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山西“洪洞大槐树”

英旋

<p class="ql-block"><b>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一首源自山西洪洞,流传大江南北的民谣。从明洪武初年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长达50年的移民大迁徙,涉及1230个姓氏,从大槐树迁往各地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几百年过去了,祖国各地及海内外游子,前来大槐树寻根祭祖者络绎不绝,使“洪洞大槐树”成为全国“寻根”与“祭祖”为主题的唯一的民祭圣地。</b></p> <p class="ql-block"><b>  根雕大门,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朴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遒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奋斗拼搏,诠释了大槐树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b></p> <p class="ql-block"><b>  根字影壁,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标志性景观,中间隶书“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根字影壁,为八字形影壁,壁上雕刻十分精美,中间最上方雕刻“十二生肖”及莲花图案,往下依次是“八仙庆寿”、“龙凤呈祥”。“根”字四周雕刻有石榴、葡萄、葫芦等。“根”字两侧题有篆书体“饮水”、“思源”四字,其中“原”字没有三点水,寓意有二,一是在篆体结构中原来“原”和“源”相通,二是体现原始的、始祖的、不忘祖宗功德的意识。</b></p> <p class="ql-block"><b>  根字影壁背面正中为《古大槐树赋》,</b></p> <p class="ql-block"><b>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大江南北,融汇于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就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b></p> <p class="ql-block"><b>  同源渠上有三座桥,西桥为“莲馨桥”,洪洞自古即有“莲花城”的美誉,乃“水包座子莲花城”。且“莲馨”与“连心”谐音,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中桥为“槐香桥”,这里是大槐树的故乡,且“槐香”与“怀乡”谐音,寓意大槐树的后裔永远怀念自己的故乡。东为“鹳鸣桥”,当地有“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的民谣,以前在汾河觅食的老鹳鸟常在大槐树上筑巢,寓意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加浓郁而迫切。</b></p> <p class="ql-block"><b>  朝堂决议场景雕塑,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中原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采纳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讷等人的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战略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年的移民壮举从洪武初年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  大槐树下场景雕塑,这组雕塑反映了当时在大槐树下移民的场景。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四周崇山峻岭,易守难攻。所以受战争影响相对较小,社会安定,人丁兴旺。而地处晋南的洪洞县交通便利,人口众多,于是朝廷便把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b></p> <p class="ql-block"><b>  雕塑为移民官员办理迁民手续的情景:老人折下槐枝送给即将远去的亲人,深情嘱托亲人不要忘记老家,永远记着大槐树;手捧槐枝的儿女们泪水涟涟,依依难舍,驻足徘徊于大槐树下,不忍离去,只得把随身的饰物、丝带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b></p> <p class="ql-block"><b>  讲不完的故事场景雕塑,这组雕塑反映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当年迁来的青年已是白发苍苍,子孙绕膝。迁来时在庭院中种下的槐树早已长大,暮年的他在槐树下讲述着移民的往事,儿孙们也津津有味地听着这讲不完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讲的是:大槐树是老家的神树,每逢节令,老家人会在老槐树上挂“心愿结”,敬香祈祷,祈求平安如意……到现在种槐树及在槐树上悬挂吉祥挂件的习俗,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一些地方仍广为流传。</b></p> <p class="ql-block"><b>  解手、背手、连手雕塑,在明初迁民的路上,官府捆绑移民双手,押解上路。因路途遥远,移民上厕所时需要反复央告官员“请解开手,我要上厕所”,久而久之简化成“解手”,并成为上厕所的代名词。背手,是因长期捆绑,以后移民都习惯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背手”的习惯,成为一种风俗。连手,移民途中,被绑于同一条绳子,风雨与共的情谊,也成为朋友的代名词,被称为“连手”。</b></p> <p class="ql-block"><b>  不仅是景区内,整个洪洞县城的卫生间都叫“解手场”,以求子孙后代永远不忘当年“解手、背手、连手”的移民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两首七绝诗。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许多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认错,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b></p> <p class="ql-block"><b>  《移民浮雕图》,是我国杰出的雕塑艺术家黄剑女士,在2015年根据明代大槐树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长23.68米,高4.48米,整体采用青铜铸造。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分为三组: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b></p> <p class="ql-block"><b>  长卷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生动再现了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初起、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悲壮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整个图中,涉及60多位人物、15个场景,内容紧凑,绘画语言丰富,将气壮山河的时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诗般的雕塑里,是全面展示大槐树移民文化的艺术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其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b></p> <p class="ql-block"><b>  “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曾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b></p> <p class="ql-block"><b>  董寿平先生在“家字景墙”前书写的石刻。</b></p> <p class="ql-block"><b>  家字景墙,为景区特色景观墙,高5.8米,长10米,单面青砖,壁上庑殿顶,顶下砖雕椽和斗拱。中间“家”字题刻,是由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所题写。董寿平为洪洞县杜戍村人,“家”字饱含深情,是他心中莼鲈之思的真实写照。两边篆体“故乡”、“故土”,与“家”字互为映衬,意义深邃。景墙整体雕刻捻熟,线条自然流畅。家字景墙与景区标志性建筑“根字影壁”无论在展示形式还是内涵意蕴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并称为“双绝”。</b></p> <p class="ql-block"><b>  “古大槐树处”遗址修建的发起人之一景大启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是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楹联和匾额所表述的也是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b></p> <p class="ql-block"><b>  古大槐树处,古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民国三年(1914年),景大启、刘子林等发起在在古大槐树原址修建遗址,他们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深深地为移民后裔殷切的思乡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归乡能有祭奠之所,遂募捐修建遗址,其建址始末记载于碑阴。</b></p> <p class="ql-block"><b>  “古大槐树处”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盘龙雕刻之间有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其字非用笔写,而是用刷子刷成。据说遗址修建者之一刘子林的一位好友非常穷,没钱捐资建亭,只能用刷子刷下这五个字,也未留下姓名,因其字写的很好,便被采用了。</b></p> <p class="ql-block"><b>  《光前裕后兴我槐乡》碑,是为纪念洪洞县届寻根祭祖节和物资文化交流会而立。</b></p> <p class="ql-block"><b>  由洪洞县县长樊纪亨撰文的《洪洞县首届寻根祭祖节祭古槐迁民先祖文》之碑。</b></p> <p class="ql-block"><b>  《古大槐树处改扩建纪事碑》</b></p> <p class="ql-block"><b>  古大槐树处,设置了规模不大,但庄严肃穆的祭祀天、地、人皇之所。</b></p> <p class="ql-block"><b>  槐木化石,据考证,此槐木化石已有上亿年历史。上世纪末,由当地人在洪洞县西山开采煤矿时发现,因长期被埋藏于地下,上面已有许多碳化的痕迹。该化石的出土,证实了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b></p> <p class="ql-block"><b>  千年槐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b></p> <p class="ql-block"><b>  古驿道,是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令军情等。明代,山西沿袭元代“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的驿传制,使通往河北、陕西、河南、内蒙古等邻省的驿道初成格局。洪洞县通往各州、府、县的铺递亦得到发展。此处的古驿道便成为洪洞大槐树移民去往太原、河北、内蒙古等地的必经之路。</b></p> <p class="ql-block"><b>  石经幢,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厚重,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一代大槐树(仿),新塑大槐树是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大槐树身围“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b></p> <p class="ql-block"><b>  二代大槐树,是由古大槐树滋生的二代槐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图中黑底白字“二代古槐”、“三代大槐树”为原国家新闻出版署专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洪洞县人孟伟哉所题。</b></p> <p class="ql-block"><b>  三代槐树,由二代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挂件,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b></p> <p class="ql-block"><b>  《苏三路过大槐树》剧情雕塑,明正德年间,苏三洪洞落难,蒙冤监于死牢。所幸昔日恋人王景隆仕进八府巡抚,在太原巡视督察时发现了苏三案卷,命洪洞县起解苏三到省城复查。剧情演绎的正是衙役崇士道起解苏三,路过大槐树的情景。</b></p> <p class="ql-block"><b>  广济寺,位于洪洞大槐树景区内东北角,始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因广济寺紧邻驿道,北达幽并,南通秦蜀,因此明初移民时,官府于广济寺设局驻员,发放凭照川资,是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办公场所,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现在的广济寺,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宇巍峨,错落有致。千年古刹历经劫难,见证迁民,遇祥和盛世,重现辉煌,等待着广大移民后裔回到家乡寻根祭祖。</b></p> <p class="ql-block"><b>  山门,为单檐歇山式,灰瓦琉璃剪边方式罩顶复建,两侧立有花岗岩石雕哼哈二将,高达3.2米。</b></p> <p class="ql-block"><b>  门殿内供奉有弥勒佛、韦陀菩萨及四大天王,威仪端庄。</b></p> <p class="ql-block"><b>  广济寺钟鼓楼</b></p> <p class="ql-block"><b>  院内立有高大的观音塑像,两侧各有一座石雕宝塔。</b></p> <p class="ql-block"><b>  大明洪洞“移民签发处”,门口张贴山西承宣布政使《告示》,殿内张贴《迁民通告》。</b></p> <p class="ql-block"><b>  “三洲感应”殿</b></p> <p class="ql-block"><b>  “西方三圣”殿</b></p> <p class="ql-block"><b>  大雄宝殿,殿内供奉三世佛塑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塑像,造型逼真,表情丰富。</b></p> <p class="ql-block"><b>  三世佛塑像背后是面积达88平方米的全木雕塑“海岛观音图”,细节精致,栩栩如生。</b></p> <p class="ql-block"><b>  地藏殿,位于广济寺后院藏经楼,主供地藏菩萨,是寺内重要配殿之一。地藏菩萨曾发下大誓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故地藏菩萨又称“悲愿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建筑。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祭祖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排位,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这座祭祖堂,是全国最大的姓氏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b></p> <p class="ql-block"><b>  望乡阁,是供远方归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免费喝茶休息的地方,环境清幽,布局朴素。俗话说“饮水思源”,就是让各位老乡在这里品家乡水,叙桑梓情,谈谈移民的历史,感念先祖的功德。望乡阁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远行归来的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取名“溯源阁”,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b></p> <p class="ql-block"><b>  思源潭,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未忘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不会淡忘自己的源头根祖,来到思源潭,掸尘净手,默念祖恩,虔诚祭奠,寄托哀思。</b></p> <p class="ql-block"><b>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贡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上,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四周围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仿明代建筑,十字歇山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居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国内罕见。</b></p> <p class="ql-block"><b>  爵,古代的一种饮酒器皿,通常也作为祭祀礼器,其形状前有流(倾酒的流槽),后有尖状尾,下有三足。从西周开始酒就用于祭祀。</b></p> <p class="ql-block"><b>  斗,古代盛放粮食的木质器具,古时十升为一斗。斗在祭祀大典中用于盛放五谷,即稷、黍、麦、麻、豆。</b></p> <p class="ql-block"><b>  分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数以亿计的移民后裔,没有忘记先祖功德,没有辜负先祖的厚望,为国家昌盛,名族兴旺,祖国富强而孜孜以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大槐树已成为一种精神,在移民后裔中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3年9月10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