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间:2023年11月17日</p><p class="ql-block">摄影录像:余超波、董惠萍、曹祖善、杨晓娟、易赛娇</p><p class="ql-block">文字:易赛娇</p> <p class="ql-block">11月17日,机关二支部党员、老协部分退休同志在董惠萍书记的带领下,前往革命老区——湖北省红安县红色名镇七里坪长胜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遗址遗迹群”,开启了红色之旅。</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长胜街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革命战争年代,七里坪是“黄麻起义”策源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鄂豫皖苏区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七里坪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一直是七里坪镇的主干道,演绎这首歌一样的故事,气吞山河的英雄的街道,也是收集革命文物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红安,一个山区小县,一个赫赫有名的“将军县”,一个孕育将军的摇篮,一座熠熠辉煌的“将军城”,被誉为“红色的圣地、将军的摇篮”。这不仅是一个“中国之最”,而且也一个“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进入长胜街广场,映入眼帘的是刻在石碑上董必武诗:“残垒犹存旧战痕,义军根据地传名,而今建设能跃进,不愧当年七里坪。”</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红安七里坪革命旧址(群)</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p><p class="ql-block">红安县人民政府二00一年六月一日立</p> <p class="ql-block">党员重温入党誓词</p> <p class="ql-block">铮铮誓言,拳拳赤心,全体宣誓人面向党旗诉说着忠诚。</p> <p class="ql-block">随后,同志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走进七里坪长胜街,脚下的青石板发出咯吱咯吱的脆响,仿佛在叙说光阴的故事。走进旧址,无不见证着他们的热血与梦想;革命先辈曾经战斗过的旧址,每一片砖瓦,无不彰显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每一棵草木,无不记载着红安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是中国革命的著名老区,1988年被国务院列入"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2年载入全国历史名镇史册,长胜街是革命文物最为集中的一条街。七里坪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今天留下了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资源,长胜街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里完全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原貌,南北有城门楼,从城门楼往里望去,一条长街两侧的徽派建筑风格房子,青砖黛瓦,排列有序,感觉它的厚重和大气。革命的历史就写就于此,写就在脚下斑驳的石砖上。站在红色革命遗址遗迹,仿佛亲历那烽火连天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条红色的老街,长度仅约一华里的普通街道,革命旧址却有18处之多。这里的每一寸石板都浸透着英烈们的鲜血和汗水,这里的每一堵墙壁、每一块砖石都刻有英烈们的誓言,每一件文物也都诉说着英烈们的故事,无论走进哪一幢房子,你都能依稀辨析那硝烟散尽后的印记和那风吹雨打的斑痕。</p> <p class="ql-block">走在今日的七里坪长胜街,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盛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工会、鄂豫皖中西药局旧址……古朴的街道两侧,静静地排列着这些革命的遗迹,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70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国雏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里坪工会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长胜街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坪工会就是其中之一。沿街道由北向南走我们首先来到七里坪工会旧址,旧址原为潘氏祠堂,室内抬梁式木梁屋架,间古皮隔扇 ,单檐硬山顶,布瓦铺盖,当年,这里曾经架起炼铁炉灶,铸造土枪、大刀和长矛等武器,为当地的武装起义做准备。彪炳史册的“黄麻起义”使用过的部分兵器也是七里坪工会所打造的。</p> <p class="ql-block">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中共黄安党团特支开始重视工人运动的开展,他们通过国民党黄安县党部在县城、八里湾、七里坪一带积极发展和壮大工会、农会组织。</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七里坪“柯义生”杂货店店员郑行瑞(后为鄂豫皖边特区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遵照中共黄安党团特支的指示,发动串联七里坪各商店店员于此地成立店员工会。次年8月,七里坪工会联合会和工人纠察队在此成立,郑行瑞任工会主席。工会成立后,立即将全镇各商号的老板召集到此地开会,向他们提出实行8小时工作制,超时应增加工钱;不许打骂店员、学徒,优待童工;辞掉身份为工会会员的店员要经过工会同意等规定。与此同时,还组织会员在七里坪举行了反帝示威大游行,宣传对外反对帝国主义,抵制洋货;对内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反对土豪劣绅、反对虐待工人的资本家和店老板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9月,工会负责人郑行瑞、秦绍勤组织工会会员在此架起炼铁炉灶,铸造土枪、大刀和长矛等武器,为当地的武装起义(史称“九月暴动”)做准备,并用工会工人肖同太制造的第一支撇把枪 ,在七里坪河滩镇压了反动商会会长李业阶。</p> <p class="ql-block">工会在以后的根据地建设中,还参与了基层政权的建设,为苏维埃政权的发展作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间,列宁市苏维埃政府,为接待南来北往的同志,在此开设合作饭堂,凡持有红军介绍信者,均可得到饭堂的免费招待。</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在整个七里坪镇,红色是最炫目的符号,是七里坪镇永远的图腾。在1930年, 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区苏维埃政府在七里坪随即宣告成立。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鄂豫边特委、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决定将七里坪改名为“列宁市”。</p><p class="ql-block">列宁市苏维埃合作饭堂隶属于七里区苏维埃政府合作社。“合作社饭堂”,以供应日用品和土特产品为主,兼管招待过往的革命同志和行商的商人,方便苏区军民食宿。凡持有苏区政府或红军介绍信者都可在此免费进餐。从外地来的红军指战员和革命进步青年,都是通过这里奔赴鄂豫皖苏区各个地方。饭堂接待人数最多的一天达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旧址原为“鼎泰祥"当铺,主要业务是组织存贷款,集中现金管理,代理财政金库,印制发行货币,组织货币流通,设立商业市场与扶持出入境贸易等。支援苏区发展生产和红军建设,彻底粉碎了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四年七月初至一九三一年五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在此创立。</p><p class="ql-block">苏维埃银行的建立,打破了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极大地活跃了苏区金融市场,支援了苏区工农业生产,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经济交往,为巩固苏区的经济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银行还发行过多种面值的纸币、布币、铜币、银元和“经济公社流通券”(购油、布等物的凭证)。从目前保存的货币来看,纸币的图案为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建筑。壹元面额的银币上缘铸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字样,下缘铸有“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造”字样。</p> <p class="ql-block">至今在旧址大门上仍留有“银行”二字的字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郑位三革命事迹陈列馆,红军中西医局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银行斜对面是郑位三革命事迹陈列馆,红军中西药局旧址,旧址坐东朝西,面阔一间,深二进, 两幢间有一天天井,屋后有一小院,单檐硬山顶,屋面小青瓦铺盖,总面积15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旧址原为郑位三同志家开办的药房“大参祥”。后由郑父郑维翰捐献给当地苏维埃政府。郑父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老中医,也是黄安革命早期的共产党员,担任过黄安县紫云区第六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1月牺牲。该药房捐给苏维埃政府后,成为红军的中西药局。药局成立后,药品以中草药为主,西药主要靠党的交通员和商人到武汉、合肥、信阳等地秘密采购。</p> <p class="ql-block">与英烈们相对,揣摩当年他们那勃发的英姿,体会那段不同寻常的峥嵘岁月,感悟英烈们的苦乐年华,追寻理想与信仰的崇高。</p> <p class="ql-block">一幅幅革命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见证着红安人民不屈不挠、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展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p> <p class="ql-block">视频 </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二年间,为了保障红军医药供给,提高苏区人民的健康水平,苏维埃政府特以原郑位三之父郑维翰开设的"大生祥药铺"为基础,建立了鄂豫皖中西药局。</p> <p class="ql-block">参观过程中,大家时而驻足凝视、时而漫步浏览,时而用相机纪录革命战争年代鼓舞人心的口号标语和珍贵的图文资料。</p> <p class="ql-block">革命先烈虽已逝去,但精神长存于这片红色沃土,他们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和大无畏精神感染着每一位同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宁市经济公社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列宁市经济公社旧址在郑位三革命事迹陈列馆斜对面。一九三一年春,列宁市苏维埃政府,为粉碎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保障军民生产,生活物资的供应,在此建立了列宁市苏维埃经济公社,对活跃城乡经济起了良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三省边界——大别山区,传统农业产区,交通很不发达,经济十分落后。国民党政府在周围建立了纵深上百里的封锁线,企图用扼杀苏区经济、配合军事"围剿"来消灭红军,消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建立,红二十五军在这里重建,红二十八军亦在此改编组建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期间面对敌人"会剿"、"围剿"和经济上的封锁,根据地军民同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根据地大力发展公营经济,留下了宝贵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针对根据地极其艰难的财政经济和金融环境,中共中央及时指出要加强根据地财政经济建设。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财政来源,除了打土豪筹粮筹款、征收农业、商业累进税、创办苏维埃银行外,还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公社和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等公营经济。</p> <p class="ql-block">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管理鄂豫皖区财政经济事项,下设会计科、建设科、设计科、税务局,银行、经济公社统归鄂豫皖区财政经济委员会直接管理,同时还要接受人民委员会的指挥和监督。</p> <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就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北街成立,行长由郑位三兼任。1931年初,鄂豫皖根据地基本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经济公社体系,这为创建和管理各级各类合作社并开展合作运动提供了领导保证、组织保证和业务保证。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后,银行银币券同时停止发行。</p> <p class="ql-block">1931年7月1日,鄂豫皖苏区召开了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特区苏维埃政府,高敬亭任政府主席、王平章任人民委员会委员长,郑位三任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银行对经济公社、合作社及手工业作坊,发放生产和经营贷款。同时利用贷款鼓励小商贩通过各种渠道向苏区购进食盐、布匹、药品等紧缺物资和工业品。所得利润20%归商贩,80%归经济公社。</p> <p class="ql-block">1932年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发行的铜元贰串文纸质凭票。</p> <p class="ql-block">实践公营经济</p><p class="ql-block">合作社分为三种:消费合作社、贩卖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合作社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在根据地是一种新事物,主要是消费合作社和贩卖合作社两种,每乡至少有一个,由政府和经济公社领导。</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经济公社主要经营梓油、煤油、食盐、布匹、文具、电筒电池、烟丝(也有少量纸烟)等,同时还负责收购各合作社交来的农副土特产品,将其输出苏区,又把输入的商品批发给合作社出售。此外,还办理货币兑换、借贷、发放救济物资,粮食平粜等业务。经济公社的成立,对于促进根据地与国民党统治区的物资交流,解决在国民党经济封锁下的根据地军民生活资源必需供应问题,对根据地各方面建设和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它还是鄂豫皖边特区最先成立的县级苏维埃经济公社。</p> <p class="ql-block">根据地公营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靠"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公社和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各级经济公社与合作社,促进根据地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对根据地经济基础的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1932年10月,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各级经济公社与合作社才相维停止了活动。</p> <p class="ql-block">鄂豫皖根据地公营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高级理财专家。这些人才对新根据地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回顾历史,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在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跨越的当代中国,我们要始终秉承鄂豫皖财政先辈的发展基因,继承其"事业发展、关键在党"的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方针,更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上旬,鄂豫皖苏区党和红军,连续取得一,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苏区红军迅速壮大,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十五军集中于黄安县的七里坪进行整编,十一月七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诞生,全军三万人。</p> <p class="ql-block">红军扩编后,第四方面军总部设立于此。</p> <p class="ql-block">旧址坐东朝西,砖木结构,面阔5间,深2进,两进间天井、厢房相连,室内抬梁式木梁屋架,间古皮隔扇 ,封火山墙,硬山顶,布瓦铺盖,前檐墙为木门铺板,檐下饰燕子楼,总面积28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此处原为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办公用房。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等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多次在此召开军事会议。</p> <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軍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徐向前题</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是党缔造的中国工农红军三支主力部队之一。他坚持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中原腹地创建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他与中央苏区一起形成东西两大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21年,鄂豫皖边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地主义的革命高潮。</p> <p class="ql-block">在惩治土豪劣绅、摧毁封建制度的殊死斗争中,遭到反动武装的疯狂镇压,人民深感建立武装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于1926年冬先后建立了革命红学、农民自卫军等革命武装。这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嗣后,又相继开创了川陕革命根据地,为策应党中央和红一、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为巩固和发展陕甘宁根据地、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实现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他先后转战湖北、河南、安徽、陕西、四川、青海、甘肃、宁夏等省,歼敌三十余万。他在创建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建设红军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批的高级领导干部。</p> <p class="ql-block">1931年11月17日,红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成立,张国焘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和军委主席,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成立后的第三天,挥师向南成功发起黄安战役,经过43天的激战歼敌1.5万余人。也奠定了红四方面军成为三大主力红军的基础,特别是经过长征之后,成为我军最大的武装力量。</p> <p class="ql-block">红军初期战术</p> <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工农红军革命战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四方面军长达十年的战斗历程,是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英雄战歌。</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失败后,这些武装在党的领导下,立即发动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起义胜利后,成立了农民政府,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鄂东军,这是鄂豫皖边区第一支我党领导的正规武装。以这支仅有三百余人的鄂东军作为起点,经历了粉碎敌人无数次"会剿"、"围剿"的战斗,逐步发展成为拥有八万正规部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p> <p class="ql-block">革命歌谣</p><p class="ql-block">快来!兄弟姐妹们,召集群众会,一起来集中,排好队,呼口号,欢迎我红军,欢迎战士们。消灭敌人,攻下黄安城,活捉赵冠英。快送!快送糍粑,快送草鞋,拥护我红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大战役</p> <p class="ql-block">聚指成拳,才能更好地集中兵力打击敌人。改编后红1军从以前只能打击反动民团武装和少量敌军正规部队,发展到能整旅整团地歼灭敌军,部队也在战斗胜利中不断壮大。</p> <p class="ql-block">"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在胜利的欢歌声中,大别山区革命风潮风起云涌,工农子弟纷纷走进革命的洪流。这里不仅组建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三支主力红军,还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国家主席,走出了王树声、许世友、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等400多位战功赫赫的将军。</p> <p class="ql-block">1932年5月8日,在徐向前的正确指挥和红军将士英勇奋战下,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宣告胜利结束。红四方面军歼敌3万余人,缴获长短枪1.6万余支、机关枪250挺、炮44门、电台5部,击落敌机1架,取得了鄂豫皖红军自创建以来的空前大捷。</p> <p class="ql-block">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大别山人民的无私支援。人民群众除了送儿送郎当红军外,还直接帮助红军作战,“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至今的歌谣,生动地描述了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万民众揭竿而起闹革命的壮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指挥部里悬挂着一幅幅英雄的画像,记录红安英雄人物事迹不计其数,也揭露着当年那些不怕牺牲、不图名利、勇于奉献的红色记忆。</p> <p class="ql-block">黄安战役打响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由此迁至县城南部云台山村团头岗。</p> <p class="ql-block">徐向前、陈昌浩居于旧址的后厅。</p> <p class="ql-block">为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建筑遗迹而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红安县赤色邮政局】</span></p><p class="ql-block">红安县赤色邮政局里,展示着象征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军合一”的红旗以及《小平您好》《中国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等红色邮品;悬挂着《董必武同志诞生一百周年》《徐向前同志诞生九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王树声》等纪念邮票;陈列着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指示信、红军家书和赤色邮政工作服、邮包、邮戳、草鞋、蓑衣、斗笠等用品用具,已有数千人到此接受爱国主义教育。</p> <p class="ql-block">长胜这个名字,是当地老百姓对前线战士打胜仗的一种期盼。大革命时期,就在这样一条看似不起眼的街上,上演了许多沉甸甸的故事,孕育了革命的星星之火。</p> <p class="ql-block">翻开厚重的历史,隆隆的枪炮声,仿佛在耳边回响,英烈们顽强抗敌、不畏牺牲、不胜不休的英勇身姿,仿佛就浮现在眼前。歌谣升起来了,众多的语言吟唱着一曲由七里坪小学教员创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从红安唱遍全国,从那时唱到了如今。</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既是革命文物一条街,又是传统教育、旅游观光好景点,每年前来旅游观点接受教育达数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七里坪干部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七里坪是中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革命遗址遗迹极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革命遗址遗迹一个接着一个,看的人可谓是心潮澎湃。</p> <p class="ql-block">迎面而来的马头墙、店铺宅居、石板街面,无不静静地叙述着,轻微的呼吸声,孤独地守着一个却能打动整个世界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厚重而又沉寂的马头墙,被雨水淋湿的石板上长满了苔藓,朝圣者们在石板路上行走,没有留下他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仰望天空,在云朵下面,深红色的泥土散发出热气。一片土地,因为革命,使得那些褐红色的石头上的痕迹,充满了一种无法解读的灵动。</p> <p class="ql-block">满眼红色印记……当年红军抛头颅、洒热血的场景犹在眼前。如今,革命精神仍在此延续。</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的一砖一瓦,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是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的一条主街,原名正街,1930年曾命名为杨殷街,全长400米(解放后又续建了290米)南北有城门楼,花岗石条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曾商贾云集,商号林立,由于七里坪地处鄂豫交界,长胜街上商贸十分兴隆,街道两边居民都从事工商贸易。据红安县志记载“1927年长胜街从南到北仅经营粮油的漕行就有30多家”,居民们每天把收来的粮油山货特产等,用竹排从倒河运向阳逻,销往武汉,再从武汉把当地群众需要的工业品、生活用品运载回来,销往各地。</p> <p class="ql-block">当时人称七里坪为“小汉口”,称长胜街为“六渡桥”。</p> <p class="ql-block">视频</p><p class="ql-block">经过数百年的岁月,长胜街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至今仍整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并不仅仅是因为古建筑和厚重的文化背景而吸引人,而是因为这里曾经掀起过的革命浪潮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的房子深深烙下了许多红色印记。</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边房屋清一色的青砖黑瓦、木格窗户、木板门扇。</p> <p class="ql-block">每间房屋山墙或隔火墙有龙蛇鸟兽造型装饰,地面用花岗石条铺成。</p> <p class="ql-block">那些徽派建筑,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内有的店铺出售各种革命相关的旅游纪念品,有店铺销售传统工艺的布匹和衣服,还有的店铺出售当地的特产,甚至还有和央视合作的网红店铺,商品种类丰富,很有观赏意义和纪念意义。</p> <p class="ql-block">非遗物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有很多非遗的手工艺品挺精致。</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上还有红安国家级非遗项目“红安绣活”、省级非遗项目“红安大布传统纺织技艺”。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风起云涌的革命热潮,还能体验到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长胜街还可以看到身穿红军服装的游客,因为这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红色旅游名镇。</p> <p class="ql-block">众多的革命遗址、丰富的红色文化和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吸引着慕名而来的四海宾朋。而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当地的特产也售向全国,居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p> <p class="ql-block">说人才,仅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长胜街走出的科教、经济、文化、医学、政治、军事等各方面人才竞达近百人,几乎家家户户有人才,人才密度之高,堪称“鄂东之最”,“湖北之最”,是名副其实的“鄂东第一街”、“荆楚第一街”。</p> <p class="ql-block">长胜街也是革命题材、影视剧拍摄的好场所,近几年在长胜街上先后拍摄了《五更寒》、《大别山上红旗飘》、《黄麻惊雷》、《大进攻序曲》等10多部影视剧目。</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一路看,还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盛景。</p> <p class="ql-block">迈过城门楼回头望去,古朴的街道两侧,静静排列着的革命遗址,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向一个又一个走过这里的人讲述着那个时代的革命先烈的故事,见证了岁月的痕迹,传递着红色精神。</p> <p class="ql-block">活动结束后,大家认为此次红色之旅紧凑而充实,深受教育和鼓舞。通过参观革命遗址,真切的感受到红安人民铸造的“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都弥足珍贵,是鼓舞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大家纷纷表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我们要始终铭记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更加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守初心,担使命,认真践行党的宗旨,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发扬好,让红色江山世代相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