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康有为与千唐志斋的缘分

郑州张世科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过河南新安千唐志斋的朋友多会发现,在为数众多的亮点或看点中,就近代而言,有一个人的名字极为耀眼。他就是有“康圣人”之称的康有为。说到康有为,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自然不会生疏。从“公车上书”到“康梁变法”,康有为可以说用自己的知识、胆略和智慧,在中国近代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赢得了“康圣人”的美誉。读者来到千唐志斋,自然会生出这样的疑问:康有为与张钫之间是什么关系?康有为与千唐志斋又有什么渊源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想破解这个疑问,就不能不说康有为1923年的河南之行了。1923年4月,吴佩孚在洛阳做五十大寿。时年66岁的康有为,先是专门为吴佩孚写了寿联,后又应邀来洛阳逗留了14天。其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豫西行。康有为豫西行的第一站便是张钫的家乡一一一新安铁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1921年6月,张钫的父亲病故,他回家守孝3年,丁忧期间修建了一座花园,面积近百亩,有花有草,有亭有台,还有石砌的书房。最奇的是他竟将上千方墓志镶嵌于15孔窑洞的墙壁间,形成了一个志石博物馆,即大名鼎鼎的千唐志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出于对康有为的仰慕,张钫自然是盛情接待。也许是盛情难却,康有为便高高兴兴地住了下来,时为1923年9月。当时这里还不叫“千唐志斋”,而叫“张家花园”,或称“古石山庄”。张钫想:何不请康有为给花园起个名字呢?于是他就请康有为赐名。康有为当时已经66岁了,但思维敏捷,他想:张钫这个人不一般,早年投身辛亥革命,后任秦陇复汉军大都督,在讨袁护法之役中也起过积极作用。此时他虽赋闲在家,但并非就此隐居,而是为父丁忧,是个蛰居将军。于是康有为稍加思索,挥笔写下“蛰庐”两个字,字大盈尺,浑厚有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除此之外,康有为在新安期间,还留下了一幅著名的楹联:丸泥欲封,紫气犹存关令尹;凿坏可乐,霸亭谁识故将军。这楹联气派够大,一联用了四典,格调大气雄浑:其中“丸泥欲封”典出《后汉书》。新朝王莽部将隗嚣,投降刘秀后复叛。刘秀统兵征讨,隗嚣大惧,其部将安慰他:“不用怕,函谷关险峻,吾用一泥丸即可将其封闭,汉军难以飞渡。”这是说函谷关地势险要。“紫气犹存关令尹”,用的是老子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盛情挽留的故事:周昭王二十五年,关令尹喜登高远眺,见紫气东来,知圣人将至,后果见老子骑青牛至函谷关下,于是请老子写下《道德经》五千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联中,康有为自命为“新圣”,以老子李耳自居,把张钫喻为能识“紫气”的关令尹喜,这是写两人都很“伟大”,兼说两人缘分早定,定有此晤。下联中的“凿坏可乐”,“坏”字在此读“坯”,指屋后墙壁,典出鲁国。鲁君让颜阖为相国,颜阖很谦虚,认为不能胜任,凿墙逃遁,这是说张钫隐居铁门,不愿当官,境界很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霸亭谁识故将军”,典出西汉名将李广。李广赋闲长安,一日饮酒深夜才归,霸陵亭尉也喝醉了,不放李广通过。李广家人报:这是“故(前任)李将军”。霸陵亭尉呵斥道:“现任将军尚不得夜行,更何况故将军?”他就是不让李广通过。康氏引此典故,是说张钫赋闲在家,也像李广一样不为人重视,但日后必受重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康有为的美誉或者吹捧,张钫自然是心领神会。能得到“康圣人”如此的盛赞,张钫更是心喜若狂。基于康有为的名头和号召力,张钫对这些东西自然是倍加珍惜。于是便请人精雕细琢,刻制成石碑。于是便有了你今天在千唐志斋看到的石刻“蛰庐”和对联。</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