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最近,不太愿意读专业类书籍了,自己感觉年岁偏大,无论如何学习也有种跟不上趟儿的感觉。于是,开始变得慵懒,变得喜欢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带孩子们学习:认真读书,用心练字,留心生活,记录感受。就这样吧,应该不会有偏颇。上上周读完余华老师的《第七天》后便开始读这本《额尔古纳河右岸》。说实话,我从来没读过迟子建老师的书,我甚至对迟子建老师一无所知,很惭愧。可当我翻开这本书,开始读第一页时,心里便有了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是“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地被晒得弯了腰了。”这样的描写吸引了我,仿佛世间万物都有生命,都有灵魂,都有感知,不仅仅包括月亮、星星、山川、河流,还有驯鹿、骏马、灰鼠甚至黑熊,他们都是我们人类的伙伴,而那个动人的故事也正是在那样一个原始的、静谧的、神秘的山林中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读着“清晨的露珠湿眼睛,正午的阳光晒脊梁,黄昏的鹿铃最清凉,夜晚的小鸟要归林”的时候,他拍了拍我的脊梁。只这一拍,却使我的眼睛湿了。”“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这样的文字,我开始向往那样的生活:晚上守着火盆,看着火焰跳跃,听着林中的风声与相爱的人依偎在一起;清晨,走出希楞柱,看像白纱一样的雾气渐渐散去,草的清香阵阵袭来,阳光穿过树梢照在淙淙的河水上,闪闪烁烁,亮晶晶的。我也可以去寻找驯鹿,也可以和爱人去打猎,当然我更喜欢带着孩子们在营地里做饭洗衣。哦,多么安静,多么惬意!</p><p class="ql-block"> 其实,书中最吸引我的还有那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萨满”。妮皓为了救别人家的孩子,三番五次失去自己的亲骨肉,作为一名母亲,很难想象她做出抉择时的痛苦,可作为一名萨满,那是她的职责。这,令人钦佩。书中对于生死的描述,带有宗教的神秘,可也让我感觉到了那个民族对于大自然以及神灵的敬畏。我想,现在人们可能恰恰缺少了这种敬畏之心,才会出现那些肮脏龌龊之人。</p><p class="ql-block"> 文章的后半部分,读来让人心痛。随着现代文明的侵入,那个原始的、澄澈的、安静的部落已经消失殆尽,他们逐渐搬迁至新的固定居所,不再跟随驯鹿不断迁徙,远离了他们曾经相依相伴的山川河流,过上了与祖先大相径庭的生活。林中,只剩下那位给我们讲故事的老人还有她略显愚痴的孙儿安草儿,伴着火盆,听着风声和雨声,继续回忆着那些动人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习惯于跟着人流匆匆向前,可却忘记了到底要去哪里?迷茫时,不妨静下来、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弄清楚之后,再走也不迟。</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