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2023年10月31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遵义会议旧</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一、遵义会议主要内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 1、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定其领导地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2、指定洛甫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3、常委中再进行分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4、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二、会议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黎平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改变了中央红军的前进方向,使红军避免了可能覆灭的危险。黎平会议后,中央红军分两路向黔北挺进,连克锦屏等7座县城,于12月底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12月31日晚至次日凌晨,中共中央在猴场召开政治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的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议还决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以加强政治局对军委的领导。这个决定,实际上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1935年1月初,中央红军分别从回龙场江界河、茶山关渡过乌江,1月7日晨,红军先头部队进占黔北重镇遵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参观遵义会议旧址和国民党西峰集中营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遵义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参访国民党西峰集中营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 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设在全国的秘密监狱中最大的一所。它的前身是“南京新监”,“七·七”事变后,由南京转武汉,又经武汉迁湖南益阳,最后转入息烽。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在西南地区共设立了三所秘密监狱,一所是重庆的望龙门看守所,当时军统内部称为“小学”;二是重庆的白公馆和渣滓洞,被军统合称为“中学”;而息烽集中营在当时是规模最大、等级最高、杀人最多的地方,则称为“大学”。凡是送到这里“上大学”的大多是“案情”重大的政治要犯。政治犯由等级的高低从“小学”转“中学”,再转入“大学”,被国民党内部称“升学”,被处死的则称“留学”。当时息烽集中营的戒备非常森严,常年关押人数450人左右,但看守的特务就达到470人,一比一的看守。 息烽集中营包括设在阳朗坝区的集中营本部和与之相距14公里的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两个组成部分。集中营本部设立在贵州息烽县城南 6公里 的阳朗坝猫洞村,又被称为猫洞集中营。集中营占地 57124.4平方米 ,1938年之前是一位刘姓地主的庄园,1938年军统到达这里后赶走地主,又修建了十几间房屋,建成了集中营。军统把整个集中营分为了天堂(办公区)和地狱(监房)两部分。监房不称“监”而称为“斋”,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加上“特斋”共九个监号。集中营从1938年设立到1946年撤销,先后关押过杨虎城、马寅初、黄显声、罗世文、车耀先、张露萍、许晓轩等共产党人、爱国将领和爱国民主人士1200多人,其中600多人被秘密杀害和折磨致死,400多人下落不明,幸存者不足100人。这样一个杀人魔窟对外挂牌却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内称“新监”。在集中营内,“犯人”在肉体和精神上都遭到了百般的折磨。毒打、上镣铐、坐老虎凳等是家常便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