。从清光绪五年直至清光绪二十五年整整20年,修葺各殿堂并重建山门,翻修真武阁为大雄宝殿,创建祖堂塔院并立石碑以志其事。完成了由道馆变佛寺。1988年,上海市佛教协会为恢复佛教活动场所,决定于4月修复此庙,大修时,将庙址向东扩6.7亩。重建山门和西厢房,造围墙,砌石驳,11月底竣工并易名 “梵王宫”。前殿按清代结构、后殿按明代结构修葺,建筑布置匀称。</p><p class="ql-block">1989年1月15日,梵王宫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1994年8月,梵王宫更名为“宝山净寺”。</p><p class="ql-block">2002年10月改为“宝山寺”。</p> <p class="ql-block">修旧如旧 确保宝山寺原貌</p><p class="ql-block">1992年7月22日,时称“梵王宫”的宝山寺被列为“宝山区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建筑物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017年起对宝山寺天王殿(原祖堂塔院)和大雄宝殿(原真武阁)两处文物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p> <p class="ql-block">修缮工程中替换下的原始建筑材料,均被妥善保存起来,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历经沧桑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就此重新焕发出活力,和移地重建的宝山寺新建筑群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位建国后还俗的居士,从工厂退休后,重披袈裟,再入僧林,也就是新宝山寺的建寺祖师-从达法师。</p> <p class="ql-block">从达法师(一九二三年——二〇〇一年),法名从达。俗姓曹,名增甲,字悟境。江苏阜宁人。曾任上海市宝山区佛教协会会长、区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区政协委员、宝山净寺主持、上海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兼江苏省建湖延寿寺及阜宁马躲寺方丈等职。</p><p class="ql-block">法师12岁出家,天资聪慧,所读经书,过目不忘。19岁宝华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居山五年,勤学苦练,敲打唱念,无一不精。24岁于南京栖霞山佛学院深造三年。27岁被聘为丹徒县会音寺住持兼北山寺方丈。矢志修持,亦增亦农,1954年当选为丹徒工县佛教协会会长。1958年转业至上海的工厂工作,由于勤恳努力,曾被评为“劳动模范”。</p><p class="ql-block">1982年退休后,参与静安寺的恢复工作,被提升为监院监理寺务。</p><p class="ql-block">1988年,经上海宗教事务局和宝山区人民政府批准,宝山寺恢复为佛教活动场所。作为静安寺下院,由从达法师负责具体工作,1989年正式对外开放。从达法师秉承边开放变建设,先后兴建了功德堂、玉佛楼、圆通殿等共计六千多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从达法师自来宝山寺,带领僧众共修,不论寒暑,晨钟暮鼓,早晚功课,从不间断。由此道风大振,远近信众来地烧香者,络绎不断。十方檀越皈依,四众广修福慧。在位几年春秋二堂水陆法会,盛况空前,名闻遐迩,每年还结夏安居,请苏州灵岩山寺道安老法师在安居期间讲经说法,让大众提高佛学知识,依教正确修行。</p><p class="ql-block">从达法师2001年舍报西归。</p> <p class="ql-block">世良法师</p><p class="ql-block">法师1966年6月生于浙江苍南,俗姓郑。现任上海市佛教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宝山区佛教协会会长,上海宝山寺方丈。</p><p class="ql-block">1982年8月出家,1985年8月考入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1987年7月毕业。随后至上海龙华古寺依止上明下旸先禅师。1990年1月至上海圆明讲堂任监院、堂务委员会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95年底,承先师明公上人垂慈传付临济、曹洞心印,为临济宗第四十二世、曹洞宗第四十八世法嗣。2002年9月受上海市佛教协会委派,至上海宝山寺任代住持、寺管会主任。2003年1月至今,任上海市宝山区政协常委。2003年9月至今,任上海宝山寺方丈。2003年11月至2009年11月任上海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2003年12月至今,任上海宝山区佛教协会会长。2009年11月至今,任上海市佛教协会秘书长。</p> <p class="ql-block">宝山寺以其纯朴的建筑语言再现了中国九、十世纪蔚为壮观的唐宋风致。</p> <p class="ql-block">纪念永恒的岁月</p><p class="ql-block">献给我们的父亲</p><p class="ql-block">一周年我们在此祭奠</p><p class="ql-block">怀念我们的老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