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阅读路 聚智满庭芳——费艳春名师领航工作室《教学机智》读书交流活动

寜靜致逺

<p class="ql-block">  时光漫卷书页过,只觉芳气满闲轩。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浸润。伴着初冬的暖阳,11月16日下午费艳春名师领航工作室所有成员齐聚德开小学,共同分享《教学机智》读后心得。</p> 活动启动   思想融汇 <p class="ql-block">  活动伊始,费艳春老师寄语: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阅读,悦己,追随心灵的净土,修身养性,才能充满教学智慧,提升内心境界。</p> 分享交流   智慧碰撞 <p class="ql-block">  阅读交流分享活动由陈欣老师主持,首先陈老师介绍了自己在阅读中的体会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读完全书之后,我应对该书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或许不能按一个清晰的界定标准去叙说每一个知识概念,但我却能从书中的各种实例去理解它所要表达的含义以及所想授予我的教学理念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常被那些绕来绕去没有明确下定义的字词昏头,但逐渐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对事物的见解和看法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总的来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如今定是不能完全读透它,还需还以后继续去慢慢细品和应用它,相信再经历一些事不断再继续成长的过程中,我对这本书会有新的理解,十分庆幸当初我选了这门课。</p><p class="ql-block"> 书中对于词语的概念是从举例而阐发出来的,这些教育学例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教育学有关的自我反思结构,从而促使我们对那些专业字词的含义形成自己的理解,也促使我们去反思和研究其中更深的意义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教育者会进行反思,被教育者也不例外,教育学是自我反思的,同时还是交互的。</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分享的真知灼见,激发了大家交流的热情。</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武杉杉老师分享了第一章《迈向智慧教育学》的心得。</p> <p class="ql-block">  武杉杉老师从以下三点进行分享:</p><p class="ql-block"> 1.教育学文本应当具备一种启发灵感的品质和某种叙述的结构,来激发批判性的反思和产生顿悟的可能性,从而使人在道德知觉上形成个人品质。所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或者想问题。</p><p class="ql-block"> 2.一定要有自己教育智慧的个性色彩,形成自己的教学办事风格。学生与教师相处时间长,教师一定要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好榜样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3.勤反思、勤总结。教育反思在父母,教师与学生共同的生活世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要与家长勤沟通,引导家长和孩子进行反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多反思、多积累、不断提升自己,以便更好的适应大环境。</p> <p class="ql-block">  邱老师从第二章《教育学的概念》进行分享:</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教学机智?在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教授所撰写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这样阐释“教学机智”:它不可以事先计划,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形成的一种教学修养,是教师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个人学识长期积累后自然形成的,是一门教学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教育具有情境性,即教育是一种影响。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校的校园文化、学习的整体环境、每节课的教学引导、学校的教育理念,都是一种深刻的影响。而在这种影响下,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在书中,范梅南列举了一些平日里很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教育时机或情境,来说明教育即教师、父母与年幼儿童或学生之间交往生活过程。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教师,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合适的教育时机,运用教育智慧,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陈欣老师和刘欢欢老师从第三章《教育的时机》进行了分享:</p><p class="ql-block"> 如何去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如何作出教育性的行动呢?一是要在日常的教育情境的素描当中,添加适当的上下文,以使得这些情境富有教育意义和可理解性。只有了解那些具体教育时机的独特背景,才能处理好教育学的关系。而这些独特背景既包括事情的具体情况,也包括孩子的家庭背景、生活历史和个人道德品质。二是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反思。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以及家庭结构,反思生活经历对孩子的意义,理解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才能引导我们在教育时机中为教学关系作出恰当的教育性的行动。三是学校作为亲密家庭和社区之间的一个中间的、过渡性的阶段,老师需要给孩子提供安全感、支持与方向指引。</p><p class="ql-block"> 这与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层次可以从低至高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安全感、支持与方向指引分别可以对应其中的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只有让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和探索,我们的陪伴才显得有稳定感和可靠感,孩子才能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支持,并依赖成人。</p> <p class="ql-block">  陈艺豪老师从第四章《教育学的性质》进行了分享:</p><p class="ql-block"> 教育学的性质强调教育学则是一种机智的调和艺术,它调和了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的影响,以便让孩子能不断受到鼓舞和激励去承担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自我责任。教育孩子要学会信任孩子。信任激发了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前途和发展充满自信。信任的希望是我们的自信,不管我们的自信可能会受到多少次失望的检验,我们始终相信孩子会向我们展示他或她将如何生活。</p> <p class="ql-block">  赵红艳老师从第五章《教育学的实践》分享了自己的心得:</p><p class="ql-block"> 范梅南教授从孩子们的抱怨,引出了教育学理解的意义及其内涵。教育学理解一个常见特征就是感知和聆听孩子的能力——依据不同的情形,感知和聆听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告诉我们作为教师,要尊重每个生命,教育方法没有一劳永逸,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大爱,作为教师,要有一颗悲悯之心。</p><p class="ql-block"> 在“非判断性理解”中提到孩子也需要有人聆听他们诉说,不作批判性或否定性的判断,有时候,只需要静心聆听就够了,妄下结论往往让情况更糟糕。</p><p class="ql-block"> 教育学上的适合性是一种使命感,一种对孩子的爱和关怀,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危机盛行时的积极希望,一种基于聆听和“看”孩子的能力的教育学理解,一种对年青一代的普遍信任和同情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  刘廷廷老师从第六章《机智的性质》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p><p class="ql-block"> 教育机智是不能事先计划的,因为它总是在具体的、出人意料的、无法预见的情境中自然迸发出来的。而计划往往是逻辑性强的在意料之中的、可预见的。教育教学情境由于受多种变量的影响,有时会出现不稳定性、不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这都是计划不出来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因此,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实质就是或因势利导或抛砖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话题转移摆脱眼前的窘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捷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才能左右逢源化险为夷。同时,我们要正确地认识到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做人的引路者,学习的协助者、支持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灌输者、控制者。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同样具有鲜活生命和人性尊严、同样具有丰富情感和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p><p class="ql-block"> 最后,刘老师结合了自己在育儿和解决班里女孩尴尬事件的案例诠释了当遇到意料不到的挑战时付出卓越的智慧给予关注的真知灼见。正所谓:随机而动。教育情境是时时处处发生的,当发生时,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沉默、眼神、动作、建立气氛以及树立榜样来加以调和的。 正如范梅南先生所说,机智是“智慧的化身”。因此教师要做到“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就必须具备育人之道爱心为先。</p> <p class="ql-block">  杨红洪霞老师从第七章《教育机智》分享了自己的心得:</p><p class="ql-block"> 这一章从“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做什么、教育机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三个方面来介绍教育机智,梳理总结前面几个章节的内容。杨老师分享了第七章的精彩语句,并结合班级中的故事对“机智保护那些脆弱的东西”进行理解,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孩子的脆弱心灵,需要真正的教育机智去呵护、调和,无论是通过语言、沉默、眼睛、动作、气氛还是榜样的手段,真正的关心永远是教育的底色。</p> <p class="ql-block">  刘小会老师从第八章《机智与教学》中分享了自己的见解:</p><p class="ql-block">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对话。细细品读书中的内容,我看到了名师们运用智慧将教学中的“道”和“术”有机地结合,教学机见解智表现得如此完美。教学过程的谋略与方法等是看得见的“术”,教学过程中的信念、价值观和伦理标准则是教师自身的“道”。“道’为原则,“术”为方法,如此的内外兼修,便产生了各自独特的教学机智。</p><p class="ql-block"> 刘老师对教育,永葆一颗赤诚、敬畏之心。她说:“亲近经典著作,细数教学故事,不断反思、革新自己,加快前进步伐,或许有一天,我们也能拥有名师们的那份教学机智!”</p> <p class="ql-block">  通过以上老师们的精彩分享,与会的所有老师又一次进行思维的碰撞:大家结合自己的一线教学工作和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读书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老师们叙述的故事,阐述的观点,畅谈体会,敞开心扉,真诚交流,尽情分享了读书的收获与快乐。一条条教育心得,一段段教育反思,一个个教育故事都抒发了老师们在读书中的感悟成长,思考进步。</p> 认真记录  反思提升 <p class="ql-block">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p><p class="ql-block"> 读书交流的过程就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碰撞中随时记录又是反思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法。在分享交流中,老师们认真倾听每一位教育同仁的发言,认真记录老师们不同的读书感悟,大家的智慧促进老师们共同提升。</p> <p class="ql-block">  最后,费艳春老师针对本次读书交流进行了总结:作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责任离不开书的滋养。老师们要多多阅读与专业或学科相关的书籍,并结合自身教学不断提升教育的教学水平。费老师勉励老师们要不断的学、思、研、用,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做一名有内涵,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工作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们制定了下一步的读书计划,再次从《不同文体教学》汲取力量,收获幸福。</p> <p class="ql-block">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们沉浸在芬芳的书香中,总能体会到“漫卷云舒,洗涤情怀”的快乐。读书分享会是短暂的,但是带给老师们的思考却是深远的。与会的每一位老师都带着自己的收获与思索,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p>

教学

机智

教育

老师

教育学

反思

分享

教师

孩子

读书